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代為歷史背景的小說、影視劇裡,經常能看到修書之類的語言。修的是什麼書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乾隆年間編成,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而且前後共抄錄七部。說到這裡問題來了,這麼重要的典籍,這麼多的卷冊,當時存放在哪裡呢?有沒有專門的儲存地點呢?
別說,還真有。抄錄的七部《四庫全書》分別藏於分佈於全國各地的“北四閣”“南三閣”共七座藏書樓中,其中在今天北京的東北部就有一座,叫做文源閣。在《四庫全書》編成之前的雍正時期,文源閣原址還是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閣,意為“禮樂文明之源”。不料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文源閣慘遭損毀,大部分藏書也就此毀滅,僅有部分藏書留存於世。
2024年8月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對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進行考古工作的老師告訴我們,文源閣遺址是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為主體的園林景觀。四周虎皮石砌築的圍牆把它與外圍環境隔開,使其自成一體;院內風景獨秀,規劃井然,園外河道環繞,一派江南水鄉景象。經考古發掘,文源閣遺址儲存相對較好,整體佈局與乾隆四十四年、光緒二十四年樣式雷圖基本相符,說明其自建成後,格局未經改變。
目前,發掘出宮門、碑亭、月臺、趣亭、北院門等建築基址以及四周圍牆、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 、“玲峰”基礎等附屬遺存。出土銅、鐵、瓷、陶、琉璃等質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質建築構件、琉璃質建築構件等,其中瓷器又分為青花、粉彩、五彩等,建築構件分有黑釉瓦件、綠釉瓦當、磚雕、銘文青磚等。
考古發現了大量黑釉琉璃瓦。有小夥伴問了,皇家園林多用黃色琉璃瓦,在這裡為什麼要用黑色呢?因為在我國古代,五行黑色屬水,這成為古代人們在精神層面上對防範火災的寄託。當然,防火不能只靠“玄學”,文源閣設計和建造了完備的防火防洪設施,院內挖出一大一小兩處水池,在北牆內外設定了一條供水涵洞,又分別在東牆和南牆內外各設定了一條和三條排水涵洞,連線院外河道和院內水池。整個遺址地勢院內高、院外低,南牆下設定有溝門,院內地表水可順勢排入宮門前河道。這些設施既能儲水用於滅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時候順利排水,可見當時人們防火意識有多強。
宮門、趣亭和碑亭地上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從磉墩坑和解剖坑可以看出,人們建造文源閣建築時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先挖基槽,底部夯打地釘(柏木樁子)防止建築下沉和移位,地釘上面鋪石板,上面再壘砌臺基,臺基內全部夯打灰土,進行考古工作的老師說,這是目前圓明園考古所見對建築基礎處理最嚴格的一處。
文源閣在景觀設計上講究天然之趣。宮門前河道模仿自然山澗的樣子,泊岸、底部均用不規則石塊砌成。連線院內各處的道路系統包含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臺階),石板路所用石板未加雕琢,且多為玲瓏石;蹬道、踏跺(臺階)石條也未經加工,隨形而置。這種不加修飾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國傳統美學觀念的體現。
文源閣遺址的考古發現,充分彰顯了古代人們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匠心精神,代表了中國古代園林建造的最高水平之一,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對文教傳承的重視。請大家持續關注我們,一起期待文淵閣遺址能有更多的考古發現吧。
作者 | 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稽核|王 超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