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範西園
“齊王”這個封號,彷彿是被下過詛咒的。但凡自立或者被封為齊王的貴族,很快結局就是家破人亡。
01 齊王的悲催史
從一開始,齊王的故事就很壯烈。田儋、田假,到田榮、田廣,歷任齊王都是死於非命,不是被項羽所殺,就是被秦人所殺,要不就是被田氏貴族自己給殺了。
最後一任田氏齊王田橫,在獲悉田廣被殺後,自立為齊王。戰敗後逃到海外孤島,劉邦招降,不從,於是自殺。他留在的500多個下屬也一起自殺了,無一人投降。劉邦以王禮下葬之。
這就是”田橫五百士“的故事。
田橫五百士(徐悲鴻)
再然後,就是著名的兵仙韓信。他擊敗田橫後,以齊地不能沒有王為由請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劉邦非常憤怒,但是還是立他為齊王。再者,因為之前酈食其的死,劉邦已經不能容下韓信了,劉邦建國後改封韓信為楚王,然後降為淮陰侯,最後被劉邦的皇后呂雉所殺。
漢朝在誅滅異姓王后,大封同姓王。被封為齊王的是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劉肥這一脈,在兩千年的齊王悲催史中,還算是過得不錯的。劉肥雖然在世時一直被打壓,差點被呂后誅殺,最後還算是安穩,無疾而終。但齊王這一脈在漢朝始終比較邊緣化,先是在與漢文帝角逐皇帝人選中失敗,然後是在西漢末年與更始帝爭奪帝國繼承人人選失敗被殺。
02 被嫌棄的齊王
所以,歷朝歷代,封為齊王的宗室,大多數都是和皇位無緣的。
最幸運的還是三國曹魏時的齊王曹芳。《魏氏春秋》記載,曹芳應該是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龍三年,封為齊王,公元239年被立為太子,當年登基即帝位,年僅八歲。
但曹芳當了皇帝沒多久,就被司馬氏給擼了下來。改年號景初,公元240年改年號為正始,即位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件,罷廢曹爽(之後滅三族),獨掌軍國大權,改年號為嘉平。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把持朝政,曹芳聯合李豐、張緝、夏侯玄等意圖罷除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三人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晉國立國後封為邵陵縣公,死後諡“厲公”。
所以曹芳到死還是齊王,皇帝身份始終沒有被認可。
大魏忠臣司馬懿
孫吳的齊王,是孫奮(?-270年),吳大帝孫權第五子。三國時期吳國宗室、皇子,初封齊王,因擅殺封國屬官而被廢為庶人,後改封章安侯。建衡二年(270年),孫奮和他的後代全部被孫皓誅死。
晉朝,司馬攸是司馬師過繼後的兒子,原本除了晉武帝司馬炎,司馬攸是最具有繼承權的司馬氏宗室,所以也就成為了被晉武帝司馬炎排擠打壓的物件。
西晉建立後,司馬攸封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所任頗有建樹。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大臣荀勖、馮紞趁機進讒將其排擠出朝,致使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
後來,司馬攸這一脈的齊王,也就是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名字很特別)也曾參與過八王之亂的角逐。
“八王之亂”中,永康元年(300)與趙王司馬倫密結,廢殺皇后賈南風,以功轉游擊將軍。次年受排擠,出為平東將軍、假節,鎮許昌。及趙王司馬倫篡位,又聯絡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等共討趙王倫,迎惠帝復位,拜大司馬。即掌大權,恣行非法,頗驕奢擅權,大造府第,壞公私廬舍數以百計,臣民失望。永寧二年(302)河間王司馬顒與長史李含密議,上表列齊王司馬冏罪狀,揚言率領十萬人馬,將與成都王司馬穎、新野王司馬歆、范陽王司馬虓共會洛陽。八月,齊王冏為長久專政,立年方八歲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自為太子太師。十二月,李含屯軍陰盤(今陝西臨潼),張方軍至新安(今河南新安),檄長沙王司馬乂圍攻洛陽。齊王冏遣董艾迎擊司馬乂。長沙王乂命宋洪等縱火燒千秋神武門,兩軍在城內激戰三日,司馬冏大敗,被擒斬首,暴屍三日,同黨皆夷三族,死者兩千餘人。
03 衝頂失敗的齊王們
唐朝的齊王李元吉就不多說了,和哥哥李建成對抗唐太宗李世民,結果玄武門一戰就被全殲,老婆也被李世民收作妃子。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第五子李祐被封為齊王。貞觀十七年(643年),舉兵謀反,事敗被擒,廢為庶人,賜死於內侍省,以國公之禮入葬。
巢刺王李元吉
延伸閱讀:李元吉為什麼深恨李世民 | 隋唐史札記
後來再被封為齊王的,就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李倓(tán)。安史之亂後,跟隨唐玄宗進入蜀地。支援太子李亨(父親)分道揚鑣,即位於靈武。統軍作戰,擊潰盤踞關中的叛軍。為人正直,得罪權宦李輔國和張良娣,糾纏於權力鬥爭。至德二年,受誣賜死。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追贈齊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齊王千百年來一次次衝擊皇位的努力,但終告失敗。
齊王取得政權的,大概只有在割據時期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齊王蕭道成,北朝的齊王高歡,先後取得了皇位,成功衝擊到了頂峰。但是南齊、北齊都是短命政權,很快就被取代了。
南北朝、五代十國也都封過一些齊王,但也都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再有一次極為有可能衝頂的機會,就是輪到了宋朝太祖趙匡胤的三弟趙廷美。按照當初趙匡胤的金匱之盟,趙宋王室的繼承順序理應是:趙大——趙二(趙光義)——趙三(趙廷美)——趙大的兒子(趙德昭)……這樣算起來,宋太宗趙光義之後,應該是趙廷美繼位了?
但怎奈腹黑的趙光義不願意按照套路來。一開始,趙光美初被為齊王,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但接著,隨著趙光義的猜忌越來越重,趙廷美、趙德昭全都受到了非人般的精神折磨。
981年,如京使柴禹錫控告趙廷美驕恣,趙普又指使開封知府李符,誣告趙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982年,趙廷美貶謫任西京留守,暗中與兵部尚書盧多遜勾結。事敗,罷去西京留守。984年,至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因憂悸成疾而卒。
衝頂失敗趙廷美
明朝的齊王,是明太祖第七個兒子朱榑,建文帝繼位後,直接廢為庶人。等到燕王朱棣趕走了侄子上位之後,也就徹底和皇位繼承說拜拜了。
04 為何齊王總悲催?
齊王這個爵位,或許可以算是古代死亡率最高的職業之一(和宰相同一檔次,而且可能還略高)。究其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在封地上,齊王對應的齊地,是一個地緣上很難做強做大的區域。歷史上,從齊地發跡發家的政權屈指可數。這是因為從自然屏障來說,齊地的地緣防禦態勢具有不確定性和逐漸解體的趨勢。
自北向南而言,齊地的防禦可謂成也黃河,敗也黃河。黃河常常北流、南流。如北宋時黃河北流河北,遠離泰山,故此無法成山海之固;而南宋、元明清時黃河南奪淮河出海,更使齊地門戶洞開。
自南向北而言,南方政權要進攻齊地,往往要克服沂蒙山天險,因此雖然陸路進攻北方有成功之處(如劉裕北伐南燕),海路進攻齊國也從來都是一個重要選項。春秋末期,夫差治下的吳國就曾用海軍襲擊過齊國,勾踐也曾派遣300艘船隻,攻打琅琊。
地緣屬性,決定了以“齊王”為尊號的割據勢力難以角逐天下。
而在大一統時期的皇位繼承上,齊王這個封號也吃了虧。
在大一統王朝的封王序列裡,也是有講究的。封為單個字的“國王”級別,都是有對標的。除了對應著封地,還對應著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水平。
所以,大一統王朝封王,如果不考慮封地因素(魏晉以後的宗室親王就沒有封地了,王爵尊號只是一個象徵),那麼第一等的就是當初春秋戰國時的超級大國:秦王、晉王。比如明太祖長子朱標為太子,次子朱樉便封秦王。據統計,歷史上共出現了29位晉王和15位秦王。其中晉王稱帝數量為12(如果漢文帝算晉王的話,是13人,秦王是5人。
看來晉王、秦王都是熱門的稱帝人選。
然後是楚王、齊王、魏王之類。
春秋列國形勢
楚國雖然也是超級大國,但在地域上吃了虧,按照當時的鄙視鏈,北邊優於南邊,所以楚王的分量不如第一等的這兩位。
然後是齊國,齊國雖然在春秋戰國時幾度稱霸,但大部分時間被晉國壓著打,最後齊閔王時也崩得太慘,直接註定了春秋戰國二流強國的地位。
同樣的也是魏王,魏國這個王號,好在它位於正中央的位置,所以很被當權者喜愛,除此之外也沒什麼了。
再然後可能就是韓王、吳王、魯王、燕王這類,再往後就是蜀王、越王、代王這種邊緣化色彩的王號。——宣告一下,這些只是一般情況,具體朝代形勢不同,不能完全概觀。
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子中被封為齊王的,如果算機率,往往繼承順位並不靠前,但也並不靠後,這個位置比較尷尬,恰恰成為了皇位繼承者所猜忌、競爭的哪一類物件。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那些被封為齊王的皇子們的悲慘命運。
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做皇子,被封為齊王的話,那你就離家破人亡不遠了。聰明點的話,早點歸隱山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