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在南疆打的最後一仗屬於湊巧,假如沒有松毛嶺大戰,裝甲兵就趕不上趟了,因為以後越南人被打怕了,再沒有組織過大型作戰,兩山輪戰基本是步兵放哨,炮兵敲鼓,裝甲兵呢,用不上。松毛嶺和老山什麼關係,為什麼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打贏了,又出來個“收復老山”?為什麼越南人對老山這樣玩命?
原來老山這地方屬於雙方對國境理解不同的一個特殊地點。給您一個形象的說明,這個是當時一個姓常的軍官給比喻,他參加過712松毛嶺大戰。您張開嘴,把下巴使勁往前推,您的下領就是一張老山的地形圖,嘴裡是中國,唇外是越南。國境線的兩處界碑,一處是您的左槽牙, 一處是您的右槽牙。老山呢?就是您右邊的虎牙, 您左邊的虎牙是八里河東山,比較低的下門牙呢?是松毛嶺。這裡邊就有問題了。越南人認為,國境麼,就是界碑連直線,兩個界碑一連,老山,八里河東山,松毛嶺,包括松毛嶺後邊您那半條舌頭,都屬於越南。中國人認為,國境麼,是按照山川走勢的,當然按照分界嶺的中心線劃分,所以,應該是沿著八里河東山,松毛嶺,老山的山脊劃分的。 這就是老山領土爭端的由來,所以,雙方都認為這是 “祖國的神聖領土”,從心裡就覺得對方是侵略者,所以打起來也就特別的慘烈。
這一塊土地可不小,松毛嶺長度5公里,老山,八里河東山到界碑差不多也有5公里,一個梯形,總共30平方公里左右吧。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先佔老山呢?因為按照國際慣例,國界的分水嶺上,兩國都是不駐兵的,所以79年反擊戰後我軍並沒有在老山派駐軍隊。越南人呢?它79年後一般不太敢惹中國的也基本遵守國際慣例。可是在老山它駐軍。原因呢?認為那是越南國境內的領土,駐軍理直氣壯麼。但是老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的特點是南緩北陡,好像中國南方的分界嶺都有這個特點。如果中國方面控制了老山一線,越南人就需要把自己的防線向後推7,8公里。 更重要的是老山面對越南一方是一個盆地,越南人丟了老山,再想從這裡威脅中國,就要先派部隊進入盆地,再仰攻老山,但是中國人居高臨下,你一進入盆地我就瞭如指掌了,讓越南人的作戰難度大大增加。 結果,就是中國軍隊1984年4月大舉收復老山。 那一戰中國軍隊準備得非常充分。有一位參謀,原來是38軍偵察大隊的人,他們參加了收復老山的戰鬥,任務是深入到越南一側進行偵察。他講的具體偵察任務記不清了,好像是針對越南炮兵,大體是和一般的戰前偵察差不多,但是有一個細節我還記得。他們鑽到了老山背後,穿著越軍制服--這個好像不符合國際戰爭的慣例,有點兒不紳士,可是東方軍隊經常這樣幹--當時還是天剛亮, 他們發現通往偵察目標的路要穿過一個越南村子,按照計劃應該繞, 可是沒走多遠就發現村莊周圍都是雷區,時間太緊,指揮官一咬牙,硬穿!按照戰前偵察的情報,這個村子沒有越南駐軍。但是他們都知道,越南人是全民皆兵,一旦被發現打起來,老山上的越軍把退路一招,這十幾口子人就別回去了。所以大家都很緊張,手都勾著槍機,隨時準備打了。不過他們也想碰運氣,穿過了半個村子,還沒有人發現,有個女的出來,看見他們就愣住了。
當時大家都緊張壞了。有一個兵比較聰明,他見勢不妙,就朝那女的笑了一下。給我們講的這位說:他笑得比哭還難看。那個兵後來說,他想越南軍隊和解放軍挺象的,也許也有軍民魚水情,看到自己的老百姓,應該笑一下吧。 不過好像越南人沒有這個傳統,那女的臉一寒,把手裡的水桶倒掉,就關門了。這後邊大家就直提心吊膽, 直到任務完成回到了陣地,才確信那女的沒有去報告,大概她以為碰上了個不正經的越南兵吧。這是收復老山的一個多月以前,以後開始打炮,越南人的警惕性就高多了,再沒那樣容易矇混過關。收復老山一戰基本是打的炮兵,奇怪的是我認識的這幾位軍官,大多是長沙炮校出身,裡面卻沒有一個對這一戰有多少具體的瞭解,他們比較瞭解的是松毛嶺大戰。
松毛嶺大戰,就是1984年7月12日越軍越北軍區發動的奪回老山的戰鬥,越軍核心是316A師(步兵)和168炮兵旅(炮兵),當然還有其他部隊,這兩個番號是我當時記下來的,前一個肯定正確,後一個沒準。316A師是越軍王牌軍中國軍隊的老對手。79年曾經馳援高平差一點兒包了許世友的餃子。不過它的胃口太大,兵力太分散,結果反而被中國軍隊先一步強佔了通往高平的交通要道,它攻不能攻,懾於上級壓力又不敢跑,結果它的指揮官使出昏招,在我軍兩大集團之間停留過久,遭到兩面夾攻,損失慘重。據說打老山之前,它的師長已經不是79年那個。
中國軍隊的守軍指揮官是團長張又俠,他是將門之後,開國上將張宗遜的兒子。張宗遜打仗挺厲害,可是吃過炮兵的虧,1946年集寧戰役,他碰上了傅作義手下的名將郭景雲(後來的35軍軍長,1949年在新保安戰敗自殺),雙方同時強佔一座山峰,結果土八路先上去了。郭景雲急了,命令炮兵猛轟山頂的張宗遜部陣地。但是國民黨炮手水平不佳,炮彈都飛過山頭落到了後面,把郭景雲氣的要槍斃炮兵指揮官。沒想到的是張宗遜更慘,他為了防炮沒有在頂峰放多少人,把部隊都藏在了山頂後面的坡上,結果飛過山頂的炮彈正好落在人群裡爆炸,郭景雲沒費多少力氣就拿下了山頂陣地。 這是張宗遜上將少有的幾個敗仗。
這次張又俠也是守山頂,兵力和越南人比是1:7,可是他的處境和老張將軍完全不一樣,因為聽他招呼的炮兵,比越南人強太多了一還有坦克。關於張友俠的傳說, 在三十八軍採訪期間我不知道守軍的指揮官是他,只聽說是一個步兵團長,他的身世和姓名, 都是後來證實的,以上的部分,則是來自有關資料,不是獨家的報道。而且,那些三十八軍的參戰人員,也沒有誰真正在他身邊幹過,關於他的情況,多是“我的戰友XXX說..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雷達
有讀者問:提起雷達,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那不停轉動的天線,半圓形的像個大鍋蓋,弧形的像塊西瓜皮,矩形的像幾排魚骨,五花八門,形態各異。然而,相控陣雷達則與眾不同。它不僅看上去像座平頂的金字塔,而且還不用轉動天線。那麼它是如何來進行掃描發現目標的呢?一般的雷達波束掃描是靠雷達天線的轉動實現的,被稱為機械掃描。而相控陣雷達是用電的方式控制雷達波束的指向變動來進行掃描發現目標的。這種方式被稱為電掃描。相控陣雷達雖然不能像其他雷達那樣靠旋轉天線來使電磁瓣轉動, 個相位一個相位地進行搜尋。但它自有自己的“絕招”,那就是使用“移相器”來實現電磁瓣轉動。
在相控陣雷達直徑為幾十米的圓形天線陣上,排列著上萬個能發射電磁波的輻射器,每個輻射器配有一個“移相器”,每個“移相器”都由電子計算機控制。 當雷達工作時,電子計算機就透過控制這些“移相器” ,來改變每個輻射器向空中發射電磁波的“相位”,從而使電磁瓣能像轉動的天線一樣, 一個相位一個相位地偏轉,從而完成對空搜尋使命。例如,美國裝備的“鋪路爪”相控陣預警雷達在固定不動的圓形天線陣上,排列著15360個能發射電磁波的輻射器和2000個不發射電磁波的輻射器。這15360個輻射器分成96組,與其他不發射電磁波的輻射器搭配起來。這樣,每組由各自的發射機供給電能,也由各自的接收機來接收自己的回波。所以,它實際上是96部雷達的組合體。如果我們把通常的雷達稱作“個體戶”,那麼相控陣雷達就相當於一個“合作社”了。
相控陣雷達使用1個不動的天線陣面, 就可以對120度扇面內的目標進行探測,使用3個天線降面,就能實現360度無間斷的目標探測和跟蹤。 “鋪路爪”就有3個固定不動的大型天線面陣,可以對360度範圍內的目標進行探測,探測距離達5000公里。
當相控陣雷達警戒、搜尋遠距離目標時,雖然看不到天線轉動,但上萬個輻射器透過電子計算機控制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射、偏轉,即使是上萬公里外來襲的洲際導彈和幾萬公里遠的衛星,也逃不過它的“眼睛”。如果是對付較近的目標,這些輻射器又可以分工負責,有的搜尋、有的跟蹤、有的引導,同時工作。每個“移相器”可根據自己擔負的任務,使電磁瓣在不同的方向上偏轉,相當於無數個天線在轉動,其速度之快非一般天線所能相比。正是由於這種雷達天線棄了一般雷達天線的工作原理,利用“移相器”來實現電磁瓣的轉動,人們給它起了個與眾不同的名字一一相控陣雷達。
中國炮兵怎能打得這樣準呢?靠炮兵觀察所是傳統思路, 越軍指揮官的想法符合常規。問題是中國炮兵當時依靠的並不是炮隊鏡和方向儀,這次越南人吃的苦頭, 當年美國人都沒有給他們吃過一越戰的時候還沒這個技術呢。 中國炮兵當時能夠佔據優勢,重要原因是使用了先進的雷達系統。而這套雷達和普通雷達不一樣,它不需要象傳統的炮瞄雷達,部署在中國軍隊的後方,炮打不著它,它也看不見越軍陣地。一-當然這也是越軍偵察人員沒有注意到它的原因。那怎麼指揮炮兵射擊呢?這是因為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特殊,這個雷達天線朝天,不用轉動,掃描範圍囊括整個老山越方正面。它不看越南人也不看越軍陣地,專門琢磨天上飛過來的越南炮彈。大家知道炮彈是不會拐彎的,都有一條固定的彈道,只要越南炮彈出膛,中國軍隊的雷達就開始追蹤它的飛行軌跡,得到三個點,加上風向影響,就可以準確計算出它的彈道,雷達聯機的計算機裡面,預先儲存了中越雙方戰場的地形圖,只要彈道計算出來,馬上就可以接著算出越軍火炮的位置,位置精度正負10米。甚至可以根據其彈道推斷出越軍使用的是什麼火炮!接下來事情就簡單了,雷達站直接通知炮營:方位多少多少,越軍某某種類火洲際導彈和幾萬公里遠的衛星, 也逃不過它的“眼睛” 。如果是對付較近的目標這些輻射器又可以分工負責,有的搜尋有的跟蹤、有的引導,同時工作。每個“移相器“可根據自己擔負的任務,使電磁瓣在不同的方向上偏轉,相當於無數個天線在轉動,其速度之快非一般天線所能相比。正是由於這種雷達天線棄了一般雷達天線的工作原理,利用“移相器”來實現電磁瓣的轉動,人們給它起了個與眾不同的名字一一相控陣雷達。
中國炮兵怎能打得這樣準呢?靠炮兵觀察所是傳統思路, 越軍指揮官的想法符合常規。問題是中國炮兵當時依靠的並不是炮隊鏡和方向儀,這次越南人吃的苦頭, 當年美國人都沒有給他們吃過一-越戰的時候還沒這個技術呢。中國炮兵當時能夠佔據優勢, 重要原因是使用了先進的雷達系統。而這套雷達和普通雷達不一樣, 它不需要象傳統的炮瞄雷達,部署在中國軍隊的後方,炮打不著它,它也看不見越軍陣地。-當然這也是越軍偵察人員沒有注意到它的原因。怎麼指揮炮兵射擊呢?這是因為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特殊,這個雷達天線朝天,不用轉動,掃描範圍囊括整個老山越方正面。 它不看越南人也不看越軍陣地,專門琢磨天上飛過來的越南炮彈。大家知道炮彈是不會拐彎的,都有一條固定的彈道,只要越南炮彈出膛,中國軍隊的雷達就開始追蹤它的飛行軌跡,得到三個點,加上風向影響,就可以準確計算出它的彈道,雷達聯機的計算機裡面,預先儲存了中越雙方戰場的地形圖,只要彈道計算出來,馬上就可以接著算出越軍火炮的位置,位置精度正負10米。甚至可以根據其彈道推斷出越軍使用的是什麼火炮!接下來事情就簡單了,雷達站直接通知炮營:方位多少多少,越軍某某種類火那炮某某門。
記得《渡江偵察記》麼,當年咱們賠上一個周長喜,花兩三天功夫才能搞到的情報,這玩意兒三五秒鐘就搞定了。更狠的是這玩意兒一次能跟蹤二十多個目標,也就是說就算你越軍二十門炮同時開火,它照樣可以指揮炮兵同時敲掉你二十門炮。越南人越是拼命反擊,損失越慘重,因為他們沒有琢磨過來,對付這樣的雷達你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要開炮,你不開炮,空中沒有炮彈,這雷達就拿你沒轍。簡直和神話裡的照妖鏡差不多。固定了點再打不著,那也太看不起中國炮兵了,這是最基本的功夫阿。
結果越軍炮彈還在空中飛呢, 中國炮彈已經出膛直奔越軍炮兵陣地而去了。 一邊是盲目的覆蓋性射擊,一邊是大炮盯著你腦門樓火,本來中國炮就比越南炮多好幾倍,於是在步兵眼裡,就看見越軍一發炮彈剛剛出炮口,一群中國炮彈已經象螢火蟲一樣跟過去了,很多越軍火炮根本來不及開第二炮就被打飛。
越南人的炮越來越少, 等到天快亮的時候,已經不是一群炮彈往一門越南大炮上招呼,而是越南人一開炮,中國炮兵的各個陣地就爭先恐後的向它開火,“一群群的炮彈象趕集一樣”,這是前面提到那個趙扣斌團長回憶錄裡寫的話。不到八個小時,越軍一個炮兵旅,就被活活打癱在陣地上。
這一次炮戰意義深遠,從近處說,越軍炮火被徹底打垮後,佔領松毛嶺前沿的越軍失去火力掩護,為中國軍隊七月十三日下午的大反攻提供了充分條件,中國軍隊收復幾個丟失的高地,都只有越軍挨炮,越軍的炮兵基本保持沉默,也許是沒炮可用了,也許是嚇住了...,從遠處說,此後越南炮兵基本失去了和中國炮兵進行對等炮戰的勇氣,若干越軍指揮官曾經進行過嘗試,沒有一次不是輸得很慘。這一戰確立了中國方面在老山戰線的火力優勢。
關於這合奇妙的雷達之出身,有瑞典,英國兩種說法,兄弟所瞭解的情況,從瑞典進口了兩臺,從英國進口了兩臺,效能基本相同,但都帶有仿製樣品的性質,進口兩家的產品,是為了進行比較。也就是說, 臺成到前線作實戰檢驗,臺由國防科工委拆零件研究仿製。實戰證明,這種被稱為“相控陣”的雷達對炮兵來說如虎添翼。總之,科技建軍,科技強軍,老山守軍是第一批受益者。有朋友曾經提到中國軍隊的雷達站遭到越軍襲擊,這是實情。至於被毀的是瑞典的雷達還是英國的,就無從知道了。這個我在三十八軍期間沒有聽到,而是後來聽人講過,大家也可以找找相關資料,基本事實是不錯的。那已經是老山戰後很久了,越軍才摸清了中國雷達站的位置,幹掉了濟南軍區偵察大隊的警衛人員,把這座雷達炸燬了。
越軍在投入作戰前兩次潛入雷達站偵察,直到有絕對把握才發動突擊,戰鬥打響十分鐘完成任務撤離,毫髮無傷,從作戰角度上的確是精品。但說這是越南特工乾的,則似是而非。因為這支越軍沉著鎮靜,組織嚴密,動作兇狠而老練,能夠幹掉濟南軍區偵察大隊的警戒,那不是越軍普通特工隊幹得了的。真正的兇手是越南人民軍陸軍總司令部直屬的特種部隊所為。這是中越作戰中中國軍隊的一次重大損失。特種和特工一字之差,不可同日而語。幸好當時中國選取了兩家的產品,所以,所以立即把備用的那家裝置送上了前線,依然保持了作戰優勢。這支越軍的特種部隊,最終還是消失在了中國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