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李唐王朝,自古的印象便是強漢盛唐。“盛”一字更是道出了唐朝全方位的蓬勃發展。
在經濟、軍事、文化、外交、民生等領域都算是頗有建樹,成為了當時的領頭羊。但盛唐的奠基卻充滿著血腥與不解:皇宮之下城門之前,同室操戈號作平亂。
(唐朝疆域圖)
這就是秦王李世民,在長安所發動的誅殺其兄與胞弟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使得李世民不顧兄弟之情也要殺其兄滅其弟?若是太子李建成先發制人五大心腹俱在,那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還會贏嗎?
這五大心腹都是誰呢?為什麼說只要他們都在長安,就可以和李世民相抗衡呢?
一、李世民的登基之路
我們都知道李唐王朝的奠基乃是隋朝,但隋朝卻和秦朝的命運大致相同,即都是二世而亡。
秦朝亡於胡亥,隋朝亡於楊廣。
(暴君隋煬帝楊廣)
楊廣荒淫無道、勞民傷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即位後即大興土木、大舉徭役、窮盡極奢、肆意揮霍。外徵高句麗、內鑿大運河;徵丁百萬、廣築長城;巡遊江南、定製巨舶,營造東都、又建西苑。
可以說放眼至整個古代史,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給人民施以繁重賦稅和徭役的皇帝是極為少見的。
尤其是隋朝的大一統,是建立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動亂與貧瘠之上的。此時的百姓急需一個穩定安寧的生活,來平息戰亂中的傷痛與血淚。但楊廣為了極盡奢華的享受,選擇了奴役百姓鞭笞人民,最終激化了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
在公元611年爆發出一場史無前例、聲勢浩大的隋末農民大起義。而李淵的起兵則是在大起義的高潮時期即公元617年。
(隋末農民大起義)
李淵與楊廣淵源頗深,二人是名副其實的表兄弟。李淵的母親即是隋文帝楊堅所立獨孤皇后的親姐姐。
李淵自起兵後,即以小心謹慎的態度,韜光養晦擴充實力。不僅藉著與楊廣的表兄弟關係而廣納賢士,更是與突厥達成了親密合作,得助兵馬壯大聲勢。
之後便一路南下直取長安,此時的長安由於隋朝官軍,正忙於剿滅各地的起義軍,而陷入空虛狀態。再加上關隴貴族集團與李淵本來就是一家人。所以李淵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便佔據了長安。
(唐高祖李淵)
但成為關隴貴族集團為代言人的李淵,卻不能離開長安去四處征戰。那麼派誰去好呢?
答案就是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歷經大小戰役無數,在決定李唐王朝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性六大戰役中就指揮了四個,並全部取得勝利,可謂是戰功顯赫。
李世民的四處征戰不僅鞏固了新生的李唐王朝,更是為其聚集了巨大的聲望和無數的良相名將。最終使得李世民踏上了向最高權勢地位即皇位,發起攻擊的道路。
故而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出情理之外的,李世民終於使得投身於帳下的有名之士看到了無限回報的可能。
(李世民)
二、李建成的如坐針氈
出生在帝王世家,既是幸運亦是不幸。幸的是自是雍容華貴、錦衣玉食。不幸的是皇權爭奪、權勢誘惑。
既考驗人也考驗心,更考驗性。是享一時?是享一世?這樣的疑問可能早早地就在繼承人和非繼承人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種子。
作為太子,尤其是李唐王朝的首任太子。按理說李建成的安全感,應當是聚盈滿蓬的。因為隋朝的前車之鑑是歷歷在目的:楊堅的隋朝在廢黜了嫡長子楊勇的太子之位,而另立楊廣後便二世而亡。
自己的父親李淵也並非只信任胞弟李世民一人。要知道起兵後的首戰,奪取長安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參與的一次戰役。
(太子李建成)
起兵後的李淵,將軍隊分為三部分,除去他自身統領的一部分,剩下的兩部分則是分別歸屬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
也就是說在起兵後的早期,領兵打仗戰功如何全看個人本事。況且李淵在稱帝后,即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雖然不像李世民那樣在外臨兵打仗,卻也掌管著軍中內務。
外修軍法內通儀禮,任用賢臣通識將才。如此才智不可謂,不是一位合格的帝國繼承人。
例如國學大師就曾這樣評價李建成: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在後來便成為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
但李淵沒有想到,對外作戰的李世民卻在無形中組建了一個國中之國的“小政府”。這種結果的出現是李淵疏忽大意,還是不放在心上所造成的?要知道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南北朝後期的皇權更迭,就是以軍權為根基和核心。
用軍政二字一以概況,當時的權力更替狀況是極為準確的。況且李淵本人也是擁兵自重而自立為天子。
那麼李淵為什麼放任李世民,在外征戰而培植親信幕僚呢?為何沒有讓太子李建成,前去統兵作戰培養威望呢?
其實有三點原因:一是隋朝的教訓和宗法倫理制的影響,使得嫡長子繼承製是為帝國未來繼承人的觀念牢不可破;二來則是李淵對於安排太子李建成,學習如何治理國家顯得十分熱忱,不僅言傳身教,更是將一些國家大事交與太子處理,以此練手學習經驗。
(李建成的支援---關隴舊貴族集團)
三是常言道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精通內務)就不能處理好,對外征戰的軍隊關係,已然為帝國未來繼承人的李建成卻主持著軍中內務。雖然不像扶蘇監軍那般直接,但也算是間接地把持了一定的軍隊大權。
因為太子所代表的懲罰獎賞是具有官方性質的,李世民對部下的恩寵僅僅只是私人性質。
等到李淵駕崩後,太子李建成即是李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生殺予奪的一切權力,均掌握在他的手中,縱然李世民有天大的恩寵和賞賜也不能,力敵官方的“正統編制”。
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局勢下,為什麼李建成表現得猶如困獸?在李世民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便向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是什麼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胞弟,可能有危害大統的可能性?
(玄武門之變)
三、玄武門之變的血腥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帶領部下在長安太極宮的玄武門,發動了誅殺太子李建成及其黨羽親信的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
僅兩月後,唐高祖李淵便宣告退位,將皇位傳於秦王李世民,即後來的唐太宗。
在瞭解玄武門之變前,我們來看雙方的力量對比,以及瞭解李建成的五大心腹究竟是誰。
李世民集團帳下的良將志士有: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房玄齡、高士廉、柴紹、秦瓊、程咬金、張亮、段志玄、張公瑾、長孫無忌、杜如晦、杜淹、長孫順德、侯君集、尉遲敬德等。
(李建成)
李建成集團帳下的文官巧將則分別為羅藝、韋挺、王珪、李瑗、馮立、竇軌、薛萬徹、裴矩、鄭善果、魏徵、徐師謨、歐陽詢、唐臨、唐憲、榮九思、武士逸等。
其中李建成的五大心腹即是馮立、王珪、李瑗、羅藝和韋挺。其中王珪和韋挺因為楊文幹事件而被貶,羅藝則是作為邊疆大將防守突厥。李瑗也是同樣的情況帶兵鎮守幽州邊界。只有一個馮立執掌禁軍,常伴左右。
(支援李世民的新興“山東集團”)
可見看出雙方的確算是勢均力敵的,只不過勢力範圍有所不同。
秦王李世民由於不斷在外征戰,因此收攏了一批以新興地主階級訴求為核心的人才將士。而太子李建成因為長期留在李淵身邊,且是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是合理合法。所以得到了關隴地區貴族集團的支援。
簡言之,一方是維繫上層貴族利益的守舊派;一方則是代表廣大中下層,新型地主階級的新興派。無論是誰,做了皇帝就一定會支援誰,然後一直投入的付出,也會終將收穫到豐厚的回報。
而輸掉的一方則會被不斷打壓,最終消亡。所以這兩個派系是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的,也代表了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矛盾只能深化,而不可能調和。
(李淵)
作為皇帝的李淵,卻並沒有積極調停或者緩和雙方間的矛盾,反倒是因為皇權在握,而成為了一顆被利用來打壓對方的“棋子”。也就是說雙方之間的派系傾軋,實則以李淵為軸點加以展開。
太子黨和秦王黨所屬部下,均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打擊和削弱。
但隨著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和聲望越來越如日中天后,李淵最終選擇了站在支援他的即關隴貴族集團的一方。
對於秦王府的打壓越來越多。哥哥的排擠、父親的打壓部下的,不滿生死的抉擇權力的誘惑,可以說當時的李世民是圍繞在這些問題和選項中的。
(李世民)
而他也最終不得不作出唯一的選擇:那就是發動政變。取得最高權力,穩固大唐揚名後世。
派系爭鬥的慘烈與親屬關係的交織,使得李世民部下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只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餘人。
如果李建成的五大心腹都在長安效力,玄武門之變的結局還真的不一定是李世民贏。
參考資料
齊孟傑,胡慶樂.試論歷史上真實的隱太子李建成[J].環球人文地理, 2016, 000(018):133.
龍耳東.大唐太子李建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餘顯斌.李建成,一位被抹黑的英雄[J].各界,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