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及文化中心,其聲譽響徹中外。然而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北京的以首都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又還是太晚。
且不說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西安,曾長期霸榜首都的位置,就連與之其名的另一個“六朝古都”南京,都要比北京早得多。
但是,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之中,西安與南京其首都的榮光更像是帶有一份歷史厚重感的回憶,北京卻在首都榮光的加持之下,成為享譽中外的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
雖然北京在元朝一整個時期便已經高居首都的身份,但其真正的榮光還要從朱棣遷都開始說起。最初,明朝的都城在南京,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比當時的北京條件要好上許多,緣何朱棣要遷都到北京呢?
燕王朱棣與靖難之役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而後便開始著手於維護統治的工作。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會被自己打敗,便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子與臣子之間的力量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現象,而天子又沒有人提供幫助,因此才會潰不成軍。
所以,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便開始著手於對自己兒子們進行分封工作。為了抗擊北元,維繫北部邊防的穩固,朱元璋大部分兒子的封地都被安排在了東北與西北地區,只剩少數幾個兒子被封在內地鎮壓那些中央無法管控的地方勢力。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為燕王,其封地便是在北京地區。
當時,朱元璋為了防止諸王勢力的坐大,是不允許各王插手地方事務的。但好歹都是他的兒子,沒有特殊的地方難免會有些掉價,更何況人家可是鎮守邊疆的工具人,於是朱元璋給了他們一部分兵力,同時在特殊時期可以號令地方勢力。
朱元璋是想著,讓他們有王的待遇,又不至於喧賓奪主,為此還加緊培育自己的愛子朱標。可惜,在諸王地方勢力漸長的同時,朱標也因病去世。
而後,朱元璋將朱允炆立為太子,並在五年之後成功讓其繼位。分封制的後果大家都知道,隨著血緣越發淡薄,地方勢力也就很難管控,於是朱允炆上臺就想搞個大的,先削藩。
朱棣早在朱標當太子的時候,就有了稱帝的野心,更何況如今的天子是朱允炆。於是,當朱允炆決定削藩的時候,他便加緊籌備準備反動反叛,靖難之役由此開始。
經過四年的時間,朱棣勝出,成功於南京登基,建文帝朱允炆則下落不明。
遷都北京
遷都之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尤其是北京當時對比江南地區比較偏遠,為此,朱棣登基的第二年,便開始著手於遷都的計劃。
由於北京底子不太好,要想將其建設為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其中所耗費的心血自然不在少數。單說我們所熟悉的紫禁城,其耗費的時間便長達十四年。為了將其建成,投入的兵力與人力就多達二三十萬,更不論其他物力和財力。
當朱棣帶著臣子遷都的時候,已經是永樂十九年。我們可以看出,遷都之舉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朱棣總共在位時間也不過二十二年而已,為何要放著南京不用,偏要遷都到北京呢?
長居封地,勢力強大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便開始在北京培養自己的勢力,而最終他也是靠著北京的地方勢力起家,最終奪得皇帝之位。
可以說,沒有北京那塊封地,朱棣就不會有造反的兵力,對於此處,可以說是故土情深。
與之相比的南京,便要危險得多。
首先,雖然朱棣造反是有“清君側”作為旗號的,但實際上還是逃不脫“反叛”兩個字。他的勢力在北京,南京的朝臣可不一定會買賬,隨便幾個文官的口誅筆伐,都能難受死他。
因此,當他攻下南京之後,首先做的事情便是證明自己皇位的合理性,接著恢復了朱元璋已經取消的錦衣衛。
其次,南京各方勢力盤錯交織,於朱棣而言也是一個威脅。雖然他上位之後就開始大肆殘殺前朝忠臣,可這絲毫不能讓他掉以輕心。
與其在南京日日擔驚受怕,不如讓那些臣子跟隨自己前往北京,到了自己的地盤,即使他們心裡不樂意,也得臣服於自己才行。
可以說,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並沒有如釋重負,反而對自己的皇位極為擔憂,因此才有了遷都的想法。
而北京則是最佳的選擇。
除了北京是自己的封地之外,還有一個如今我們聽起來十分霸氣的五個字:天子守國門。這其中,又是為何呢?
天子守國門
朱棣雖然是以造反的形式登上了皇位寶座,但是無法否認,無論是身為燕王還是明成祖,他在抗擊蒙古以及維繫邊疆穩定發麵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開始,中國北方很大一部分地區就已經不在中原管控範圍之內。直到朱元璋時期,徐達才又重新奪回了燕雲十六州,對北方的管理與統治才又開始。
於整個大明而言,北部邊防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而當時的北京,則基本上成為明朝統治其周邊地區的核心位置。
為此,北京作為一個軍事指揮所,是南京無法比擬的。
除此之外,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這樣一個離蒙古極盡的一個地區,可以更好地激發朝臣的危機感,使得他們抵抗蒙元的決心更為堅決。
在這樣多重的考量之下,北京成為大明的第二個都城,也成為中國之後不變的首都。
遷都後的北京
朱棣的考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大明而言,的確有很大的好處。加之他在位期間幾次征討蒙古,可以說配得上“天子守國門”這句話。
但同時,遷都北京也並未有利無害。無論是前文所提及的為修築北京這一都城,還是之後維繫北京都城的地位,都給當時的大明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以至於在朱高熾登基之後,便又開始著手於將首都遷回南京。
同時,在朱元璋對自己子弟的分封中,朱棣的封地還屬於偏裡的範疇,韓王封地遠在東北、慶王、肅王封地已經到了西北地區,可以看出朱元璋當時對於大明安危的考量是基於整個大明邊境來設定的。
而首都遷到北京之後,軍事防禦的重心也轉移到了此地,加之朱棣收回了藩王的兵權,使得更北或更西的地方沒有強力的軍隊坐大,從而導致女真族再次崛起,滿蒙勢力成為威脅明朝安危的重要因素。
因此,“天子守國門”和“君王死社稷”確實不假,但是否是最優解便值得商榷了。
尾聲
大明王朝的歷史雖然只有兩百多年的時間,但是在這一時期,燕雲十六州重新回到中原政權的手中,朱棣也選擇了遷都的方式拱衛被捕變法,無論其結果如何,初衷總是好的。
正如萬里長城一般,雖然它從未真正成功阻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但只要它存在,人們便會覺得安心,“天子守國門”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