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近代殖民者的幫兇,我們不歡迎他們!”
面對羅興亞人加入國籍的請求,緬甸國民紛紛拒絕,羅興亞人又一次被自己的母國拒之門外。
近一個多世紀來,這支民族在南亞無處可棲,無論是曾經的誕生地、亦或名義上的母國都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排斥他們。
這支“亞細亞的孤兒”,究竟遭遇了什麼,為何如此不受歡迎呢?
起源——遷徙而來的外來者
雖說緬甸是羅興亞人的“母國”,但實際上,羅興亞人並非土生土長的緬甸原住民,而是遠道遷徙而來的民族。
16世紀,曾經稱霸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土崩瓦解,其王室後裔南下,在印度地區建立起莫臥兒帝國。
這個龐大的國度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當今的阿富汗地區,可謂盛極一時。
實際上,無論是帖木兒帝國抑或莫臥兒帝國,其皇室成員都是正宗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血脈,只不過處於文化劣勢的蒙古人常被其他民族文化同化。
元朝是由漢化的蒙古人建立的,而這兩個國度都由突厥化的蒙古人所統治。
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起的莫臥兒帝國自然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並未實行一教制,而是尊重民眾的印度教信仰。
而在長久的文化交往間,伊斯蘭教也於南亞地區廣泛傳播,受影響最深的便是孟加拉。
作為南亞次大陸和中南半島交匯處的國家,孟加拉受到伊斯蘭教影響極為深遠。
這個曾經以佛教和印度教作為主體的國家,如今有近90%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足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而孟加拉毗鄰印度洋,有諸多天然良港,吉大港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重要貿易集散地,文化在此處的交匯程度遠勝其他地方,人口流動也更為頻繁。
於是,在阿拉伯人、阿富汗人、莫臥兒人、孟加拉人的彼此交往中,羅興亞人這一民族的雛形便誕生了。
從吉大港到若開,從孟加拉到緬甸,從南亞次大陸到中南半島。
隨著貨物的流通,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人,也即羅興亞民族的早期雛形遷徙到了緬甸的若開地區,羅興亞人,正式誕生了。
可實際上,若開原本不屬於緬甸,其舊稱阿拉幹,是一個獨立王國,在國力漸衰後才選擇歸入緬甸王國。於是,羅興亞人便成為了緬甸民族之一。
和當下水火不容的現狀不同,這一民族初次踏入緬甸國土,和當地民眾的交往是十分友好的。
雖然當地信奉佛教,但由於沒有強硬的政策性要求,雙方信眾仍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彼此往來。
可是,打破內部和諧的往往是外力,隨著世界殖民浪潮的到來,曾經友好的雙方劍拔弩張,這究竟是為何呢?
爭鋒——裡通外敵的背叛者
工業革命帶來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激起了人類無休止的貪婪本性,資本主義國家由此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殖民道路。
相較於將殖民掠奪來的財富濫用在吃喝嫖賭上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則有著更為明確的目標——建立橫跨世界的日不落帝國。
在強盛的工業基礎上,英國如願以償地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亞洲的無數古老帝國,臣服在了英國殖民者腳下,莫臥兒帝國和緬甸王國也不例外。
作為歐洲老牌“攪屎棍”,英國在亞洲也開始攪局。
曾經作為緬甸國土的若開地區被英國劃到印度的孟加拉省之下,這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憤懣。
可殖民者從不顧及此,他們腦中算計的只有如何盤剝當地資源。
若開地區人口較少,開發程度低,為了讓更多勞動力進入若開,殖民政府實行“授地”政策,鼓勵孟加拉人進入若開。
這一舉動讓羅興亞人的數量猛增,由此引發了當地民眾的不滿。
在若開當地人看來,自己本擁有無數未開發的土地供子孫後代開發,但英國人招徠了諸多“外來者”和自己爭搶土地,無疑是巨大的煩惱。
而最讓緬甸人難以容忍的,是羅興亞人“裡通外國”的背叛行為。
在緬甸當地,傳統的封建勢力仍然統治著英國人鞭長莫及的地方,這讓想要全面控制殖民地的英國人十分頭疼。
而且,殖民者也深知“文化控制”的重要性。
他們妄圖在殖民地全面推行英式教育以改造當地人的思想,使其文化徹底滅絕,淪為英國人掠奪資源的無意識機器。
但是作為一個佛國,佛教思想極其濃厚,英式教育在緬甸很難入手。
於是,英國殖民者開始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也即利用其他民族來控制緬甸人,而雖然有著名義歸屬,但信仰不同的羅興亞人無疑是最好的物件。
在英國政府一番“攪屎棍”的操作下,羅興亞人進入執政機構,並承諾給予他們“上等公民”身份,讓他們對當地百姓進行統治。
“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地百姓不滿於羅興亞人奉承英國人而獲得的高官厚祿,便也紛紛向英國人“請纓”,於是緬甸的殖民程度進一步加深。
羅興亞人與當地人曾經友好的和諧局面也被徹底打破,當地人認為前者是裡通外國的“背叛者”,對他們恨之入骨。
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緬甸人民自此再難接受羅興亞人。
讓這顆仇恨種子紮根更深的,是當英國殖民者撤出時羅興亞人又一次的背叛行為。
二戰後,緬甸的民族獨立運動愈發高漲,他們舉起獨立的大旗痛擊殖民者,但曾經同樣被統治的羅興亞人卻充當起了英國人的“保鏢”。
英國人組織羅興亞人成立“V支隊”,用以蒐集偵察民族獨立軍的情報並進行打擊,企圖奪回緬甸殖民地。在英國人的指使下,V支隊大肆殺戮平民,臭名昭著。
在英國人的操弄下,羅興亞人與緬甸人的和諧局面被打破,這個曾經接受他們、包容他們的母國,對他們恨之入骨,至今仍將他們拒之門外。
現狀——無處可棲的漂泊者
在緬甸獨立後,緬甸領導人為了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少努力。
政府頒佈《緬甸聯邦入籍法》和《緬甸聯邦選擇國籍條約》,讓羅興亞人加入緬甸國籍,並且四位穆斯林成功當選議員,促進緬甸民族團結。
但隨著軍政府的上臺,來之不易的和諧又被打破,羅興亞人不再是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並且於1982年指定法案,剝奪了羅興亞人的公民身份。
除了政治上的打壓,軍政府還以強制手段在若開地區建立佛教定居點,目的便是遏制伊斯蘭教徒也即羅興亞人的發展,還派兵清剿其中的反政府激進派,不斷擠壓羅興亞人的生存空間。
面對母國的驅逐,羅興亞平民們就此認命,或是賴在若開地區、或是漂泊其他國家,而激進派武裝則是繼續開展反抗運動。
但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人選擇了另一條路——返回他們的發源地孟加拉。
可是,因為他們曾經的作為,孟加拉也將他們視作仇敵。
由於英國的挑撥,南亞地區在二戰後鬥爭激烈,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鬥外,巴基斯坦內部也有著劇烈的矛盾。
東巴基斯坦作為巴基斯坦的一個省份,其地理位置卻因為印度的存在成為“飛地”。
地理的隔絕讓東巴基斯坦萌生了獨立的念頭,在進行激烈的鬥爭後於1972年正式獨立,稱為孟加拉國。
但是,在西巴基斯坦對今孟加拉國,也是曾經羅興亞人的發源地,進行一系列殘酷打擊的時候,羅興亞人卻選擇支援巴基斯坦。
又是一次“忘恩負義”的舉動,孟加拉國也對這一支民族感到厭煩,當羅興亞人請求返回孟加拉時,也被無情的拒絕。
如今,雖然孟、緬兩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達成了有關羅興亞人的協議,可是在兩國民眾看來,羅興亞人根本無法信任,便紛紛抗議政府的入境政策。
而且,緬甸如今經濟低迷、政治分裂,孟加拉也是國際救助名單上的“常客”,兩國自身難保,已經無暇考慮這一棘手問題,只能擱置。
所以,如今的羅興亞人已經無處可棲,他們成為了漂泊者,成為了“在風中哭泣”的孤兒。
後記
羅興亞人的問題,既有因宗教信仰不同帶來的衝突,也有因自身抉擇不當造成的敵視。但是,造成南亞民族對立的最主要原因,無疑是殖民時期英國的挑撥。
殖民者的挑撥讓曾經和諧的友好民族成為水火不容的敵人,自己卻拍拍屁股走人,如今又在國際社會上譴責孟、緬兩國的“不人道”,全然無視自己犯下的罪孽。
可是,人類的發展終是向著團結、美好的方向前進,我們相信在將來,羅興亞人會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被接受,不再漂泊,不再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