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叔臧倡建“廈門之公園”
《申報》1919年11月2日載《廈門之公園與銀行》,其文報道說:“陳競存(汪按,即陳炯明)佔領漳州後即建公園,今已告竣(汪按,漳州公園於1919年11月建成)。而廈門為通商大埠,公園尚付缺如,官廳並無提議及此。茲有鼓浪嶼富紳林叔臧君提議,擬以荷庵及其附近之魚塘一帶為建築地點。偕商會總理黃世金,紳士施澐舫、汪杏泉、周墨史、葉孚光、葉崇華、黃炳猷、龔顯鶴、陳劍、黃奕、黃念憶、黃慶庸、錢宗漢、陳慶餘、黃書傳、黃必成、柯榮試、葉伯堃、葉崇祿、李禧、盧心啟等聯名呈請思明縣知事立案。經來玉林知事轉呈廈門道尹,當可邀準。查荷庵在廈門溪岸保,系公有地,載在志書。去年該庵看守林增壽擅自租於日本人之天理教,幾落外人之手。嗣經思明來知事迭向日本駐廈前任領事矢田部保吉交涉,始得收回荷庵及附近之上、下兩魚塘交三堂保管,並由三堂勒碑。嗣有吉祥學校校長盧心啟向思明縣呈請將該庵給予改建校舍,又有延陵學校校長請將該庵及附近上、下兩魚塘每年所收利益補助學校經費,均由來知事函請三堂開會公議。迄今尚未解決。該地距離城市甚近,頗為幽靜,以之建築公園,最為適宜,諒必能成為事實也。”
查民國《廈門市志》(方誌出版社1990年5月版),來玉林是浙江人,他於1913年11月30日至1916年10月在思明縣知事任上,1919年4月起任廈門道道尹。顯然,《申報》的這段文字不是新聞報道,而是舊事重提,是因鄰市漳州建了公園而引起的舊事重提。林叔臧倡建“廈門之公園”、地方紳士附議、收回荷庵一帶土地、吉祥學校和延陵學校提出訴求,都是舊事、而不是1919年的新聞。“鼓浪嶼富紳”林叔臧以及參加附議的“紳士”裡的施澐舫(施士潔)、汪杏泉(汪春源)、盧心啟均是1895年內渡廈門的臺胞知名人士,他們對地方事務無不熱心參與。以盧心啟為例,他曾任廈門教育會長,熱心辦學(創辦吉祥學校並任校長等),在廈門人民堅持了10餘年的“海後灘之交涉”(汪按,抵制英人侵佔海後灘的對英交涉)鬥爭裡,“商會、教育會實主其事”,盧心啟本人曾“由滬而津、而北京,到處宣傳,海後灘交涉之價值乃著明。”
林叔臧倡建“廈門之公園”的意見,直至1930年乃得“成為事實”。據民國《廈門市志》,廈門中山公園於1927年動工,“歷三稔始成”,“園名系以中山,從民望也”。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臺灣台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餘萬字。
主播介紹
高琦,資深媒體人,“京彩臺灣”新媒體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廣天下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朝陽民革青委會副主任。錄製有中宣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十四五規劃》等多部有聲作品;朗誦代表作品《脊樑》《等待天明》由央視、新華社等媒體釋出併成為網路熱搜;紀錄片作品有《新絲路密碼》《劉亞樓》《織夢年代》等。
欄目介紹
汪毅夫先生著作《顧盼兩岸》,收錄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機上用手寫輸入法寫作”並陸續發表在中評社、中評網上的286篇文章。
對於“兩岸關係已無聯結點”的悲觀論調,作者認為,“我寫的學術段子(文史筆記)兩岸都有讀者關注,我講的兩岸故事兩岸都有熱心受眾,這不就是一個聯結點嗎?每念及此,老舊的手錶又上了一回發條。”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該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該是吾人一生的志業,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顧盼兩岸》有聲版上線之際,正值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時,也是京彩臺灣繼《話說兩岸》之後,再次為廣大讀者提供“生動鮮活”的新媒體“選修”內容。
讓我們透過《顧盼兩岸》的字裡行間,感悟海峽兩岸方方面面的聯結點,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在“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發展,馳而不息抓落實,立足崗位作貢獻,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感謝
汪毅夫先生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中廣天下(北京)文化發展中心
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對本專欄的大力支援
-THE END-
京彩臺灣
微訊號: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