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不相信,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是二戰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主要是因為偷襲美國的地盤,美國正式參戰了,改變了參戰雙方的力量對比,德國在歐洲又增加了一個敵人。
在偷襲珍珠港之前,作為當時的強國,美國其實是把自己置身於戰爭之外的,這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一方面,沒有國家希望戰火燒到自己的國家,也不希望戰爭消耗自己的國家。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美國獨處北美,完全可以利用歐洲國家開戰,實現自己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適用。別人消耗的時候,自己的發展就會縮短甚至反超主要對手。英國和法國在當時來說,是美國發展的主要對手,美國完全可以利用二戰來實現反超。
另一方面,美國其實在發戰爭財。美國在二戰初期,一直在和德國做生意。戰爭爆發,德國是需要很多資源的,這些都是美國有的,德國和美國因此在一起做生意。當然,美國人也和英國做生意,它是兩邊通吃,自己透過戰爭獲得利益。
那麼,為何偷襲珍珠港,美國就參戰了呢?
美國國內對於參戰是有分歧的,參戰會給美國帶來好處,只要打贏了,獲得的收益遠比和兩邊做生意來得要快,因此,美國國內有些人是不希望美國繼續中立的。戰爭爆發區域,與美國人關係不大,美國需要一個藉口參戰。美國政府也需要給民眾一個交代。
同時,也有很多人不希望美國捲入世界大戰的。戰爭意味著要死人,國力要有損耗。要想花納稅人的錢參戰,必須有一個恰當的理由。美國的主戰派需要一個參戰的理由,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參戰的理由。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上,這裡雖然遠離美國本土,但那也是美國的地方,即便當時夏威夷還沒有成為美國的建制州,對於美國在太平洋的海上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動了美國的地方,美國不得不出兵。
美國一旦出兵,就成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自然就和軸心國是敵對方,同為軸心國的德國,也就和美國成為了敵人。前面還是生意夥伴,馬上就是敵人。
這其實最難受的是德國,在歐洲,德國幾乎是孤力奮戰,面對英國和蘇聯,即便這樣,德國也不落下風,但是如果美國參戰,這就不好辦了。美國作為英系國家,加入英國參加的同盟國,是必然的。有美國的加入,德國真正遇到了困難,後面的形勢也是急轉直下,到最後被東西兩線分割佔領。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因為利益勾連在一起,並幻想共同瓜分世界,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它們征服世界的企圖,只能是幻想,因為反法西斯同盟已經結成,它們被孤立,並將被打敗。
在美國參戰前,日美矛盾就很突出,並直接攪動了二戰的格局。德國一直希望日本向北進攻蘇聯,日本在最初打了幾仗失敗了,放棄了北進,而是改為南下。這其實也是凸顯了德日戰略意圖的衝突。
日本不會為了德國人,去啃蘇聯這塊“硬骨頭”,損失大,收益小。向南進攻東南亞,則相對要輕鬆一些。日本開始向東南亞行進,並且由於海上利益衝突,日本和美國有了尖銳的矛盾。
實際上,一戰後,日美在太平洋的矛盾就很突出。二戰開始,美國又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日美也試圖透過談判解決雙方的矛盾,但是沒有成功,同時,日本也估計美國如果參戰需要一定的時間組織和動員,因此決定冒險試一下。
這裡可以看出,軸心國之間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考慮對方利益,最終一起失敗。
美國參與二戰,也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早參加,美國的損失會很大,晚參加,戰爭的勝利果實就是別人的了。美國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二戰後最大的成果。
戰勝國中美國的傷亡人數遠遠小於中蘇等國,僅比位居海島上的英國和主動投降的法國多。這說明,美國投入戰爭的時機非常合適。以少的傷亡,獲得大的利益。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美國的參戰都是投機取巧,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主戰派提供對日宣戰的機會,對日宣戰,相對於和軸心國作戰,直接改變了戰爭的力量對比。美國也借二戰之勢,成為戰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