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二戰慘烈,30萬唐軍精銳相互廝殺,一個小時陣亡數萬人,河西軍團、朔方軍團、安西軍團、幽州軍團血戰不休。“注水”的香積寺之戰,也許只是一幫“烏合之眾”的戰鬥,並沒那麼神。
安史之亂8年,“香積寺之戰”這一概念並沒在史書上出現,是後來文人的一種提法,因為戰役地點在香積寺。這場戰役全稱是:“唐收復長安之戰”,過程很簡單,卻很恥辱。
相對潼關之戰、靈寶之戰、睢陽之戰、相州之戰、河陽之戰而言,香積寺之戰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部分人對此評價卻很高:“香積寺之戰,是唐朝帝國精銳的對決,30萬人相互廝殺”,果真如此嗎?
香積寺之戰,究竟有沒有精銳?答案是有,但比例很低,多數是臨時招募,屬於所謂的“烏合之眾”,唐軍、叛軍,都是如此。
唐朝初年,奉行西魏以來的“府兵制”,採取“兵農合一”方式,軍隊的來源是均田制下的農民。該制度下,士兵平時務農,戰時自備武器、糧食,戰爭結束回家,將領、士兵之間不熟悉,對皇帝有利。
唐朝中期,尤其是唐玄宗時代,均田制遭受破壞,府兵制沒了基礎,自然玩不轉了。為此,玄宗推行“募兵制”,各地節度使自己招兵,訓練、裝備,參與開疆拓土。
募兵制下,將領跟士兵關係密切,這是造成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重要原因,但士兵確實能打仗。此時,唐軍有三支精銳,他們常年征戰,素質高、戰鬥力強。
安西軍團,開拓中亞,高仙芝憑藉2萬精兵,硬剛20萬“大食”軍團,若非葛邏祿騎兵倒戈,勝敗難說。但是,唐玄宗胡鬧,高仙芝、封常清被斬首,安西軍團精銳,在安史之亂前期,幾乎耗盡。
河西軍團,對付吐蕃,也是非常強悍,但唐玄宗瞎指揮,不聽王忠嗣勸告,非要拿下石堡城。結果,城池雖說攻下,但唐軍死傷慘重。再則,河西軍團又投入征討南詔之戰,加上其他帝國精銳,兩次戰敗損失15萬。
安史之亂前期,唐玄宗強迫哥舒翰出兵,在靈寶遭遇埋伏,幾乎全軍覆沒。至於長期對付突厥、奚族、同羅、契丹的幽州軍團,掌握在安祿山、史思明手中。
由於郭子儀、李光弼反擊,以及前期高仙芝、封常清血戰拼殺,安祿山的精銳也損失很大。此外,張巡的睢陽之戰,與13萬叛軍死磕,利用城堡打消耗戰,叛軍差點崩潰。
757年5月,也就是香積寺之戰前4個月,唐軍表現依然不樂觀。此時,安祿山被安慶緒刺死,叛軍內部不穩。但是,唐軍在清渠之戰遭遇叛軍騎兵、步兵聯合進攻,陣亡兩萬餘人。
清渠之戰慘敗,唐肅宗立刻下令募兵,4個月內擴充15萬,號稱20萬。為了確保順利收復長安,唐肅宗跟回紇聯姻,讓僕固懷恩去借兵4千,也就是這4千騎兵,扭轉了整個戰局,但唐朝必須付出代價。
史書上記載唐軍收復長安之戰,過程非常簡單。首先,雙方列陣完畢,叛軍李歸仁前來挑戰,唐軍發起進攻,殺到陣前。接著,叛軍反擊,唐軍潰敗,自相踩踏,但叛軍擄掠物資,沒能痛擊,給李嗣業贏得時間。
李嗣業脫下盔甲,手持陌刀上陣,砍死幾十人,唐軍穩住陣腳。旋即,雙方主力會戰,安守忠派兵襲擊側方,郭子儀並未察覺。安守忠派去襲擊的騎兵,全部是同羅、突厥、契丹的勁旅,可惜他們遇上了老冤家。
草原上廝殺,同羅、突厥、契丹就經常被回紇吊打,毫無脾氣。要知道,此時可是回紇的巔峰,而契丹才剛冒頭,突厥早已衰落。看到回紇騎兵,叛軍的騎兵立刻潰逃,連戰鬥的勇氣都沒有。
僕固懷恩率回紇騎兵反殺,來到叛軍陣地左側,引起一片恐慌。安守忠不敢與回紇交手,急忙下令撤退,叛軍自相踩踏,又被回紇騎兵掩殺,前後陣亡6萬餘人。
叛軍撤退,唐軍主帥李俶(唐代宗李豫)、郭子儀不敢追擊,也不敢乘勝拿下長安,而是任由安守忠入城。僕固懷恩連續請求7次,希望殺入城內,將叛軍一網打盡,但李俶不敢。次日,叛軍劫掠夠了,從容撤退,唐軍才入城。
史書記載,唐軍此戰損失一萬餘人,叛軍死傷六萬。參戰兵力,叛軍10萬,損失6萬意味著什麼?崩潰。唐軍號稱20萬,實際也有15萬,為何損失一萬人就不敢追擊了?
僕固懷恩想追擊,目的是為了早點兌現承諾。唐朝向回紇借兵,條件是:“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之後,城池歸朝廷,金錢、布帛、女子歸回紇。”簡單說,就是允許劫掠,不受約束,畢竟回紇是來幫忙,別人將腦袋掛在腰帶上,豈能白乾活。
若唐軍果真是精銳,15萬勁旅在手,安守忠早就完了。合理解釋是,唐軍大多屬於“烏合之眾”,紀律敗壞,戰鬥力不強,李俶、郭子儀沒有膽量追擊,故而作罷。
再則,香積寺之戰剛開始,唐軍就潰敗,幾乎亂了陣腳,若非叛軍劫掠物資、李嗣業及時出來,估計就慘敗了。李歸仁一次反擊,唐軍就亂成這樣,豈能說是精銳呢?
唐朝初年,李世民對唐軍充滿自信:“今天看來,唐軍只有兩三千,足以滅了胡騎數萬。”李績率5千騎兵,千里奔襲草原,俘虜薛延陀五萬士兵,就是證明。
唐玄宗瞎指揮,以及安史之亂前期的消耗,唐軍已經談不上精銳,能打的將士死傷太多。此時,無論是唐軍,還是安慶緒的叛軍,都是拉壯丁充數罷了。
香積寺之戰第二年,郭子儀等9位節度使,號稱60萬唐軍征討河南,圍殲安慶緒殘部。此時,安慶緒的軍隊,骨幹力量是從長安撤回來的這幫人,也就是香積寺之戰的餘部。
號稱60萬大軍,郭子儀等名將上陣,結果硬是拿不下安慶緒。不久,史思明再次叛變,從幽州率5萬騎兵殺來,唐軍在相州遭遇慘敗,郭子儀被撤職,洛陽被叛軍奪取。
相州慘敗,唐軍可謂是元氣大傷,史思明前鋒殺到陝州,即將破關而入,長安又一次告級。為此,唐肅宗下達聖旨,在各地拉壯丁,驅趕農民上陣。看到此種景象,杜甫悲憤不已,寫下著名《石壕吏》,痛斥朝廷的腐朽無能。
總而言之,唐朝收復長安之戰,也就是香積寺之戰,算是一場“烏合之眾”的廝殺,並非帝國精銳的對決。唐軍已經沒落,沒有初唐雄風,能逆轉局勢還得靠回紇盟友,卻付出慘重代價。
正因為缺乏實力,唐代宗繼位後,只好向河北叛軍妥協,以招撫方式結束安史之亂,並授予他們節度使,結果釀成藩鎮割據。
試想,如果唐軍真的有精銳,唐代宗豈能這麼幹?唐朝後期,真正的精銳,且隸屬朝廷的,是後來組建的“神策軍”,卻也是最終埋葬王朝的力量。
參考書目:《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