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是中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君主制國家,也是古典羅馬帝國的直接繼承者。她綿延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因為自身衰落與強鄰的入侵,版圖不斷萎縮,但仍長期維持著龐大的領土與人口,也產生了眾多著名城市在各地居住生活。
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都市代表著帝國的繁榮與財富,同期的西歐與之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不論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羅斯人,還是西方的拉丁人、德意志人,都把東羅馬帝國視為世界財富的中心,將君士坦丁堡看做寶藏的源泉。
公元780年東羅馬帝國境內的城市分佈
除了帝都君士坦丁堡之外,東羅馬帝國的其他城市也飽含著帝國強大國力,並在各自不同的地域產生了獨有的特色。
事實上,東羅馬帝國的多數都市都繼承自古典時期,如歐洲部分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薩洛尼卡、雅典和亞洲的尼科米底亞(阿斯塔科斯)、安條克等城市,多數的東羅馬都市都位於沿海地區。內陸重要城市則多位於交通要衝,如錫爾米烏姆(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奈索斯(尼什)、亞德里亞堡(埃迪爾內)、塞爾迪卡(索菲亞)以及大馬士革。
東羅馬中後期喪失領土與主要城市示意
東羅馬的都市數量與帝國版圖有著決定性關聯,當帝國在7世紀阿拉伯征服中喪失埃及與敘利亞後,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條克等地區中心城市都落入到穆斯林手中。不久,巴爾幹地區被斯拉夫人逐漸滲透侵佔,遠離帝國核心的錫爾米烏姆、塞爾迪卡等地的羅馬人就不再是多數。保加利亞人入侵的默西亞地區,則因為缺少大城市堡壘的庇護,被敵人橫掃佔據。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不僅讓帝都君士坦丁堡落入拉丁人手,東羅馬的其他部分則多被十字軍瓜分。拜占庭殘存的三股勢力,則分別以尼西亞、特雷比松以及阿爾塔三個都市為首都,向君士坦丁堡發起聲索和戰爭。
帝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君士坦丁堡最早成為城市要追溯至上古時代,古色雷斯人發現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這個小半島的獨特地理位置,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名為萊戈斯(Lygos)的城鎮。
古希臘傳說時代,據稱為了紀念一名叫做拜佔斯(Byzas)的國王,這座城市後來以其名字命名為拜占庭。後來,這裡成為了希臘墨伽拉人的殖民地,並在羅馬人征服希臘地區後成為羅馬的一部分。
現代伊斯坦布林老城核心區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晚期的君士坦丁大帝經過長達七年的營建,宣佈將帝國首都從“永恆之城”羅馬遷往此地。遷都後起初官方名稱為“新羅馬”(Nova Roma),後跟隨市民對君士坦丁一世的紀念,在狄奧多西二世時期才叫該城市的官方名稱改作君士坦丁堡。
這座羅馬帝國的千年帝都,最多時曾經擁有超過50萬人口。因為坐落於歐亞海陸雙重交通樞紐之間,君士坦丁堡成為了世界貿易的中心,源源不斷的貨物和財富來到這裡,但也造成這裡成為四鄰覬覦君士坦丁堡財富的理由,拜占庭帝國也因為君堡多次遭到圍攻,而實力不斷降低。
君士坦丁堡城牆
除了1204年-1261年被拉丁十字軍佔領的半個多世紀,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東羅馬帝國的心臟。多數時候,君堡即代表帝國,擁有這裡就等同於主宰了東羅馬帝國。無法擁有君士坦丁堡,很多時候無法獲得帝國貴族與軍隊的認同。
1453年,當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奧斯曼大軍開進君士坦丁堡,羅馬人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在此後,東羅馬跟隨中世紀一道走向滅亡。
東帝國歐洲其他主要城市
東羅馬帝國在綿長的歷史中,歐洲版圖在早期出現過多次大幅度的領土調整。6世紀中葉,查士丁尼一世的擴張期時,帝國將原屬西羅馬帝國的達爾馬提亞和伊利里亞納入版圖。
斯拉夫人遷徙與擴充套件(7-9世紀)
然而從7世紀開始,斯拉夫人大規模南下,在幾十年內便基本滲透佔據了巴爾幹大部分土地。當7世紀阿拉伯人在亞洲肆虐時,無暇顧及的帝國基本喪失了愛琴海北岸以北的土地,甚至君堡所在的色雷斯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阿莫里亞王朝時期,帝國開始重新重視起歐洲地區的安全,不斷將東方的基督徒遷徙到希臘、馬其頓和色雷斯等地。
11世紀東羅馬帝國歐洲版圖與主要城市
薩洛尼卡(亦稱塞薩洛尼基、帖撒羅尼迦)是除君士坦丁堡之外,帝國在歐洲的最大城市。她坐落於君士坦丁堡向西通往義大利半島東端布林迪西的中途,在這裡還有大道向南連通希臘半島核心區,往北則是馬其頓山地和斯拉夫人生活的巴爾幹西部,是帝國西部最重要的海陸交通樞紐。
即便在今天,這裡仍舊可以看到15座東羅馬(拜占庭)時期的世界文化遺產,有著濃郁的拜占庭文化氣息。
塞薩洛尼基博物館中,刻有“獻給王后帖撒羅尼迦,腓力(二世)之女”的石碑
早在公元前315年,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卡山德(Cassander)就在這裡建立了城市,他以自己妻子,也同時是亞歷山大大帝妹妹的名字——帖撒羅尼迦(Θεσσαλονκη)命名了這種城市。前146年馬其頓被羅馬人征服後,薩洛尼卡就逐漸成為了當地最重要的軍事據點,是溝通帝國核心義大利半島與東方新領土的中轉站。
伽列裡烏斯拱門遺址
3世紀開始,薩洛尼卡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位愈發升高。在4世紀羅馬帝國進入四帝共治時代後,東方的正皇帝伽列裡烏斯將薩洛尼卡定為自己的都城,伽列裡烏斯在此興建了皇宮、拱門、圓形大廳和競技場等一系列建築。薩洛尼卡一躍成為帝國東方最重要的都市之一。後來,君士坦丁大帝在同東方皇帝李錫尼的二帝之戰時,這裡是後者政權的心臟所在。
雖然日後拜占庭成為了君士坦丁一世的新都城,但薩洛尼卡仍舊是巴爾幹中部最重要的都市。5世紀開始,這裡成為伊利裡庫姆行省的中心,也是當地基督教的主教所在。380年,狄奧多西一世與西部兩位皇帝格拉提安、瓦倫丁尼安在這裡頒佈了《薩洛尼卡赦令》,正式將尼西亞大公會的決議為羅馬帝國國教。
起初薩洛尼卡主教由羅馬教廷指派,6世紀下半葉開始東羅馬皇帝加強了對其控制,733年開始薩洛尼卡主教開始向君堡牧首負責。
塞薩洛尼基(薩洛尼卡)的城牆遺址
4-5世紀時,薩洛尼卡之外的馬其頓多次被哥特人攻擊。在日耳曼蠻族的威脅解除後,斯拉夫人開始湧入這裡,成為了城市以外的多數居民。7-9世紀時,為了保護這個希臘最大城市,拜占庭帝國在這一時期開始由君堡指派一名執政官行使統治,後由中央任命的將軍(Doux)管理。
隨著9-11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局勢趨穩,薩洛尼卡成為了拜占庭文化與斯拉夫人交流的中心。羅馬人透過經濟與基督教兩種手段不斷讓斯拉夫人接納拜占庭文明,特別是9世紀,兩位希臘東正教傳教士西里爾與梅多德,在傳教之外還利用希臘字母創造了早期西裡爾字母,將文字文明帶入斯拉夫人社會。
904年,的黎波里的利奧率領阿拉伯海軍攻克薩洛尼卡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鼎盛時期,西美昂一世曾經攻打過薩洛尼卡,但最終未能如願。不過後來,這裡仍舊多次遭到外部勢力的圍困甚至佔領,包括904年羅馬叛將的黎波里的利奧率領阿拉伯海軍、1185年諾曼人的西西里王國。
第四次十字軍攻佔君堡後,薩洛尼卡成為了十字軍首領伯尼法斯的封地。在拉丁人逐漸式微後,特別是14世紀,薩洛尼卡不斷在拜占庭殘存的地方政權(如伊庇魯斯專制國或地方公國)和奧斯曼人的手中易手,塞爾維亞王國也曾經兩次試圖攻佔這裡。
1423年,當地的拜占庭希臘執政者安德洛尼卡將薩洛尼卡賣給了威尼斯人,不過三年後奧斯曼帝國就徹底佔領了這座希臘最大城市。此後,各種伊斯蘭建築在薩洛尼卡拔地而起,多種族和信仰的人們來到這裡生活,1492年之後大量猶太人移民當地讓這裡徹底成為巴爾幹的“民族大熔爐”。
亞德里亞堡(埃迪爾內)位置
君士坦丁堡與菲利波波利斯(今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之間的亞德里亞堡(今埃迪爾內)位於色雷斯平原中部,同樣因為位於交通要道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亞德里亞堡作為首都的西方門戶,她的安全意味著君士坦丁堡歐洲後方的安危。
整個中世紀,在亞德里亞堡總共爆發過六次大規模戰役,其中五次是東羅馬帝國同外敵的交鋒。這裡見證了羅馬人抗擊哥特人、阿瓦爾人和保加利亞人等的歲月,也目睹了奧斯曼人從亞洲紛至沓來,並最終以此向君士坦丁堡發起總攻的日子。
雅典衛城上的帕特農神廟遺址,東羅馬時期曾經被改作教堂
作為今天希臘人國家首都的雅典,實際上在古希臘文明衰落後地位就不比從前。不過由於雅典城邦的歷史積澱,這裡在羅馬人統治後仍舊是希臘地區的文化知識中心,是希臘人文化認同的中心之一。然而,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關閉了雅典當地的柏拉圖學院和其他學校,衛城上的帕特農神廟則被改作基督教堂獻給聖母瑪利亞。
但哥特人和斯拉夫人的不斷南下入侵,讓中世紀的雅典失去了成為希臘中心的機會,這裡因為戰亂不斷遭到打擊,人口流失經濟凋敝。雖然東羅馬帝國中期這裡得到了一些復甦,但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希臘大部落入拉丁人手中,他們建立的雅典公國統治一直持續到1458年奧斯曼人征服。
現存的古羅馬廣場遺址
作為帝國發祥地的羅馬城,其實284年戴克裡先將帝國一分為四時,獨一無二的地位就遭到了動搖。隨著3世紀羅馬帝國危機的爆發,內戰不斷的首都就成了破壞的重災區。隨著戰亂,羅馬城人口不斷減少,452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羅馬城的人口只有50萬人,遠低於巔峰期的百萬之眾。6世紀初,這座永恆之城僅有不足十萬人。537年哥特人圍攻這裡後,羅馬城內僅剩3萬人左右。
從402年開始拉文納成為了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城,然而5世紀的西帝國早已成為日耳曼蠻族的樂園。476年,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就是在拉文納向蠻族首領奧多亞塞俯首稱臣。為了恢復帝國在義大利的光輝,東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時決定光復昔日的帝都與發祥地,為自己的後世增添口碑美譽度。
拉文納城中著名的聖維塔教堂內,描繪查士丁尼大帝的馬賽克作品
查士丁尼一世的6世紀上半葉征服中,成功滅亡東哥特王國,將羅馬和拉文納重新納入羅馬帝國版圖,並很快在那裡興建了宏偉的基督教堂。然而,東帝國在重新佔據義大利後,發現羅馬先人的發祥地已經破敗不堪,遠不及東方那般繁榮富庶。除了連年的戰爭之外,北非糧食供給的減少也是羅馬城和義大利凋敝的原因之一。東帝國對義大利和羅馬城的經營熱情也隨之降低。
6世紀末,僅僅收復義大利地區半個世紀後,疏於防範且兵力不足的義大利地區就被另一支日耳曼人——倫巴底人滲透。584年起,拉文納成為東帝國在義大利的統治單位——拉文納總督區的首府,擔當著抵擋蠻族和統籌義大利領土的任務。
590年的義大利形勢,東羅馬統治區(橙)被倫巴底(綠)入侵者分割開來
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滲透後,倫巴底人已經在義大利佔據優勢,東羅馬帝國則因為內外因素逐漸喪失義大利的故土。751年,東羅馬帝國最後一個拉文納總督被倫巴底人廢黜。羅馬教宗發現東帝國已經在當地無力迴天,轉向法蘭克國王丕平求助,不久在法蘭克人的幫助下形成了世俗合一的教皇國。
與拉文納相距不遠的威尼斯也曾是東羅馬的土地(詳細閱讀:《拜占庭-威尼斯恩怨情仇》),586年當倫巴底國王阿爾博因入侵到義大利東北後,當地的東羅馬公民逃到了海邊瀉湖一個名叫Torcello(意思是小塔)的小島上避難,並逐漸在這個低窪的地區生活。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
7世紀末,瀉湖的東羅馬遺民在附近地區盡歸倫巴底人時,於當地成立了一個城邦政權,選出了自己的首任總督——保羅·盧西奧·阿納費斯托。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威尼斯逐漸成為了亞得里亞海乃至地中海的海上貿易樞紐,併為保證海上貿易誕生了強大的海軍。
在11世紀時,威尼斯海軍的實力就超越了東羅馬的拜占庭海軍。並在後來1204年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位於巴爾幹半島西海岸的伊庇魯斯地區的底拉西烏姆(今都拉斯),與義大利半島東端的布林迪西構成了亞得里亞海的門戶。在東西羅馬分裂後,這裡就成為了守護帝國巴爾幹領土的西方門戶。
雖然她一度被強大的保加利亞帝國控制,但巴西爾二世時期恢復了拜占庭的支配權,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末代沙皇在攻打底拉西烏姆的過程中戰死。
現代都拉斯的拜占庭城堡遺存
底拉西烏姆的地位提升來自於11-13世紀的拜占庭-諾曼戰爭(詳細閱讀:《諾曼-拜占庭恩怨史》)。東帝國再此與強大的諾曼人西西里王國展開爭奪,諾曼人一度佔領這裡後殺向希臘地區最大城市薩洛尼卡。十字軍佔領君堡後,這裡被給予威尼斯人,不過很快被拜占庭殘餘勢力之一的伊庇魯斯專制國收復。
但隨著伊庇魯斯專制國的的不斷衰敗,底拉西烏姆逐漸成為拜占庭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和塞爾維亞人混居的地方。阿爾巴尼亞人在1272年建立獨立王國後,與威尼斯人聯盟不斷擴大在巴爾幹的勢力,最終底拉西烏姆逐漸演變為阿爾巴尼亞語今日的“都拉斯”。
現代錫爾米烏姆的宮殿遺址
此外,由於巴爾幹北部腹地的大片領土,在7-10世紀和13-16世紀兩次長期脫離東羅馬的控制。羅馬帝國的幾座歷史名城,如錫爾米烏姆(今塞爾維亞斯雷姆斯卡米特羅維察)、奈索斯(今塞爾維亞尼什)和塞爾迪卡(今保加利亞索菲亞)等城市沒有在本文中詳細描述,但他們都是東羅馬帝國巴爾幹地區的最重要城市,只不過在中世紀的多數時間裡,這裡已經成為斯拉夫人或者保加利亞人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