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緬甸境內出現百萬難民。他們是生在緬甸、長在緬甸的羅興亞人,卻長期遭受來自“祖國”的暴力對待,紛紛選擇出逃。
然而,即便成功越過邊境,他們仍然無“家”可歸。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歡迎他們的到來,甚至連“母國”孟加拉也無法對他們敞開懷抱。
羅興亞人與緬甸有著怎樣的歷史糾葛?他們是緬甸人的一部分,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國家暴力對待?
流離失所的羅興亞難民為什麼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同情關懷,反而成為了“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族群”?
民族起源,從未被認同的羅興亞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就宗教人口和規模而言,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是緬甸最大的兩個教派。其中,緬甸本土民族大多信奉佛教,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則幾乎都由外來移民組成。而羅興亞的民族起源,與這些移民穆斯林密不可分。
緬甸境內的穆斯林並非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而是由不同時期、來自不同地區的穆斯林共同組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
當時,孟加拉灣海上貿易盛行,有效促進了周邊幾個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一些阿拉伯商人去到了若開地區定居。這些阿拉伯人中有很多穆斯林,他們的到來將伊斯蘭教帶入了若開。
傳教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當時穆斯林只在若開地區小範圍存在。直到15世紀,孟加拉國王派兵佔領了若開地區。
伊斯蘭教是孟加拉國的第一大宗教,全國上下超過85%的人都將伊斯蘭教視作信仰。國王派去緬甸的軍隊,是一支純正的穆斯林軍隊。他們佔領若開之後,立刻在那裡建立起了伊斯蘭政權。
後來兩百多年,若開地區一直處於伊斯蘭政權的掌控之下。也是在這段時間裡,伊斯蘭教在若開得到了大範圍的傳播和推廣。17世紀中,印度時局混亂,一位王子逃離了國家,帶領追隨者來到若開,為若開穆斯林帶來了一支來自印度的新“血脈”。
1754年,緬甸國王派兵推翻了若開的孟加拉政權,將若開納入了緬甸版圖。此前雖然被穆斯林統治了幾百年,但若開地區的本土民族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都與緬甸更為接近,因此他們更能接受緬甸政權的統治。然而不久之後,若開再次面臨易主。
從1824年開始,英國對緬甸發起了3次戰爭。毫無疑問,最終的結果是英國勝利,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殖民地。1948年,緬甸成功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與此同時,若開地區的穆斯林也產生了民族獨立的想法。
1951年,若開穆斯林自稱為“羅興亞人”,向緬甸政府要求獲得與若開人平等的權利。至此,這些來自各個國家的穆斯林有了正式的族群名字——羅興亞人。但是,自始至終,羅興亞人在緬甸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民族認同,緬甸人不承認羅興亞人,甚至敵視他們。
緬甸人與羅興亞人之間的矛盾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歷史仇恨。英國入侵緬甸的時候,曾組成一支英印聯軍,聯軍中有大量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這些穆斯林是羅興亞人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對緬甸人而言,羅興亞人是侵略者的幫兇,他們無法原諒。
另外,大部分羅興亞人的長相、語言都有明顯的孟加拉特色,與緬甸本土民族有較大差異,難以融合。即便拋開仇恨不談,外貌和語言上的差異也足以讓緬甸人無法對羅興亞人產生民族認同感。
除了歷史仇恨和文化差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宗教矛盾。緬甸雖然是多宗教國家,但絕對稱不上多元包容,各個宗教之間互相矛盾、甚至互相仇恨。
由於種種原因,緬甸從一開始對“羅興亞人”就沒有認可,只有仇視和敵對。在這樣的仇視和敵對之下,雙方之間的過往充斥著流血和衝突。
歷史糾葛,與緬甸的血淚恩怨
作為一個不被認可、不被接受的族群,羅興亞人在緬甸的處境可想而知。歷史上,羅興亞人曾經多次和緬甸主體民族發生流血衝突。
1938年,緬甸正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多年的被殖民生活讓人們心中的反抗情緒愈演愈烈,於是反抗爆發了。若開地區的人口主要由若開族和羅興亞人(當時的穆斯林移民)組成,但在若開族人以生命反抗殖民時,羅興亞人卻站在了殖民者一方,幫助鎮壓“叛亂”。
雙方的仇怨就在血色的戰鬥中結下,後來再也無法消除,只能一次次重複上演流血衝突。1948年,緬甸擺脫了殖民統治,也沒有忘記“清算舊賬”,大量穆斯林移民被剝奪國籍、驅逐出境。
不知是為了“懲罰”,還是出於其他目的,緬甸政府的“清算”並沒有適可而止,而是繼續對羅興亞聚居區發動了軍事行動,造成了不計其數的傷亡。
在這次“血戰”之後,雙方迎來了一段和平時期。但這段和平十分短暫,1961年流血衝突再次爆發。當時,緬甸將佛教定為了國教,羅興亞人極力反抗,卻只能在戰鬥中被鎮壓。
羅興亞人與緬甸的衝突一次次升級,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表面的和平也再難維持。在緬甸軍政府的暴力手段和政策剝削之下,羅興亞人的生活逐漸水深火熱。
1978年,大量不堪忍受的羅興亞人選擇出逃。第一次逃離不算成功,很多人沒有透過邊境。還有一些人沒有逃離,而是選擇“忍一忍”。
但事實證明,忍一時無法換來永遠的風平浪靜。2012年羅興亞問題再次激烈爆發。
那兩年,緬甸頻繁發生針對羅興亞人的暴力事件,查封寺廟、恐怖襲擊、燒燬村莊、強姦婦女、殺害兒童。一年多的時間內,近萬名羅興亞人在緬甸喪生,更多羅興亞人開始嘗試逃離。
一些人成功透過邊境偷渡到其他國家,幸運的被其他國家接受,出賣廉價勞動力勉強謀生;不幸的半路被遣返、在海上自生自滅。而沒有透過邊境的那些人,一旦返回,等待他們的是死亡的懲罰,於是他們只能在邊境流離失所、四處漂泊。
從緬甸逃出的羅興亞人一直在增加,但難民的不斷增加讓周邊國家備受困擾。久而久之,“羅興亞人”成為了最不受歡迎的族群,這四個字成為了“難民”、“麻煩”的代表。周邊各國對其避之不及,甚至連“母國”孟加拉,也會拒收難民。
羅興亞和緬甸之間的問題,不僅導致了難民的悲慘人生,也波及到了其他國家,並且很可能會在未來造成更加嚴重的國際影響。
擴散波及,民族問題的國際影響
緬甸的所作所為,導致百萬餘羅興亞人成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難民。而數量龐大且在不斷增加的難民,也對周邊國家造成了嚴重影響,帶來了諸多國際問題。
除了難民本身以外,羅興亞問題首先影響到的是緬甸和孟加拉的關係。孟加拉是伊斯蘭教的人口大國,全國上下超過85%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即便羅興亞穆斯林與孟加拉穆斯林並非完全同宗同源,孟加拉仍然不能對羅興亞的悲慘處境視若無睹。
宗教信仰在宗教國家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當羅興亞穆斯林被緬甸軍政府暴力清洗時,孟加拉必須有所作為以維護伊斯蘭的信仰。1991年,孟緬兩國就曾因為羅興亞難民問題在邊境陳兵對峙,雖然沒有真正進行大型交火,但兩國關係一度劍拔弩張。
另外,難民的增多還會給孟加拉帶來經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孟加拉本來就是貧困國家,根本無力接收大量難民,因此即便作為“母國”,孟加拉也不得不限制羅興亞難民入境。
如果緬甸繼續一意孤行,難民數量繼續增多,孟緬衝突必然加劇。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可能會刺激印度東北部的分裂,進一步對南亞和東南亞交界處形成衝擊。
難民問題還會引發另一個嚴重問題——宗教極端勢力滲透。
弱者長期被欺壓,必然會引起極端反抗。1978年,緬甸暴力驅逐羅興亞人時,就已經產生了由難民組成的反抗組織,只是規模較小。後來聯合國的介入暫緩了這次衝突,大部分難民被遣返,這個組織才沒有繼續發展擴大。
1991年,衝突再次爆發,再次湧現出大量出逃難民。聯合國的力量有限,只有2萬難民被安置在難民營,一部分被遣返,而流落在外的人數多達10萬。這些居無定所、生活艱苦的被欺壓者,正是極端反抗組織選人的最佳目標。就這樣,組織勢力得到了迅速擴張。
更可怕的是,除了被壓迫的弱者組織反抗之外,其他的極端組織勢力也會趁機滲透。1992年孟加拉成立了“伊斯蘭聖戰運動”,成員人數上萬。他們打著“反抗”的旗號,卻沒有將槍口對準緬甸的欺壓者,而是多次對孟加拉的佛教徒和溫和派穆斯林發動襲擊。
這樣的極端勢力雖然打著“保護”“反抗”的旗號,卻與恐怖分子無異。他們的存在對周邊所有的國家都是巨大的威脅。
難民的增多,還會給周邊國家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一些國家會出於人道主義接收難民,但當難民擁入一座城市時,除了影響城市經濟之外,還有可能會帶來各種犯罪問題,比如吸毒販毒、拐賣人口等。
目前為止,羅興亞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卻也沒有其他大國干涉。但如果繼續放任事態發展,很可能會引來大國干涉。尤其是早就對東南亞地區虎視眈眈的美國,極有可能會打著“反恐”“人權”等旗號干涉羅興亞問題,藉機滲透東南亞。
總而言之,羅興亞問題不止是難民的問題,更是會造成國際影響的問題。無論如何,緬甸都應該儘快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事態更加嚴重。
結語
羅興亞人中有一部分曾經作為侵略者、殖民者的幫兇,對緬甸造成傷害。因此“羅興亞人”從不曾得到緬甸的認同,在與緬甸的一次次流血衝突之中,逐漸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緬甸與羅興亞人多年的恩怨糾葛,究竟孰是孰非、孰對孰錯?是非對錯或許早已經難以評判,但戰亂無情、生命可貴,希望羅興亞問題能夠早日解決,人們不再流離失所。
- 作者:滄粟
- 編輯:二爻
- 參考文獻:
- 杜道琛.羅興亞人的起源與境遇[J].中國民族博覽,2015,(07):103-104.
- 馬驥.試析緬甸羅興亞穆斯林民族問題的產生及其影響[D].外交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