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與女人,從生理到心理,都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古代,男性有博愛的權利,而女性居於從屬地位,對於男性的博愛通常都是無可奈何的。
但古代也不是沒有怕老婆的男人,在大臣中有,比如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徐達都怕老婆,抗倭英雄戚繼光也一樣。
即便在皇帝當中,怕老婆的帝王也是大有人在。
皇家無小事,帝王怕老婆往往對帝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要進行的排名,對於冠軍的產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對帝國的發展至少產生正面的影響。
帶著這個標準,我們來看第一位怕老婆皇帝。
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
這一對夫妻,我們都很熟悉,楊堅怕老婆,那是有原因的。
獨孤皇后家族顯赫,據《隋書》、《周書》記載,她是“河南洛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的女兒。
獨孤信並非一般的大將,他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何謂柱國?柱國代表著西魏軍方,八柱國、十二大將軍是西魏軍方的高層領導。
有這麼一個強悍的老丈人,楊堅當然也混得差不到哪裡去,但楊堅的父親楊忠也不是吃素的,楊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所以,獨孤氏與楊氏聯姻,算得上門當戶對,但終究獨孤氏還是高出一籌。
獨孤家族是名門望族,獨孤皇后的大姐是“周明敬後”,嫁給了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而宇文毓是北周第二任帝王周明帝;
四姐為“元貞皇后”,聽起來也不太熟悉,不過她的兒子,我們都知道,就是李淵。而李淵的父親李昺[bǐng],是八柱國成員之一李虎的兒子。
到後來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又冊封獨孤氏為皇后,由此獨孤家族出了三個皇后,這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從中,我們也看到獨孤家族的份量,但隋文帝怕老婆,並不是單純因為獨孤家族的力量,獨孤皇后本身也有著值得尊敬的一面。
出身豪門的獨孤皇后,“柔順恭孝,不失婦道”,且在“貴戚之盛,莫與為比”的情況下,還很注意“謙卑自守”。
除了賢惠,她的政治天賦也很高。對於楊堅在政務上的失誤,她常從旁提出匡正意見;一次她的表史弟崔長仁犯法當斬,隋文帝想開個後門,獨孤皇后聽說後,要求文帝按律處之,這種大義滅的行為,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由於她積極參與朝政,在宮中被稱為“二聖”。
隋文帝的“妻管嚴”主要在於,獨孤皇后對他後宮生活的限制,高祖五個兒子均出自獨孤皇后。
《隋書》記載,隋文帝在宮中寵幸了一位宮女,隨後獨孤皇后就將她殺了,氣得隋文帝“離家”出走,不禁嘆息:“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
獨孤皇后雖然有她積極的一面,但她的反面大於她的正面。由於她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導致太子楊勇被廢,楊廣上位,使得隋朝步了秦朝的後塵,隋朝的短暫,獨孤皇后也是要承擔一份責任的。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
這一對夫妻,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大部分人都認為,李治怕武則天,實際上李治在執政初期與武則天的關係還是很和諧的,他們既是夫妻,也是同盟者。
李世民有三個嫡子,但為何最後選了性格中性的李治,當然老大李承乾、老二李泰,都是自己作死,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李治的上臺受到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的支援。
所以,在李治上臺後,真正說了算的,是背後的長孫無忌。在這種情況下,李治如何回收皇權,武則天就成了他最得力的幫手。
歷史已經證明,不管武則天使用了多少手段,她的政治天賦確實高出李治兩籌。
他們合力先是幹掉了王皇后,而王皇后代表的正是關隴集團的利益,此後長孫無忌被貶,最後自縊而死。
之後武則天為了抬高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先後採取了多項措施,比如大力發展科舉,提高寒門入仕的數量;開設恩科、武舉;大力提升武家地位;當然身邊還有一堆拍馬屁的奸。
當她的政治影響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時,這才是李治真正怕老婆的開始。據史料記載,李治想廢掉武則天,不料被武則天知曉,嚇得趕緊嫁禍於上官儀,導致上官氏被滅族,上官婉兒就是因此事被充入宮中為奴。
李治怕怕老婆武則天,就是劉邦拿呂后無可奈何一樣,都是因為她們的政治影響力提升了,在朝廷有了同盟者。
但是,李治的懦弱引發了武周代唐,但並不能說歷史因此而倒退了,武則天在位期間,唐朝的發展並沒有受影響,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對歷史有促進作用。
因此,可以說,李治怕老婆,其負面影響並不是很大。
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
李顯是李治的第三子,生母也是武則天。不少史料說,武則天接連謀害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
所以,到了李顯、李旦時,這兩個兒子在武則天面前都變成了“病貓”。在李治死後,武則天先是推李顯上臺,但李顯上位後不知天高地厚,很快就“作”下了臺。
因給岳父升官,被宰相裴炎擺了一刀,武則天很快就將他廢了,並被貶出京城。
在外漂泊十四年,身邊只有韋后陪伴,二人共同經歷了人間滄桑,也嚐盡了世間艱難。
所以,在李顯二度登上帝位後,對韋后言聽計從,從不違揹她的意願,與其說李顯怕老婆,倒不如說他是寵老婆。
他不僅寵老婆,小女兒安樂公主也一樣寵,這個女兒是他被貶期間生的孩子,所以,他們夫妻也格外的珍視。
丈夫寵愛妻子,疼愛女兒,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皇室還有些例外,關鍵在於,李顯的寵愛是沒有原則性的。
韋氏想學武則天,也想當女皇。李顯重用韋氏,聯合武氏,禍亂朝政,不少史料直言,李顯之死也是被韋后所害。
最後要不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出手,武則天雖然還政於唐,但唐朝能否再度輝煌,恐怕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所以說,李顯怕老婆的行為不可取。
唐肅宗李亨與張皇后
李亨與張皇后的情況,類似於上面的李顯與韋后。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們夫妻二人一起出逃,在出逃期間,張皇后給予了李亨諸多照顧,可以說也是一對患難夫妻。
李亨在靈武稱帝后,冊封張氏淑妃,此後,她成為李亨的第一寵妃,不久,又升為皇后。
唐肅宗一心平叛,對後宮疏於管理,張氏的不良本性也漸漸浮出水面。
張氏與宦官李輔國,因在唐肅宗政變中立下大功,此後權傾一時,氣焰熏天。
建寧王李倓時常在肅宗面前毫不客氣地批判張、李二人,由此引發張氏的忌恨。
張氏育有兩子,為了兒子上位,她和李輔國聯手,擊殺了建寧王李倓(肅宗第三子),但仍然無法撼動太子李豫的位置。
後來,張氏與李輔國也發生矛盾,二人分道揚鑣,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分別操控著朝政中自己的力量。
張氏長子李佋早夭,還有次子李侗。為了擊敗太子李豫,她準備策劃一起宮廷謀殺案,目標直指李豫。
不料事情敗露,被李輔國得知,最終李豫保住了性命,張氏因此被廢為庶人,不久幽閉而死。
但捉拿張氏並非肅宗李亨所為,當時他已重病在床,張氏為尋求庇護,闖入長生殿。不明就理的肅宗李亨,因受驚嚇,病情加重,當天就死在了長生殿。
唐肅宗死後,宦官李輔國一手遮天,將張氏及同黨斬首,擁立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
唐肅宗李亨生性比較懦弱,他的不作為造成了張氏的專權,而張氏與宦官專權,對之後唐朝埋下了了隱患,比如宦官專權,掌握冊立皇帝的大權。
宋光宗趙惇與李鳳娘
李鳳娘是宋光宗趙惇的皇后,也是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寧宗趙擴的母親,還是兩宋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悍後之一。
歷史上當太上皇的帝王,能像乾隆那樣活得滋潤的並不多。宋朝就出了四位“太上皇”,分別是: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和宋光宗。
在這四位當中,前兩位是父子關係,都因為避禍金人,而選擇了退位做一隻鴕鳥,但宋徽宗終究也沒逃過金人的摧殘,靖康之變後,被金人擄走,客死他鄉。
後兩位也是父子關係,宋孝宗是主動退位,其子宋光宗則是被趕下臺的,其中原因就與光宗的皇后李鳳娘有關。
李鳳娘生性嫉妒,在上位前就愛插手政事。上位後,由於宋光宗身體不好,以至於很多時候無法處理政務,之就給了李氏干政的機會,沒過幾年,“政事多決於後”,大權旁落李氏之手。
李鳳娘沒有政治才能,權力於她而言就是為了牟利,她把權力之鞭狠狠揮向了她的孃家人。
她封李家三代為王,官至節度使,一次推恩,惠及小兩百人,就是李家的門客都能撈個一官半職。一時間,李氏一門權勢顯赫,聚斂了鉅額財富。
同時,由於李鳳娘從中作梗,導致太上皇孝宗與光宗關係惡化。光宗雖只有一子趙擴,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但孝宗認為,趙擴天性懦弱,並不適合當皇帝,並從中阻撓他成為太子。這也加深了光宗、李鳳娘與孝宗之間的矛盾。後來光宗都懶得去看望孝宗,最後孝宗在鬱鬱寡歡中死去。
宋光宗後來由於身體精神問題,已完全不能處理政務,而李鳳娘對此負有一定責任。
除了挑撥離間孝宗與光宗父子之間的關係,她還獨霸後宮,不讓光宗接近後宮其他嬪妃,光宗幾乎沒有自由,生不如死。
最終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下,宋光宗被趕下臺,由其子趙擴繼位。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宋光宗內禪,也稱為“紹熙內禪”。
從上述可見,李鳳娘在其中的影響力之大。
明憲宗朱見深與萬貴妃
這一對夫妻的故事堪稱傳奇,朱見深與萬貴妃相差17歲,而且朱見深幾乎可以說是由萬氏養育大的,所以說,這是典型的母子戀也不過分。
朱見深對萬貴妃的感情很深,在萬氏去世不久,他自己也去了,為什麼會有如此深的情感,與朱見深童年時代面臨的政局有很大關係。
朱見深的父親是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蒙古瓦剌擄走,明朝的江山就到了弟弟朱祁鈺手裡。
當時朱見深才兩歲,被冊立太子後,孫太后就讓萬氏照顧他。後來,父親英宗被放了回來,但叔父朱祁鈺,不僅沒有還政於英宗,還把他軟禁了起來,一禁就是七年。
在此期間,朱祁鈺還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被廢的朱見深年齡也不過五歲,在宮中毫無勢力的他,唯有萬氏陪伴在身邊,之後的艱難日子都是在萬氏庇護下度過的。
隨著年齡的增加,朱見深對萬氏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並將其視為精神寄託。
後來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又將朱祁鈺趕下了臺,自己得以復位,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
英宗去世後,朱見深繼位,萬貴妃也迎來了她的春天。
為了她,朱見深先後兩次欲立其為皇后,但由於她出身卑微,年齡過大,均被太后否決。所以,至死,萬貴妃也沒圓了皇后夢。
但是該有的特權,她倒是都享受了。後宮基本受她統治,沒有皇后頭銜,卻有皇后之權。
為了獨霸憲宗的寵愛,她對後宮嬪妃極盡打壓,特別是干擾憲宗子嗣的繁衍。
此外,她還藉著明憲宗這個東風,威行朝野,內連宦官,外結權臣,並以宮廷採辦為名,動用內帑無數,侵吞內府錢財。
所以,萬貴妃也不是省油的燈。
六位怕老婆帝王說完了,我們來進行一下排位:
第六位:唐肅宗李亨
第五位:宋光宗趙惇
第四位:明憲宗朱見深
第三位:唐中宗李顯
第二位:隋文帝楊堅
第一位:唐高宗李治
你們的答案呢?寫在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