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文娛崛起背後,這屆年輕人開始影響世界。
文丨Jennifer 編丨Lulu
今年春節檔,最瘋狂的電影莫過於《哪吒之》(簡稱《哪吒2》),截至2月7日 21時,票房(含預售)突破 67.922億,超過《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票房成績,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
眨眼間,我們就見證了一部現象級作品的誕生。
萬眾矚目之下,哪吒還成功出海!據悉,《哪吒2》在北美地區的IMAX超前點映,預售票被爆搶,洛杉磯多影院IMAX票基本售罄。
連同第一部作品,《哪吒》系列電影總票房已突破100億。爆款背後的關鍵人物,楊宇(外號餃子),也成了百億導演。
《哪吒2》好評如潮,網友表示已經開始期待第三部
說起這位80後導演的人生,簡直比電影還精彩。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像極了楊宇自己的人生寫照。
他曾在採訪中表示,所有作品都有作者自己人生經歷的對映,就像哪吒身上也有自己的影子。
從名牌醫科大學畢業,到半路出家的“動畫狂人”,楊宇的人生,又何嘗不“瘋魔”?
他也和哪吒一樣“倔”,哪怕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偏見,始終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兒,不被外界左右。
圖自《魯健訪談》
如今,頑童歸來,成為百億導演,更成了國漫崛起的引路人。
扭轉乾坤之間,他的故事,也給當下這個充滿迷茫和焦慮的時代,帶來了全新的註腳。
放棄醫科背景,
踏上動畫製作的“不歸路”
揚宇,四川瀘州人,是一位半路出家的80後導演。
父親是瀘縣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母親是該醫院保管室的保管員。醫生家庭出生的他,幾乎順理成章地選擇了醫藥專業,並於1999年考入華西醫科大學(現已併入四川大學)。
然而,自幼在美術方面頗具天賦的楊宇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醫學上。
大三那年,朋友推薦了一款三維軟體MAYA,好像開啟了他新世界的大門。他陷了進去,天天對著電腦,踏上了自學動畫的“不歸路”。
2003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宇,做了一個驚人之舉——放棄自己所學專業,進入一家數位影視公司,從事三維動畫製作。
由於無法施展拳腳,一年多後,他又辭去了這份高薪工作,回家閉關,專注自己的動畫創作。
足足閉關3年半後,他的第一部獲獎動畫《打,打個大西瓜》橫空出世。
這部時長16分零9秒的動畫短片,沒有一句臺詞。講述的是:戰爭中敵對的兩名飛行員在空中展開激戰,飛機墜毀後一同流落荒島,從互相殘殺到相濡以沫。救援船隊到來後,他們放棄登船,選擇了在孤島與世無爭的生活。
無論是畫面、情節還是寓意,在當時國內動畫市場都很罕見,瞬間引來動畫影迷的熱捧,斬獲國內外30多個獎項,甚至被冠上“華人最牛動畫短片“的頭銜。
自此,28歲的楊宇可謂一戰成名。
走紅後的他,和朋友成立了成都“餃克力”動畫工作室。
可此後整整五年的時間,他都沒有遇到合適和靠譜的投資方。但他始終有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在動畫原創方面有所建樹。
在這段“空檔”裡,他一邊接商單和外包養活自己,一邊以繼續學習專業電影製作,沉澱和積攢自己的能量。
“為了維持公司運作,我們不停地找專案,但我從未放棄做有影響力的原創動漫人。”
2011年,楊宇在光線影業的支援之下,正式開啟全新的劇本創作。他將目光投向了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哪吒,但不同的是,他決定打造更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哪吒形象。
於是,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一個雙手插兜、帶著黑眼圈,顛覆傳統的影響的哪吒亮相登場,一下子引爆了市場。
這部電影經過長達近5年的打磨,甚至有特效師因為毛髮太難做而辭職,沒想到入職新公司後也躲不過《哪吒》專案,繼續給申公豹做毛髮特效。
最終,電影以50億票房收官,成為國漫崛起的里程碑。
輝煌的成績背後,也有批評聲。比如在劇情、人物塑造方面還有提升空間,有人說導演還很青澀。結果闊別五年,全方位升級的《哪吒2》王者歸來。
這背後,是楊宇繼續用死磕的精神來打磨續作,像對待藝術品一般精心雕琢。
在這部電影裡,角色數量翻倍,單個鏡頭打磨超過3年。不僅原有角色重新創作,還加入了很多新的角色。
楊宇說,自己也沒想到《哪吒2》會經歷這麼長的時間,本以為三到四年能做得完,“但後來我們還是覺得寧缺毋濫,寧願做到自己最滿意,而不是要賺快錢。”
作為兩部爆款動畫的製作者,楊宇堪稱國漫崛起的引路人。
他一直憋著一口氣, “如果大家都喜歡外國的動畫作品,這對於國內搞動畫的人來說,是件挺丟臉的事情。這樣下去,我們的行業也會逐漸消亡。”
“啃老”三年,頑童終於成就夢想
隨著《哪吒2》的各種話題不斷湧現,導演楊宇也登上熱搜。前幾日,#哪吒導演回應啃老三年#的詞條,還登上熱搜第一。
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回應了“啃老”這一話題。
長達三年多的時間裡,他沒有出去工作,而是閉關在家,靠著母親微薄的退休金,“啃老”度日。
他自嘲說,“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覺得我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在楊宇追求動畫夢想的這條路上,來自家庭的信任和包容,簡直是無條件的。
所以後來,他幾乎第一時間想到了做哪吒這個題材。“因為哪吒身上,有很多我個人的影子和投射。“
在《哪吒》電影的評論裡,有網友說,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殷夫人,面對一個“天生壞種”的孩子(電影中哪吒為魔丸轉世),沒有指責、沒有放棄;哪怕要抵抗全世界的偏見和誤解,也要用全部的愛去陪伴。
還有人說,太理解這樣的劇情安排了,因為楊宇的背後,確實站著這樣一位母親。
楊宇從小喜歡畫畫,在讀小學時,就想當一名漫畫家,最喜歡的是《七龍珠》《聖鬥士星矢》。大學考進了醫學院後,他仍對動畫念念不忘。
半路出家,轉行動畫行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不僅要自學三維動畫製作,還要承受很長一段默默無聞的蟄伏期,過著沒有收入來源的日子。
難上加難的是,就在楊宇大學畢業的那一年,父親突然過世,剩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當楊宇決心辭職回家搞創作後,家裡所有開支就全靠母親每月一兩千的退休金,還要拿出一部分支付房貸。為了省錢,母親經常去超市買特價食品。
楊宇也在3年半的時間裡,從沒有離開過超出家40公里以外的地方。他形容自己的生活空間就是三點一線:客廳、臥室、廁所。
那三年裡,楊宇所有的娛樂,就是聽評書、音樂,看電影、動漫,偶爾玩玩遊戲。
“全是最低廉的娛樂消費,但網遊不玩,太費時間和金錢,我家甚至網線都沒牽,我要上網就去朋友家上,這樣可以減少娛樂時間,減少社會浮躁氣息的影響,還保證了用於動畫製作的電腦系統的穩定性。我在娛樂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積累。”
令楊宇感激的是,母親始終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援。“她相信我在這一行能做出成績。”
可究竟能否成功,什麼時候成功,無人能知。就像哪吒動畫電影裡的一些實驗性鏡頭,因為之前沒人試過,所以無法用時間來規劃進度。
無論如何,母親對他的支援,真正做到了“愛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她不求孩子畢業後要立馬找到一份光鮮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而是心甘情願地支援孩子追求自己的夢想。
這樣一種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給了楊宇面對世界的勇氣和底氣。當所有人都不看好他,覺得他在這一行幹不了多久,他偏要像哪吒一樣,逆天改命,扭轉外界的偏見和自己的命運。
後來,他將這份來自家庭的信任和包容,也傾注到了作品的改編裡。
在哪吒系列電影中,“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傳統神話故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哪吒的父母對他充滿了包容與愛意。
楊宇說, “我的家庭是很和諧的,我能走上這條道路也是多虧了父母對我的支援與包容。所以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真實感悟、感觸,融入我的作品中。”
國產文娛崛起背後,
這屆年輕人開始影響世界
縱觀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歷程,2015年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破圈作品相繼出現。
國漫崛起之外,我們會發現,這幾年,國內科技、文娛等各個領域,都在不斷湧現出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從《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到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再到AI領域殺瘋了的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春晚《秧bot》背後聲名遠播的宇樹創始人王興興……
他們身上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足夠自信、富有創造力,不再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儘可能打造自己的遊戲規則。
在國際競爭舞臺上,他們不是追隨者,而是引領者。
有趣的是,他們中很多人都有跨界背景。
比如,《黑神話》的製作人馮驥,同樣是“80後中的跨界天花板” ,也是世俗眼中 “不務正業”的頑童。
《黑神話》的製作人馮驥
和楊宇一樣,他也是半路出家,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但他卻稱專業是自己“亂選”的,因為專業名字元合他對未知的幻想,讓他聯想到宇宙飛船裡的人體冷凍艙研究。
學了以後才發現,想做到這麼高階,起碼要讀到博士以上,自己並不適合在這個專業繼續走下去。
他自幼喜歡閱讀,上小學期間就展露出不凡的寫作才能。作為網路一代的孩子,他從小對遊戲充滿嚮往。大學時因沉迷《魔獸世界》,甚至不得不向同學借錢度日。
大學畢業後進入遊戲行業,他感受到的失望大於喜悅。和楊宇一樣,他心裡也憋著一股勁,希望用內容優質的單機遊戲,讓大家感受到遊戲、文化的美,而不是生產“快餐食品”。
帶著遊戲行業積累的經驗和資金,他終於在2024年推出了首部國產3A大作《黑神話》。
遊戲上市3天銷量即突破1000萬套,創下單機遊戲同時線上人數全球歷史新高。國外玩家為了通關,甚至人手一本翻譯版《西遊記》,迎來了一波熱血沸騰的“文化輸出”。
想要實現夢想,靠的絕不僅是一腔熱血,背後更是“漫漫修仙路”。
就像楊宇所說,想要打造出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死磕。做成一件事的基礎,“熱愛”和“堅持”必不可少。
“在漫長的獨自作戰的歲月裡,我經常問自己,如果堅持了那麼久,最終什麼都沒有得到怎麼辦?我的內心回答我,其實我已經得到了很多,創造的這個過程是獨一無二的。”
馮驥也坦言,《黑神話》誕生背後,是無數次的如履薄冰。“最後讓你痛苦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沙子。沙子是無窮無盡的,你想走到那一座山,就得忍受這樣的過程。”
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克服一種“自我輕視”的心魔。
楊宇在製作《哪吒》系列電影時,曾寄希望於海外頂尖製作團隊,幫忙處理一些重要鏡頭。最後卻發現,效果很不理想,還是要靠國內的團隊來用心打磨和兜底。
“我們哪怕找的是一些頂級視效團隊,因為接的是中國專案,對方經常會有傲慢和偏見,僅用三流的人員來完成我們的專案,根本不是創作的心態……”
陷入無援境地,反而激發了國內製作團隊的潛力,逼自己克服內心的畏懼感。
回頭看,楊宇發現,過去所仰望的那些高山、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視覺效果,其實是可以死磕出來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當然他也承認,國內現有的影視工業技術,離國外頂尖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仍需要不斷學習。
對於文化輸出這件事,楊宇、馮驥等新一代文藝創作者相信,比起迎合海外觀眾,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而傳統文化作品想要成功,必須要有更高的品質追求。國風標籤,並不是免死金牌。
“我們只有先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國內觀眾滿意,總有一天它會誕生新的內涵、新的靈魂,讓全世界都來欣賞它。”
好在,這樣一個時代,雖然充斥著躺平和焦慮,卻也是一個呼喚弄潮兒的時代。
無論是一部部國漫電影、國產遊戲的風靡,還是位元組跳動、小紅書、DeepSeek的成功出海,都讓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和機遇。
在這之前,擺在當下年輕人面前的重要一關,或許恰恰是對權威祛魅,不迷信、不盲從,勇敢踏出第一步,去表達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正所謂,“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
參考資料:
(上下滑動瀏覽)
1.《瀘縣小夥閉關3年半,動畫“大西瓜”躥紅網路》,瀘州晚報(川江都市報)
2.《帶領1600餘人團隊,耗時近5年,這部瀘州人導的“哪吒”一鳴驚人》,川江都市報
3.《導演餃子:與哪吒“死磕”五年》,紅星新聞
4.專訪《哪吒2》導演:創作不能給自己留“後路”;央視魯健訪談
6.馮驥:重走西遊;央視面對面
7.獨家對話《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新華網
8.《哪吒2》即將登陸北美,海外“搶瘋了”;環球時報
作者招募&投稿 |[email protected]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