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世界,表面上看,文明進步,而實際上,暗潮湧動,區域性充滿動盪、衝突、戰爭、飢餓等。
對於這點,我們從每天的熱搜上,可以更多感受到。
目前世界主要亂局表現為中東地區的巴以衝突持續升級,敘利亞政權更迭引發地區動盪,伊朗內政問題加劇中東局勢複雜性。
歐洲方面,德國政府因內部分歧和能源政策失敗解體,法國則面臨通脹、移民問題等多重危機。
亞洲地區,韓國政治危機升級,總統尹錫悅面臨彈劾,而朝鮮半島局勢也因朝韓關係緊張而備受關注。
此外,俄烏衝突依舊沒有平息跡象,全球大國間的博弈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不穩定性。
等等情形下,地緣政治衝突此起彼伏,貿易摩擦硝煙瀰漫,地區動盪頻繁發生,全球似乎陷入了一片亂局之中。
讓身處難得安定環境下的我們,不得不關注世界局勢變幻。尤其是透過地理的視角去剖析歷史,在今天這樣的世日下,顯得尤為重要。
前不久,拿到的由鹿柴文化選題策劃、人民日報出版社再版的李不白《透過地理看歷史:大航海時代》《透過地理看 歷史》《透過地理看歷史—三國篇》系列書籍,正是從地理的角度出發,為我們揭示了歷史的深層邏輯。
李不白,湖北黃岡人,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後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數年,編輯出版各類地圖冊近百種。
他從小喜歡文學,因文學而讀歷史,二十多年筆耕不輟,其《透過地理看歷史》系列作品,就是他的力作。
這套書,透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以精美的地圖佐證科學的觀點,還原了歷史本來真實面目。
地理,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依託,從遠古時期就開始塑造著人類的歷史軌跡。山川河流、海洋沙漠,這些自然地理要素既為人類文明的孕育提供了基礎條件,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古代,由於地理阻隔,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中各自演進。例如,東方的華夏文明在黃河、長江流域的滋養下,發展出了以農耕為主的高度發達的社會體系,形成了獨特的儒家文化圈和封建政治架構。
而西方的古希臘文明,則因地中海的獨特地理環境,孕育出了繁榮的海洋貿易和城邦政治,其哲學、科學思想也在這種開放與交流的氛圍中蓬勃發展。
李不白在《透過地理看歷史:大航海時代》中著重闡述了地理因素在大航海這一偉大歷史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源於歐洲當時特殊的地理與社會經濟狀況。
歐洲大陸內部,眾多國家林立,資源競爭激烈,而東方的財富——香料、絲綢、瓷器等,對歐洲人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然而,傳統的陸路貿易通道被奧斯曼帝國等勢力牢牢把控,於是,歐洲人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無垠的海洋。
在地理大發現的過程中,航海家們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線;麥哲倫的船隊更是完成了環球航行,首次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這一偉大理論。
這些壯舉不僅僅是航海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對地理認知的巨大飛躍。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地理因素在全球格局的演變中持續發揮著關鍵影響力。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世界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在美洲建立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富,開啟了歐洲的殖民擴張時代。
隨後,荷蘭憑藉其優越的航海技術和商業組織能力,成為“海上馬車伕”,掌控著全球的貿易網路。英國則憑藉其島國的地緣優勢,在相繼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荷蘭等競爭對手後,建立起了龐大的“日不落帝國”,其殖民地遍佈全球。
這些帝國的興衰榮辱,無不與地理因素緊密相連。英國之所以能夠長期稱霸世界,除了其先進的工業技術和政治制度外,其對海洋航線的控制、對殖民地地理位置的戰略佈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還將印度作為其在亞洲擴張的戰略支點,進一步控制了印度洋地區的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
這套書,恰似一把開啟深度理解之門的鑰匙,為我們在迷茫的世界亂局裡點亮了一盞明燈。
看當今世界亂局,地理因素依然是理解諸多問題的核心視角之一。在中東地區,其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地帶,是連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樞紐,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使其成為世界各大國競相角逐的舞臺。
歷史上,這裡曾是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偉大文明的發祥地,多種宗教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碰撞。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和勢力劃分,埋下了諸多矛盾的種子。
如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領土爭端、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教派衝突、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東地區的軍事幹預等,都使得中東地區長期處於動盪不安之中。
從地理角度看,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各方對中東地區戰略要地和石油資源的爭奪,而這種爭奪又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解體後的地緣政治重塑以及西方殖民主義時期的勢力劃分。
在東亞地區,朝鮮半島的局勢一直備受關注。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北亞地區地緣政治的焦點。歷史上,朝鮮半島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
近代以來,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政治格局。二戰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分別由美蘇兩國託管,這種人為的分裂以及背後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導致了朝鮮半島長期的緊張局勢。
如今,朝鮮的核問題、南北關係的緩和與波折等,都與該地區的地理和歷史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此外,隨著全球視野的日益形成,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世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而透過地理看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全球關聯性。
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文化交流、人員流動等都在跨越地理界限。然而,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些交流與互動。例如,“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基於對沿線國家地理和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
透過加強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旨在實現互利共贏,重塑歐亞大陸的地緣經濟格局,促進沿線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這一倡議的推進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考慮沿線各國的地理環境,如中亞地區的沙漠、山脈等地理障礙,以及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如古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和貿易傳統等。
這套書,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增強歷史文化自信,以及地理自信,還能夠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有益的借鑑。
李不白在這套書中提醒我們,地理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發展的。人類的活動在不斷改變著地理環境,而地理環境的變化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歷史程序。
例如,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交通網路的擴張、資源的開發利用等,都對地球的地理面貌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這些改變又進一步影響了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如城市的興起導致了人口的聚集和產業的集中,從而改變了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交通網路的完善促進了人員和物資的快速流動,加速了文化的傳播與融合。
作為走向復興夢想的中國,我們需要以此為鑑,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從本書諸多的事實演繹中,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地理因素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這包括國土面積的大小、國土質量的優劣以及地理位置的優劣。
中國擁有東亞最好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業文明的中心,邊疆有山川之固,東南部有漫長的海岸線,這些自然條件為中國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是一面鏡子,地理則是這面鏡子的框架。只有理解了地理因素在歷史中的作用,我們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
面向未來,堅定走好自己的路,我們需要站在地理與歷史的交匯點上,以更加宏觀、深邃的視角審視世界,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為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繁榮的全球秩序貢獻智慧與力量。
無論是國際事務的決策者、歷史文化的研究者,還是關注世界局勢的普通民眾,都應當重視這種透過地理看歷史的研究方法,讓歷史的經驗與地理的智慧在當代中國全面走向世界中發揮更大時代價值。
最後,想說一句,這本書不是科班教材,但比教材有過之而無不及,內容豐富詳實,語言流暢生動,融匯地理人文於一體,可讀性非常強,值得品閱和擁有。
解 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商業、鐵路、文化。微信公眾號:zgmjply(評論員解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