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派200人去抄三朝老臣張廷玉的家,當場搜出36萬兩白銀。乾隆暗喜:“終於可以處置這個老傢伙!”可幾天後,乾隆又將白銀都還了回去。
1.康熙和雍正都重用張廷玉
張廷玉這人其實很會做官,在康熙朝,就做到了吏部侍郎,屬於從二品官職,相當於現在人事部副部長。到了雍正朝,張廷玉成了軍機處頭一批大臣,是真正的實權宰相。
雍正非常重視張廷玉,康熙去世兩個月後,雍正就給張廷玉派了2個官職:第一是禮部尚書,第二是《聖祖仁皇帝實錄》副總裁官。禮部尚書是從一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
表面上看,第一個官職比第二個官職要好些,但實際上,《聖祖仁皇帝實錄》副總裁官比禮部尚書要重要得多。
《聖祖仁皇帝實錄》是記錄關於康熙的所有內容,可康熙的實錄冊和清朝歷代君主的實錄冊相比,非常簡潔,而且對比原始檔案,有很多明顯的刪改痕跡。
史學界認為,這大概是雍正授意的,為了掩蓋“九子奪嫡”的部分真相,故意抹黑政敵,來維護自己的陣營。雍正能將私密的宮廷檔案,交給張廷玉去刪改,可見他很信任張廷玉。
後來,張廷玉還成了雍正的“貼身秘書”。每次雍正口諭時,都需要張廷玉在一旁擬旨。對於張廷玉的擬旨速度和準確度,雍正是這樣評價的:“述旨信無二,萬言頃刻成”,這意思是又快又準確。
後來,雍正對張廷玉的依賴和喜歡,幾乎到了一想到張廷玉就很開心的地步。有一次,張廷玉生病了,有好幾天沒上朝。直到他身體好了,雍正突然對身邊人說:“朕股肱不快,數日始愈。”
旁邊太監宮女聽到這話,紛紛下跪請罪,說沒照顧好皇上。但雍正卻哈哈大笑:“張廷玉有疾,豈非朕股肱?”在雍正眼裡,張廷玉就如同他的胳膊和腿一樣重要。
到了1730年,雍正的好兄弟十三爺胤祥去世了,張廷玉幾乎扮演了胤祥生前的所有角色。雍正生病時,還曾指定張廷玉來處理一切政務。
雍正在位13年,張廷玉兢兢業業服侍了13年,也換來了鉅額回報。雍正去世前留下遺旨: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意味著歷任清朝皇帝祭祀祖先時,還要一起拜一拜張廷玉。
對一個漢臣來說,是一份天大的榮耀,畢竟清朝的君主都比較重視滿族人。在清朝,配享太廟的王公大臣一共有26人,其中23人是滿人,2人是蒙古貴族,進太廟的漢人,只有張廷玉1人。
而且,這26人中,有23位是有軍功在身的。剩下的3人,一個人是十三爺怡親王胤祥,一個是晚清恭親王奕訢,最後一個就是張廷玉。所以,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無論是從民族上講,還是從功績上講,都非常特殊。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乾隆朝,張廷玉能“配享太廟”這件事,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2.為什麼乾隆不喜歡張廷玉
一開始,乾隆對張廷玉還是不錯的。繼位第二年,乾隆就封他為三等伯爵,文臣封伯,算是給他開了先例。因為這是自滿洲入關以來,第一個獲封伯爵的漢臣。此外,乾隆對他說話也是和顏悅色,從不直呼其名。
每次張廷玉上朝時,乾隆還總是提醒太監上前攙扶一下。而且,乾隆也公開承諾保留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早期,有大臣質疑“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時,乾隆還選擇維護張廷玉。
乾隆這麼重視張廷玉,除了張廷玉是三朝老臣外,還因為他需要張廷玉的政治經驗。乾隆剛繼位時,為了保證政權穩定,就保留了雍正留下來的老班子。
不過,過了六七年後,乾隆已經熟悉了政務,就不怎麼重視張廷玉了。乾隆3年,也就是1738年,66歲張廷玉請求辭去吏部尚書的職位,他在奏摺中說,自己年紀大了,腦子沒以前好使,記憶力也不行,做起事有點力不從心。
此後,乾隆就開始提拔重用年輕的大臣。尤其是在1745年,鄂爾泰去世後,乾隆竟讓訥親代替了他的位置,年紀輕輕的訥親成了張廷玉的上司,這讓張廷玉心裡感到不愉快。
一年後,乾隆又下令,說張廷玉年紀大了,早上進宮不方便,以後不用上早朝了。這表面上是體恤老臣,實際上不讓張廷玉參與核心朝事。
其實,這個時候,乾隆就已經開始建新班子了。建立新班子,就意味著要去掉雍正留下的老班子。所以,乾隆不重用張廷玉,除了張廷玉年紀大了以外,還有一個就是打擊朋黨。
朋黨之爭,其實就是大臣們為了小集團的利益,你爭我奪,搞窩裡鬥。它的危害,有可能會直接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所以,乾隆很警惕朋黨問題。
當時,朝中出現了以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首的朋黨問題。這兩人乾隆都很重視,他們職位相當,但因性格不同,彼此長期不合。時間久了,滿族大臣都投奔鄂爾泰門下,漢族大臣則聚集在張廷玉的門下。於是,就漸漸出現了朋黨。
擒賊先擒王。解決朋黨問題,首先就要打擊朋黨的首領。既然鄂爾泰已經去世了,那乾隆就只用對付張廷玉了。
不過,張廷玉做了這麼久的官,也知道乾隆要找他的麻煩,所以,他覺得自己是時候退休了。
3.張廷玉的辭官之路
1748年,76歲張廷玉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乾隆沒有同意。他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這意思是,你將來是要進太廟的人,怎麼能回家養老呢?
乾隆這段話聽著像是在為難張廷玉,但也能聽出他對張廷玉的承諾還在,也就是張廷玉還能配享太廟。但是,乾隆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就是:你配享太廟本來就有爭議,還不如留在京城幹到老,這樣進太廟的理由也充足些。
一年後,張廷玉生病了,乾隆派御醫劉裕鐸給張廷玉看病。御醫的診斷是:張廷玉的腸胃不好,而且經常失眠。乾隆收到御醫的診斷後,就批准張廷玉退休了。
可是張廷玉自己卻犯糊塗了,他想起自己去年告老還鄉時,乾隆不但沒答應,還說配享太廟的人,就不應該退休。所以,他擔心,今年乾隆答應他退休,是不是就不讓自己配享太廟了。於是,他要求乾隆寫個憑證,承諾他死後,依然可以配享太廟。
臣子要天子立字據,這真是膽大包天!乾隆很不高興,但念在多年的情分上,還是擬了手詔,寫了一首詩當憑證。張廷玉拿到憑證後,熬夜寫了謝恩的摺子。可能是年紀大的緣故,他第二天起不來床,只好讓二兒子進宮謝恩。
乾隆一看是兒子過來謝恩,一下子就來氣了。“你想要退休,朕恩准了。你想要拿憑證,朕也給了。可你拿到這些恩典後,卻派兒子過來打發,你眼裡還有我這個皇帝嗎?”
於是,乾隆立刻傳旨讓他親自回奏。可是,聖旨還沒有送到張廷玉的手上,第二天黎明,張廷玉就進宮謝恩了,這下乾隆更氣了。
乾隆推算,聖旨還在路上,人就進宮了,肯定是有人透露了訊息。乾隆認為,宮裡有張廷玉的眼線,所以他以“結黨”的名義,革除了張廷玉的伯爵之位。此時,乾隆還是保留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1750年,張廷玉收拾完家當,準備回老家時,恰好碰上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去世。皇室辦喪事,張廷玉走不了。永璜的喪期結束後,張廷玉再去找乾隆辭行,可這時乾隆還沉浸在悲傷之中。
看到張廷玉著急回家的樣子,乾隆一下子怒了,他召開群臣會議,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張廷玉出京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敢給他送行。地方官員為了避嫌,也不敢出面迎接,只有一個侄子帶著幾個家人,抬著一頂轎子,把他接回了老家。
4.張廷玉被抄家
張廷玉回到家後,就閉門在家,很少見客人。差不多在家休息一個多月,才有心思出來散散步。幾個月過去了,張廷玉的心情恢復好了。然而,這個時候卻傳來一個壞訊息。
他的親家,四川學政(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朱荃,因貪汙被乾隆抓起來了。當初,朱荃能夠被提拔起來,就是因為張廷玉的舉薦,後來他還和張廷玉成了親家。如今,朱荃犯罪,那張廷玉就是舉薦有誤。
乾隆一生氣,就派親信欽差大臣德保去抄家。沒想到,德保不僅帶了10多名隨從,還從知府那裡借了200多名士兵。
這200名士兵,進了張家就開箱砸鎖,挖地三尺。不僅帶走了一些書籍、信件,還帶走了30多萬兩白銀。乾隆得知後,以為這次可以治張廷玉的罪了。然而,幾天後,乾隆就發現自己想錯了。
乾隆為了治張廷玉的罪,特意吩咐德保一定要嚴格檢查張廷玉的私人檔案,看看他有沒有在書信中罵自己。可是,在張廷玉的數百封書信中,竟找不出一字的牢騷、抱怨。
張廷玉確實編寫了一本《張廷玉年譜》中,但是在這本年譜中,他記載的都是三朝皇帝對他的賞賜,大到金銀珠寶,小到一個荷包,幾塊薩其馬,沒有一字是對朝政的評說。所以,乾隆不僅放了張廷玉一馬,還把30多萬兩白銀都還回去了。
這次的抄家讓張廷玉心灰意冷,每天都傻坐在家裡,一句話都不說。1755年,張廷玉帶著遺憾去世了,享年84歲。
乾隆收到訊息後,也感到一絲難過。於是,他宣佈寬恕張廷玉的所有過失,讓他依然可以配享太廟。此後,乾隆對張廷玉的兒子、孫子都關照過。
張廷玉的小兒子張若渟沒考上科舉,靠納捐買的官。乾隆知道後還特意下旨,讓張若渟從內閣學士升為工部侍郎。
張廷玉的孫子張曾誼也在乾隆關朝下,從山西平陽知府升為浙江按察使。後來,乾隆在70多歲時,還特意召見張曾誼,並叮囑他好好努力做個好官,將來還要重用他。
所以,乾隆對張廷玉到底怎樣?其實不好評價。只能說,乾隆脾氣上來了,確實有點不近人情。他晚年對張廷玉的做法,確實有點不近人情。但是,他對張廷玉的後人,還是挺不錯的。
所以,不管是天子,還是平民百姓,是不是隻有等年紀大了以後,才發現年輕時所做的某些事有些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