家長些陸陸續續開工了,還在放寒假的娃娃們則是“開網”了。
這幾天只要你路過大一點的手機店,放眼望去,全是自己跑來玩手機的小學生。
他們一人一臺機子,成排站著,互不打擾——有種“小學生網咖”的即視感。
手機店的樣品手機和平板不僅隨時充滿電,還會及時配備最新的型號。加上充足的空調、舒適的燈光和環境、免費暢玩到關門的“自由”……
這些充滿吸引力的標籤,對孩子們來說,簡直就是放假無聊時最理想的去處。
團長在各個手機店隨機採訪了一些娃娃,他們有的樂於分享“攻略”,有的無奈訴“苦衷”,有的還很熱心腸——以為團長要買手機,張口就是“金牌銷售”。
“這家店讓玩,有些小店不讓玩。”
成都的手機店,這些孩子比很多大人還了解。
“我坐地鐵過來的。”
五年級的小鐘,最近每天中午吃完飯,就要坐20分鐘地鐵來永珍城的店“打卡”,每次都來玩一款賽車遊戲。
他一邊行雲流水地操控小車,一邊毫不吝嗇地給團長分享“攻略”。
“這家是直營店,有最新款,機子也多。”團長環視周圍,確實有很多孩子在玩,但依然有空出來的手機。
小鐘去過周邊很多家手機店,知道哪家是直營的,哪家機子最多、上新最快,哪家店員比較好說話“不趕人”,節假日關門時間有什麼變化,什麼時候人少。
不誇張的說,他甚至比一些剛來的店員都清楚。
不久前華為的工作人員“整蠱”店裡玩手機的孩子,他利用隔空傳送的功能,把寫著“你作業寫完了嗎?”的圖片直接抓取發到一個男孩的裝置上。
正玩得起勁的男孩突然被“刺中要害”,翻起了白眼。
團長看小鐘一副要在手機店“泡一天”的樣子,也問了他這個“直擊靈魂”的問題。
沒想到他依舊淡定:我就玩兩個小時,一會就回去寫,都和我媽約定好了。
“怎麼不在家玩呢?”
“我沒有手機,我爸的手機不讓玩,我媽還在用iphone7,卡得‘飛起’,根本帶不動。”
很多娃娃因為在家不能長時間玩手機,或者家裡的手機不夠流暢,得到家長允許後大老遠來手機店打遊戲。
三年級的小黃卻是被媽媽帶來的。
“我媽和她朋友去樓上逛街了,我沒地方去。”
小黃說,他媽媽中午就開車帶他來逛街,他不想逛了,又不能自己回家,媽媽就把他放在手機店自己玩。
“你不去買玩具嗎?”
“我已經三年級了,早就不玩玩具了。”
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他開啟一個APP,看起了英語單詞。
和小夥伴一起“組局”來的小楊,已經在樓上書店寫完作業了。為了在這玩會手機,他們鉚足了勁,就為了縮短寫作業的時間。
小楊媽媽知道他們的行程,手錶定位一跑遠就會打電話問。
這個寒假,小楊靠“好好表現”,已經享受了十幾天的“免費網咖”。
和朋友“戰鬥”了一把王者榮耀,小楊還順便給團長推薦起了新款手機。
“這個打遊戲可快了,你可以買這款。”
看團長一臉茫然不像會玩遊戲的樣子,他惋惜地繼續開了下一把。
轉了一圈,團長發現玩遊戲的孩子居多,但每家店的遊戲體驗是不一樣的。
蘋果店(直營店)的裝置上只有兩款遊戲,分別是原神體驗版和狂野飆車,不能自己下載遊戲。一般孩子們除了玩遊戲就是拿平板畫畫,或者在網頁上搜影片和漫畫來看。
而華為店和小米店的裝置,可以自己在應用市場下游戲。只是一般網速很慢,團長試著隨便下載了一個遊戲,五分鐘大概2%的進度。
最受歡迎的王者榮耀、蛋仔派對、第五人格等遊戲,遊玩時間取決於孩子們有沒有自己的賬號,沒有的話就登入不了。有賬號的話,基本上可以一直玩。
對小學生來店裡打遊戲的現象,店員們好像都習以為常了。
雖然現在經常和這些娃娃打交道,但是店員小K在第一次遭遇“小學生大軍”時也不知所措。
“有個小孩一進來就問我‘有機子嗎?’,我以為他要買手機,結果他大大方方地說自己只是來玩的。”
有一次放假店裡孩子實在是太多了,吵得顧客來投訴,他直接一鍵重啟了所有機子。孩子們摸索了一陣,識趣地走了。
經歷多了,小K覺得自己就像個“網管”,有時候孩子們還會帶些小零食來“討好”他,像“交網費”一樣。
平常放學或者週末也有娃娃去玩,不過每年寒暑假,店裡才是真的“人氣爆棚”。
小K去年夏天在店裡碰到一個男孩,整個暑假幾乎天天都來打和平精英,朝十晚六,比他上班還積極。每次來還“全副武裝”,自己帶上指套和耳機。
“雖然不認識他的家長,但是我在那個夏天和他達成了某種‘默契’。有時候他不來,我甚至還在想他是不是開學了。”
手機店還變成了家長們無處安放孩子時的“託管所”。
一般在不打擾店員和客人的情況下,店員都不會趕孩子們走。畢竟有這些小孩“NPC”在,店裡還熱鬧一些,不至於空蕩蕩的。
小K還開玩笑:經得住小學生檢測的手機,才是好手機。
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品牌的好感:一個孩子玩完後,會和周圍無數個同學說。如果手機好用,未來的潛在顧客群體不就有了。
雖然大家調侃現在的手機店像小學生網咖,但它其實類似爸爸等媽媽逛街時的一個臨時等待區。就像小黃媽媽要去逛街,孩子們沒地方去,偶爾在這打發一下時間。
老陳家附近也有一家某手機品牌的官方店。如果孩子跟他講,想去店裡玩會,他基本都會允許。而且他觀察過,樣機上不會有太多遊戲,自己下載網速很慢。孩子們一般就是打打遊戲、畫一會畫,不會接觸亂七八糟的內容。
在這個AI時代,deepseek一問世就掀起一陣風波,使用智慧產品已經變成基本素養。
現在蘋果官方店有很多針對使用者的實用課程,品牌方們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針對未來的這些小使用者,專門開設一些公開課程,比如,教教小孩怎麼用deepseek、怎麼用平板畫畫等。
至少讓他們知道,在數字時代,手機和平板不只是可以打遊戲和看短影片的東西,作為一個工具,它還可以做很多有意思也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