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由於國土面積寬闊,導致不同地區之間在地理結構,天氣變化甚至文化習
俗等方面都各有不同。
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南方習慣吃飯,北方習慣吃麵的地區習俗了。
正因為這眾多地區有眾多的不同,所以中華文化才能百花齊放,展現出驚人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而經過學者們長年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古代在饑荒年代,不論南方的古人還是北方的古人,他們寧肯吃樹皮野草,也不去河裡面抓魚補蝦充飢。
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在古代,發生饑荒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旱災,澇災,蝗災,戰爭。
旱災
是由於古代天氣變化引起的長時間無降雨的自然現象。
由於沒有降雨,田地裡的莊稼紛紛旱死,老百姓們當年沒有收成,無法上交賦稅,也無法存糧過冬,從而引發大規模的饑荒。
在旱災的背景下,無論南方北方,田地裡均沒有降雨,大片大片的土地龜裂,連江河湖泊都乾涸了,即使老百姓們想要下水捉魚捕蝦,也無處可去。
澇災
是由於古代降雨過多,江河決堤等周圍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了大水衝散老百姓家園的自然災害。
在無情的洪水面前,任何人都無法倖免,不僅房屋莊稼被衝散,連家裡人都隨時性命不保。
而且由於積水過多,無法及時排出,導致農作物根部吸收氧氣不足,從而產生大量乙醇等有害物質,淤積在農作物根部的泥土裡,最後致使農作物死亡。
最為可怕的是,大量的積水常年混合泥沙,造成田地裡和江河裡的水極其渾濁,魚蝦在其中根本無法存活,腐爛的魚蝦和其他被洪水沖走掩埋在泥漿裡的動物屍體,會進一步腐爛發臭,這也是古語裡面說到的“澇災之後必有瘟疫”的原因。
蝗災
是指蝗蟲大量繁殖,四處遷移啃食各種植物的一種自然災害。
說到蝗災,就不得不提到蝗蟲的卵。
眾所周知,蝗蟲是卵生動物,一隻蝗蟲,在交配後會在溼潤的泥土裡,產生大量的卵,這些卵如果成功孵化,就會產生大量的蝗蟲,然後這些新出生的蝗蟲,到了繁殖期又會交配產卵,然後繼續孵化新的蝗蟲,週而復始,迴圈往復。
按照自然界的自我淨化功能,蝗蟲雖然繁殖快,產卵多,但是在自然環境下,蝗蟲的卵極易死亡,存活率不高,只有在旱災澇災的保護下,這些蝗蟲才會成群結隊甚至形成“蝗蟲雲”,在大地上席捲肆虐。
蝗蟲的大量孵化,是由於旱災澇災破壞了原本的自然環境結構而導致的。
因此在蝗災時期,老百姓們往往要先經歷一次旱災或者一次澇災,故此原因也和上文一樣,老百姓根本沒有條件去捉魚捕蝦。
戰爭
是人類內部的不同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產生的群體性的大規模衝突現象。
這種現象的誕生,往往意味著長久的動盪和死亡,甚至還有綿延不斷的瘟疫伴隨。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們要是不想被抓去參軍,成為別人的炮灰,就只有背井離鄉,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四處流浪。
而這種長期沒有吃食,還要面臨各個勢力軍隊的抓捕和殺害,不得不瘋狂逃命的生活,對於人的心理刺激和身體傷害極大。
老百姓們在行進的路上就會逐漸陷入死亡,哪裡還有心思和力氣下水捕魚捉蝦,退一萬步講,即使能夠下水,旁邊若是有軍隊來襲,下水之人也就淪為了活靶子,就算沒有軍隊來襲,下水之人辛苦撈起了魚蝦,可能還沒上岸,就會被旁邊大量的飢餓流民給搶劫一空。
這個時候,有吃的不是幸運,反而是一種罪,因為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時候有食物的人,必定會被流民們群起而攻之。
饑荒年代老百姓們啃樹皮,而不會下水捕魚的原因,是因為環境條件實在惡劣,老百姓們心有餘而力不足。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