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展開了北、中、南三個方向的長時間謀劃行動。
德國運用其獨特的“閃電戰”戰術,在第一天就迅速摧毀了蘇聯的前沿陣地,使2000多架蘇聯飛機毀於一旦。
兩週後,德國軍隊從北、中、南三個方向深入蘇聯境內400-500公里,造成近百萬蘇軍的傷亡。在這危急時刻,斯大林被迫實施“焦土戰略”。
“焦土戰略”要求蘇軍在撤退時儘量攜帶所有可攜帶的資源,包括車輛、糧食和燃料等。無法攜帶的資源必須在原地銷燬,以確保不留下任何可用的資源供德軍使用。
斯大林相信,透過讓德軍在遠離後方供應的情況下前進,可以有效限制其行軍速度。他未曾預料到,德國在進攻蘇聯前進行了極為充分的準備。即便蘇聯實施了“焦土政策”,也未能阻止德軍的迅猛進攻。
儘管當時形勢對德國非常有利,希特勒甚至囂張地聲稱要在三個月內佔領莫斯科,將蘇聯完全從地圖上抹去。
1941年,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了一系列驚人的勝利,甚至連英國和法國這樣強大的國家都難以阻擋他們的攻勢。
這些戰果使得希特勒產生了不可一世的錯覺,他開始將野心轉向東方。當時的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儘管德國曾試圖透過外交手段將蘇聯納入軸心國,但由於利益分歧未能成功,這使得德國對蘇聯心存怨恨,只是一直未能找到適當的入侵時機。
隨後,德國人在東方採用了他們在歐洲戰場上屢試不爽的“閃電戰”戰術。他們曾多次在歐洲戰場上取得卓越成績,擊敗了波蘭、法國等傳統國家。蘇聯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強大敵襲時毫無準備,儘管兩國之間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由於缺乏充分的戰前準備,蘇聯難以抵擋德國的進攻,僅僅在一天的時間內失去了前沿陣地,德國軍隊深入蘇聯本土。
戰局急轉直下,蘇聯在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上均不敵德軍,戰損慘重,部隊損失超過百萬。斯大林本人性格堅韌,然而面對德軍的咄咄逼人,他也感到困擾。前線潰敗的訊息不斷傳來,迫使斯大林必須做出一些戰略性的變革。
為此,斯大林決定將原本的防守政策轉變為焦土戰略。簡而言之,這意味著在撤退時,蘇軍必須盡一切可能將可攜帶的物資帶離,無法攜帶的則必須全部毀滅,絕不能留給敵人任何可用的資源。這一決策旨在限制德軍的後勤保障,即便斯大林深知這將對本國帶來沉重的代價,但為了挽救戰局,他不得不做出這一艱難的選擇。
斯大林寄望透過焦土戰略來拖延德國人的進攻,深知隨著戰爭的延續,德軍的補給線會逐漸拉長,一旦無法在蘇聯境內得到足夠的補給,他們將陷入困境。斯大林低估了德國人在戰前的充分準備,他們早已準備好了大量的補給,使得德軍在東線戰場上一路高歌猛進,將蘇聯軍隊擊潰殆盡。隨後,希特勒越發得意忘形,對蘇聯毫不放在眼裡,甚至豪言要在冬天降臨之前佔領莫斯科。
斯大林很快得知了這一訊息,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他制定了一項殘酷的命令,即270號命令。該命令規定,一旦指揮官在戰鬥中退縮,將直接喪失長官身份,其上級甚至有權當場將其擊斃。任何人在戰場上都不能退縮,即便被敵人重重包圍也必須堅持戰鬥到底,若自行選擇撤離,則會被視為逃兵,判處死刑,家人也會受到牽連。
起初,家屬只是被關押,但隨著戰爭的殘酷升級,一些蘇軍叛變者的家屬甚至直接被槍決,使得這項命令變得越發嚴酷。斯大林本人同樣鐵面無私,甚至對待自己的兒子也毫不留情。當斯大林的兒子在戰場上被德國人俘虜時,對方提出以他的兒子換取被蘇軍抓住的德國元帥。斯大林毫不動搖地表示被德國人俘虜的蘇軍都是死人,堅決拒絕了這一請求。最終,他的兒子只能選擇自殺。
從斯大林和整個蘇聯的角度來看,“270號命令”在挫敗德軍的進攻、挽救蘇聯免於崩潰的邊緣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命令的執行展示了蘇軍決心進行拼死抵抗的意願,成功地阻止了德國在東線的閃電戰,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為未來的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每個士兵和家庭的個體角度來看,“270號命令”卻呈現出一種異常殘酷的一面。那些戰士本已毫不猶豫地踏上戰場,將自己奉獻給國家,充滿對祖國的忠誠和信任。在這個命令的背後,他們卻面臨著失去長官身份、甚至當場被處決的風險,這無疑讓人難以接受。
更為令人不解的是,戰士被俘後,家人竟然要受到連帶責任。在國破家亡的時刻,家人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而要再次承受連帶責任,實在是冷酷至極。
這一命令的存在導致當時蘇聯的民眾普遍將斯大林稱為“屠夫”。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人們心中,被視為冷血、無情、殘忍的代表。這種印象在蘇聯人心中持續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戰爭無疑是殘酷的,每一場戰爭都帶來無盡的殺戮,最終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眾。願我們的世界遠離戰爭,實現國泰民安的理想。希望和平,遠離戰爭,讓人類共同追求繁榮與安寧。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