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和人工智慧同為全球主要經濟體近年來激烈競逐的新賽道,從2023年的各國成績來看,航天事業呈欣欣向榮之勢,中國和美國在火箭發射方面雙雙打破紀錄,兩國也各有新技術突破併成功投用,傳統航天三強中的俄羅斯則有掉隊的趨勢。中美兩國的民營航天企業顯現出極強的實力,在圍繞成本和運力的競爭上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總體來說,2023年全球共進行航天發射達222次,大大超過2022年的186次。全球參與航天競爭的國家中,美國和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數量都取得新突破,美國超過了100次,兩國合計佔比超過全球的7成。歐盟和俄羅斯雙雙下跌,印度數量微漲,伊朗、日本、韓國、紐西蘭等國仍在5的數量上下徘徊。
全球航天產業格局沒有大的變化,“兩超一強”中,美國和中國保持較大優勢,並開始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而深陷俄烏衝突,經濟深受影響的俄羅斯下滑明顯。歐盟同樣大受影響,阿麗亞娜5和織女星停產,新型火箭遙遙無期。作為曾經的美國以外最高水平的航天機構,歐洲航天局雖有心集合全歐洲的力量加速探索太空,但內部問題嚴重,頻頻出現內訌事件,造成資源的浪費與已有專案的進度停滯,歐洲航天局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合作早早擱淺,原計劃與俄羅斯合作的火星探測計劃也已取消,不但因為政見不同,兩邊還暫時都沒有獨立發射火星車的能力。
印度雖然有追趕的勢頭,但其並沒有多少自主的航天技術積累支援,包括印度在內,其他國家尚難以突破年度10次以上航天發射。特別是在當下全球經濟大環境不穩的背景下,大多數國家的航天產業難以有飛躍式的變化。
2023年,航天產業轉向民營競爭的趨勢更為明顯,各國的航天國家隊是基本盤,民營航天企業則是創新與商業化的主力。馬斯克的SpaceX繼續攪風攪雨,承接了大量NASA技術輸出的SpaceX成為事實上的最強航天領域外包商,以低成本、高運力大肆佔據有利太空資源,併吞下眾多的航天發射業務,其他美國航天企業,洛克、波音、藍色起源等堪堪守住不多的市場份額。
能與SpaceX的獵鷹系列展開競爭的,是我國的長征系列,運力比拼旗鼓相當,但成本上獵鷹系列有較大優勢。好在我國航天企業在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回收方面已經取得突破,天龍三號、朱雀三號等的研發,使得我國商業航天在保持高可靠、高效能的同時,有了低成本進行太空探索的能力。
而這,是在我國的航天預算長期低於NASA,歷史欠賬多、發射任務重的情況下取得的,中國航天國家隊始終穩健,已經興起的民營航天力量則顯示出極強的創新能力與商業前景,從2024年1月以來航天領域頻傳的好訊息來看,新一年中國航天產業有望繼續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