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東漢一朝,存在感雖弱,卻群星璀璨。科技發明方面除了革新造紙術的大發明家蔡倫外,還有一位厲害的傑出發明家張衡,他精通天文地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地動儀就出自他的創制發明。
不過,發明家張衡除了開創天文地理之先河外,還在科技、數學、文學上都有突出的貢獻,就是入仕方面,也曾官拜尚書,是了不起的部長級大咖。
可以說集大成的張衡,是東漢時期歷經章帝至順帝六朝的"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值得萬世敬仰。
一、家世不凡,自幼刻苦向學
公元78年出生於南陽的張衡,有著顯赫不凡的家景。他的爺爺張堪,早有"聖童"之稱,是光武時期為官清廉的蜀郡太守,又因抗擊匈奴,還曾受任漁陽太守。
張衡出生後,同樣刻苦向學,還厲害的是,他興趣廣泛,貫通六藝,且長於寫作,喜歡科研。到青年時代,便以博通經籍而聞名。
永元年間,張衡就被舉為孝廉,22歲時得南陽太守鮑德的欣賞,入仕當了主簿。
漢順帝時期,應器重他的鄧太后公車徵召,到京都洛陽任職郎中,後遷任尚書侍郎、太史令,主要負責天象觀測及重大的科研工作。
鄧太后崩逝後,重在發明創造的張衡歷經短暫的仕途波折。到公元133年,55歲的張衡因創制發明地動儀、候風儀、指南車和木雕等多項成果有功,旋及升任漢順帝的近臣侍中,三年後外調河間王劉政的國相。
任期結束後,張衡因病返回京都洛陽,官拜從二品的部級長官尚書一職,不久病逝,享年62歲。
二、天文地理數學方面的傑出貢獻
仕途上堪稱扶搖直上的張衡,天文地理方面也開創歷史的先河。
他在年過而立的黃金歲月,就得鄧太后的欣賞重用,便在天文地理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不僅創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動的天文儀器渾天儀,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飛機"獨飛木雕和測量月相盈虧的瑞輪蓂莢、滴水計時的漏壺等工具外,還撰寫了我國第一部天文學理論著作《靈憲》,提出了"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宇宙形成論,很好的詮釋了月食發生的原理。
且先後著有《地形圖》、《渾儀圖注》、《漏水轉渾天儀注》、《靈憲圖》等天文地理專著。同時,用心於歷算,撰寫了數學專著《算罔論》,還研究陰陽,作《太玄經注》、《玄圖》等作品。
公元132年,54歲的張衡又創制發明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候風地動儀,這是有史以來可以精準測定地震方向的第一架地震儀。當時這一儀器就報出發生在隴西地區的地震,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
正是張衡的突出貢獻,後世譽他為"木聖"、"科聖",稱之為東漢傑出的發明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
1970年,聯合國天文組織為紀念表彰張衡,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1977年,又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將小行星9092,命名為南陽星。
三、文學方面的卓越貢獻
張衡除了上述不朽的功績外,文學方面也是很有建樹的文學家,與兩漢時期的司馬相如、揚雄、班固齊名,合稱"漢賦四大家"。
和帝時期,年輕的張衡感於東漢王朝的奢侈,遂參照史學家班固的《兩都》、司馬相如的《子虛》,耗時十年完成有名的《二京賦》。
張衡升任侍中後,有感於"高處不勝寒",特作《思玄賦》,探討玄妙的人生哲理,表達了福誇禍誇的辯證觀。
張衡在河間國相任上,託物言志,融匯貫通地創作情境相生的《歸田賦》,表達迴歸田園生活的自然情感。此賦被後世贊為最抒情的小賦,為東晉的李暠創作《述志賦》提供了源泉。
此外,張衡還創作《南都賦》《舞賦》及《七辯》《應間》等共計三十二篇文學作品,輯錄九篇詩歌。現有《張衡詩文集校注》問世。
四、後記
張衡的成就,還不僅上述扼要的記述,他在繪畫方面就有"足繪怪獸"與《地形圖》之說,圓周率的研究上也有專論,注有"張衡算",還稱"反讖緯的思想家",史學上亦有"元后本紀》的提議,等等不勝列舉。
可見,張衡的確是全面發展的集大成者,他62年短暫的一生,涉列甚廣,還多領域作出了不起、甚而是破紀錄的突出貢獻,令人欽佩,值得學習。
從他身上,我們永葆家國情懷的同時,當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積極投身於忘我的奮鬥拼博之中,不因繁複而鬆懈,不因浩瀚而失措,宜畢其功於一役,全身心為自己鎖定的正能量目標而鞠躬盡瘁,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下去,珍惜時光,迎難而上,就有收穫,就是勝利,就是"我將無我,不負自己"。
作者:李大奎,七0後,貴州湄潭人,法學學士,紅學與漢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