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趙新春 徐國軍 楊曉倫
成語"攬轡澄清"出自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黨錮•範滂傳》。東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冀州發生饑荒,饑民紛紛起來造反,朝廷任命範滂為清詔使去調查情況。23歲的他接到任命,"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登車挽韁,立志要治理亂局,安定天下。後來人們便用"攬轡澄清"比喻一個人在負責一項工作的開始,即立志要把它做好。
成語的主人公範滂,字孟博,是東漢汝南郡徵羌縣人,即今天確山縣人,東漢"八顧"和"江夏八俊"之一,逝後葬在今河南駐馬店確山縣劉店鎮東南的古莊村。乾隆《確山縣志》稱"確邑舊有祠壇,先賢勒有碑記,歲時例有國祭。"因為東漢徵羌縣魏晉時期屢有改置,也有人認為他是治在今天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鎮磚橋村境內的徵羌縣人。
範滂少年時就正直、清格、有氣節,年紀輕輕就被推舉孝廉、光祿四行,走向仕途。因為當地的官吏早就聽說了範滂的清名,他還未到冀州邊境,就紛紛望風解印而去。巡察冀州兩年後,範滂因政績卓著,被任命為光祿勳主事。在這裡他遇到同為汝南郡人的平輿人陳蕃。《世說新語•德行》有"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有人認為成語攬轡澄清也出自於他。此時,陳蕃是光祿勳,範滂的頂頭上司。範滂一本正經地按照屬下參見上司的禮儀拜訪陳蕃,陳蕃沒有阻止,這讓範滂很不滿意。咱們是老鄉,以前在郡裡是同事,我執公儀給你面子,你倒好一點,一點也不給我客氣,扔下笏板,不管不顧地棄官離開了。直到後來因為同為"八顧"之一的太原郭林宗勸阻,陳蕃才向範滂道歉。北宋著名詩人文同《即事》詩曾說到這件事,認為:"公禮欲下格,具觀人所存。須知範孟博,豈肯伏陳蕃。"
範滂棄官回鄉後,當時的汝南太守、南陽人宗資立即聘請他代理郡功曹,把郡中的政事一股腦委託給他,以致當時民間流傳出"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的民謠。足見宗資對他的信任。
範滂疾惡如仇,對吏治嚴加整頓。凡是行事違背"孝悌",不遵守"仁義"規範的人,一律撤職驅逐,操行卓異的人被推薦到顯要崗位,把汝南不少被埋沒的人才選拔出來。範滂的外甥西平縣人李頌,是西平王李通的後代,名聲不好,沒有人肯推薦他。李頌找到中常侍唐衡,讓他請宗資幫忙,任用他為吏。範滂認為他不是適當人選,就把這件事壓下不辦。宗資見自己的命令沒有執行,非常生氣,就暴打書佐朱零。朱零很有骨氣,對宗資說:"範滂做事清明果決,就像用快刀斬切腐朽的東西。我今天寧可被你打死,也不能違背範滂的決定。"宗資眼見如此,也只好作罷。
此後不久,範滂被太尉黃瓊闢為太尉掾。朝廷讓三府掾屬呈報反映官吏政聲好壞的歌謠,範滂一下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範滂為人耿直,為官清正,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吾欲使汝為惡,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我想讓你們有惡行,但惡是不能做;我想讓你們為善,那我自己就不能作惡。
範滂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得罪了不少人。延熹九年(166年),東漢第一次黨錮禍起,他被河內人牢修誣告結黨營私,被拘禁在黃門北寺監獄,與一起的還有汝南郡人殷陶、黃穆(安城人)等人。按照慣例,凡是獲罪被關押的人都祭祀皋陶,祈求脫罪。範滂說:"皋陶是聖賢。他知道範滂沒有罪過,會向天帝訴說申辯。如果我真的有罪,祭祀又有什麼用處!"不拜皋陶。尚書霍諝曾替他申辯,被釋放後來到京城,他也不去拜訪霍諝。有人提醒他,他用舒向與祁奚的往事為自己辯解,認為這是霍諝分內的事,不值得自誇。案情查清後,範滂三人被免職,一同返鄉,汝南、南陽迎候他回鄉計程車大夫的馬車就有幾千輛。這讓範滂十分擔憂,為了不連累大家,他選擇了獨自一人悄悄返家。
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禍起,督郵吳導受命緝捕範滂。實在不忍心,手捧詔書,把自己關在縣驛站裡伏床哭泣。範滂聽說後,主動趕到縣獄。縣令郭揖大吃一驚,拉著範滂,丟下官印,要和他一起逃走。範滂告訴他: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我逃了,不僅連累您,也會讓我的老母親流離他鄉。我不能這樣做。他的母親前來與他訣別。範滂告訴母親,我的弟弟仲博非常孝順,可以供養服侍您。我呀就跟隨父親龍舒君去赴黃泉,這樣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親大人你割捨這難捨的恩情,就不要再增添悲傷了。再三跪拜告別,引得路人都跟著痛哭流涕。不久範滂被害,時年三十三歲。清人王士禎《過皋陶廟偶感範滂事題壁》詩道出了範滂壯志未酬的遺憾:"汝南範孟博,高義薄雲霄。未遂澄清志,先逢黨錮朝。大名齊李杜,幽憤祭皋陶。南北甘陵部,千秋恨不消。"
範滂的父親範顯,字叔矩,曾封龍舒,人稱龍舒君,是個孝友之人。兄弟未仕,他堅決不仕。母親去世,他饘粥不食。為減輕食宿負擔,給家裡還債,他主動去往九江,田種畜牧。兄弟出仕,他又獨寢墳側,替他們廬墓守制。後來,郡舉至孝,拜為中司勾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