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10日,蔣介石探望病重的胡宗南,胡宗南淚流滿面,說:“這裡(臺灣)真是沒有意思。”蔣介石聽後,沉默良久。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隆重舉行,很多人以為這個時候國民黨就完全敗退臺灣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當時蔣介石留了許多大將在華南和西南地區,意圖捲土重來。其中胡宗南是最為被倚靠的力量。
當時許多人反對蔣介石如此安排,原因是胡宗南在國共內戰時的表現實在令人詫異,他率領幾十萬大軍被人數遠遠小於自己的解放軍玩弄於股掌之間,很多次胡宗南甚至能夠直搗黃龍,將一眾中共中央領導一鍋端掉,可每次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不少人對胡宗南深度懷疑,以為他就是我黨派來的內奸。不過蔣介石還是顧及多年的師生及同鄉情誼,在關鍵時刻繼續對胡宗南委以重任。
只是在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之下,胡宗南一敗再敗,蔣介石在他身上別說看到反攻的希望了,就是連拖延下時間都成了奢望。
胡宗南的部下不斷有人拉著隊伍成建制地向解放軍投誠。在許多國民黨人士看來,胡宗南遲早也要走向這條路。
不過,作為國民黨內數一數二的大將,胡宗南暫時守住了最後的“氣節”,面對多位地下共產黨員的滲透和遊說,遲遲沒有同意率軍投誠。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胡宗南進行了拼死抵抗,相反他帶領大軍在西南群山之中四處逃竄,與此同時不斷向蔣介石申請去往臺灣。
在胡宗南心裡,臺灣此時是“世外桃源”,是他繼續發揮聰明才智、施展人生抱負的最佳平臺。
誰知胡宗南每申請一次,蔣介石就無情的駁回一次。甚至蔣介石還下達了讓胡宗南死守西昌的命令,令其與西昌共存亡。
胡宗南心裡跟明鏡一樣,在蔣介石和大多數國民黨高層都逃亡臺灣的情況下,自己和手下兄弟們無異於一顆棋子,或者說的難聽一些就是炮灰。因此他繼續在戰場上出工不出力。
胡宗南派出了好友郭寄嶠幫助在蔣介石面前為自己說情,郭的三寸不爛之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胡宗南和剩下的部隊與其被全殲,或者大部分投降,不如將他們召回保衛臺灣及金門馬祖等島嶼。
一個是胡宗南畢竟是國民黨軍隊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一旦被俘對國民黨的面子是個重大的打擊。
蔣介石終於鬆動了,他下達了讓胡宗南前往臺灣的命令。胡宗南聽聞此訊息,真是有種劫後餘生的感覺。不僅如此,胡宗南夢想中的幸福生活即將兌現,他的心中異常興奮。
可是到了臺灣,胡宗南才發現事情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樣。
臺灣面積較小,孤懸海外,四面臨海,糧食蔬菜水果等品種很少且多為熱帶地區特有,這令常年在北方征戰的胡宗南非常不適應。
此外,四季的海風吹拂,大多數夾雜著層層寒風,令身體每況愈下的胡宗南雪上加霜。
相比氣候與食品等方面帶來的不如意,最令胡宗南在意和臉面掃盡的來自政治方面。
1950年3月27日,胡宗南的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 職務被撤掉,轉而被授予了 “總統府戰略顧問” 的虛職。胡宗南清楚的感覺到了蔣介石的極度不信任與打壓。
許多國民黨高層人士也並不想長久的呆在臺灣,特別是剛剛到達臺灣的人士,“反攻大陸”是他們心中的夢想。
就在眾人已在臺灣立穩腳跟之際,胡宗南及其帶領的幾十萬大軍,卻一潰千里,落荒而逃。他的戰績使得臺灣“反攻大陸”成為了一句空話。
因此很多人將國民黨的徹底失敗歸因於胡宗南,認為他吃裡扒外,國共內戰時如此,西南防禦戰中同樣如此,因此紛紛彈劾他。
其中,臺北“監察院”中的四十六名成員聯名的彈劾最具殺傷力。胡宗南只得散盡傢俬,企圖收買監察委員李夢彪。
誰知,李夢彪不僅根本不領情,相反卻在自家大門口新增上告示,大意是如果有人為胡宗南求情,那麼以後永遠不要進入我的家門。
那段時間胡宗南的心理壓力巨大,據他的兒子胡為善回憶,父親經常到深山中肆意大吼大叫,以此來疏解內心的情緒。
1962年2月10日,重病的胡宗南聽到蔣介石來了,感動的熱淚盈眶。兩個人雙手握住的那一剎那,跨越多年的恩恩怨怨從此煙消雲散。
“這裡實在太沒有意思了,我想起了之前兵戈鐵馬的日子。”胡宗南上氣不接下氣的說道,兩行熱淚隨著臉頰流了下來。
蔣介石聽完這句話,也難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只是城府極深的他並未向外界透露什麼。
2月14日凌晨,胡宗南病逝。
作為國民黨部隊的馬前卒,胡宗南怎麼著也是有功的,可是晚年境遇如此淒涼,無疑更凸顯了蔣介石的無情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