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年,十幾萬晉軍覆沒,太尉王衍:“都是清談惹的禍,但凡有點擔當,我們也不會死。”當晚,王衍以及36位諸侯,被牆壁壓死,西晉滅亡已定。
寧平城之戰慘敗,王衍被俘虜,石勒設宴款待:“太尉,可否說一說,你們是如何淪落到今天,晉朝為何衰敗。”
王衍“知無不言”,悲傷地說:“賈后亂政,八王相互攻殺,這是晉朝內訌,天命已定,乾坤轉移。”
石勒笑了笑:“值此國難之際,為何沒有匡扶大廈的名臣、良將呢?人們都去哪裡了?”
王衍:“亂世之中,我本來不想當官,卻不幸捲入漩渦。如今天下大亂,生靈塗炭,急需一位英明君王坐鎮,將軍可以考慮一下,自立為帝。”
石勒大怒:“你食俸祿那麼久,位居太尉、僕射,卻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晉朝之所以滅亡,都是因為你們不作為,總想明哲保身,還想勸我稱帝。”
石勒讓人把王衍押出去,但不忍心看到晉朝大臣“流血”,便對部將說:“不要讓我看到血跡,讓他們體面死去吧。”當晚,王衍以及36位司馬氏王爺,還有數百名大臣,都被牆壁壓死。
臨死之前,王衍哀嘆,對著晉朝大臣說:“石勒沒有說錯,我們但凡不清談,有點責任感,也不至於走到今天。”
石勒、王衍的對話,道出了晉朝的悲哀,以及滅亡的原因:“社會流行清談,士族只考慮自己家族利益,對國家大事不上心,他們明哲保身,終究付出代價。”
清淡,也就是老莊學說,好“虛”,暢談名教與自然,卻沒啥真本事,也不去解決現實問題。魏晉流行清談,與司馬家族奪權有關,何晏、王弼等為了自保,便這麼做。
王衍,琅琊王氏首領,社會地位很高,對清談到了“痴迷”地步。面對西晉時期的權力博弈,王衍為了儲存家族,可以毫無底線,甚至沒有“臣子”的模樣。
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逝,賈南風專權,與太子司馬遹關係很差。王衍有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賈南風侄子賈謐、太子司馬遹,兩邊都投資。
賈南風設計謀害太子,眾所周知。王衍作為朝廷大臣,非但不保護“儲君”,或者勸諫賈后,還讓女兒與司馬遹“離婚”,與太子脫離關係,毫無擔當。
司馬遹被殺,“八王之亂”再起,趙王司馬倫攻殺賈后,捉拿王衍:“太子被人陷害,你為何不站出來,這是大臣的風範嗎?”將其關押。
301年,司馬倫稱帝,為了拉攏琅琊王氏,希望王衍出來當官。王衍看到各地“勤王”軍力量強大,又擔心被司馬倫殺害,便裝瘋賣傻,殺了奴婢,遠離朝廷。
司馬倫戰敗,惠帝司馬衷恢復皇位,成都王司馬穎輔政,王衍又出來做官。司馬穎大權獨攬,引起諸侯憤怒,王衍再次見風使舵,倒向東海王司馬越,最終將晉朝推向深淵。
司馬越作為“八王之亂”的最後贏家,但地位不穩定,因為司馬越與司馬炎的血緣關係太疏遠。司馬越是司馬懿弟弟的孫子,屬於皇室遠支,他底氣不足。
司馬越想要穩住朝政,就必須依靠王衍,藉助琅琊王氏的力量,將關東士族集合到自己的陣營。王衍為了讓家族生存,也需要在朝廷尋找靠山,“王與馬,共天下”初現了雛形。
司馬越、王衍合作時,晉朝江山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大廈將傾。此時,各地起義頻繁,北方的匈奴劉淵、羯族石勒崛起,他們不斷攻打洛陽,經過八王之亂的晉朝,壓根無法抵擋。
至此危難之際,作為太尉、僕射的王衍,又是如何應對呢?答案是:王衍安排弟弟王澄鎮守荊州、王敦鎮守青州,又讓王導帶著司馬睿去江南,儲存家族勢力。
王衍看來,自己鎮守洛陽,家族子弟在荊州、青州、江南可以作為外援。一旦事情有變,王氏家族也能有一個落腳點,繼續生存下來。
大敵當前,王衍沒有整合力量抵禦敵人,而是想辦法保全家族,遭到人們鄙視與不屑。接下來的寧平城之戰,王衍的操作,最終把晉朝推向災難深淵。
311年,司馬越率十餘萬大軍討伐石勒,朝廷大臣幾乎都跟著去。司馬越此舉不是為了跟石勒決鬥,而是躲避朝廷鬥爭,順便在“東海國”立足,遙控洛陽。
進軍途中,司馬越病逝,大家推舉王衍為主帥,王衍卻下壞了:“我本來就不想當官,如今到了這地步,怎能讓我獨自承擔責任呢?”
王衍不想承擔責任,但畢竟是太尉,是主管軍事的長官,如今司馬越死了,他只能硬著頭皮去帶兵。可惜,王衍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帶兵回洛陽,而是朝著東海國方向撤退,結果被石勒追上,十餘萬兵馬覆沒。
司馬越的十餘萬兵馬,是西晉的最後家底,如果能回到洛陽,也許就不會有“永嘉之亂”。寧平城之戰慘敗,晉軍覆沒,文武大臣、諸侯王都被一鍋端,西晉滅亡已定。
但是,王衍並未完全失敗,因為王導帶著司馬睿渡江,在江南站穩腳跟,這是東晉立國的基礎。東晉建立後,王敦、王導實際掌權,此謂“王與馬,共天下”。
參考書目:《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