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不僅廣泛而深刻,而且持久地塑造著世界格局,值得我們深切關注與深刻反思。
在浩如煙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有一本書憑藉其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力,無疑是極具權威性與指導意義的一部作品。
即巴茲爾·利德爾·哈特生前最後一部單卷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早在1947年,他就把本書的撰寫工作提上日程。經過二十二年潛心筆耕,直到1969年,本書初稿才最終完成並交付出版商。只可惜,他沒能活著看到本書面世。
《一個軍事顧問眼中的二戰》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4年8月
巴茲爾·利德爾·哈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理論,特別是機械化戰爭方面的理論掀起了一場軍事思想的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還是一名劍橋大學學生的他毅然投筆從戎,並官至上尉。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他慘遭敵人毒氣的襲擊。1927年從軍隊退役後,他傾盡精力致力於寫作。
在寫作生涯中,他曾多次擔任《每日電訊報》的軍事通訊員、倫敦《泰晤士報》的軍事通訊員和防務顧問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軍事條目編輯。他還曾在劍橋大學執教,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擔任英國戰爭部大臣萊斯利·霍爾-貝利沙的顧問。
巴茲爾·利德爾·哈特憑藉大量的私人史料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精確到日的研究,才成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這部鴻篇鉅著。
儘管本書結構清晰,但要讀懂它並不容易。
中國畫報出版社以《一個英國軍事顧問眼中的二戰》為名,出版了嶄新的全譯本,共分為4冊:《歐陸爭奪:希特勒的狂飆突進》《歐陸爭奪:第三帝國的窮途末路》《非洲沙漠劍影:隆美爾與蒙哥馬利的較量》《亞太搏殺:日本法西斯的窮兵黷武》。
《一個軍事顧問眼中的二戰》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4年8月
從戰爭初期盟軍遭遇的失敗到七年動盪歲月中的每一場戰役、戰鬥,再到納粹的最終毀滅,這本書力求透過深入徹底、發人深省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和案例分析來揭穿有關這場戰爭的一切自欺欺人的謊言。
可以說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軍事史作品,尤其是關於二戰緣何驟起的分析。
希特勒當權之後,最想避免的事便是發動大戰。德國民眾,特別是希特勒的將軍,都不願意冒這個險,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後果太可怕了。這麼說既不是為希特勒洗白,也不是為那些從一開始就狂熱擁護他的人開脫。儘管希特勒是一個肆無忌憚的人,但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他還是很謹慎的。希特勒的軍事主官則更謹慎,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激起英國法國等其他國家的強烈反應。
戰後繳獲的大量德國檔案也顯示,其實,當時的德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發動一場大型戰爭的能力充滿懷疑。
1936年,當希特勒準備出兵奪回萊茵蘭非軍事區時,德國將軍們發出警告說,收復萊茵蘭非軍事區的決定將激起法國的強烈反彈。因此,希特勒只派出了少量部隊“投石問路”。當希特勒準備大力支援西班牙內戰中的獨裁者佛朗哥時,德國將軍們又對其中的種種風險向希特勒提出抗議,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限制對佛朗哥的援助。不過,1938年3月進軍奧地利時,希特勒就沒有那麼投鼠忌器了。
《一個軍事顧問眼中的二戰》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4年8月
沒過多久,當希特勒向將軍們透露自己即將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令其將蘇臺德地區“歸還”德國時,向將軍們賭咒發誓說英國和法國是不會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與德國開戰的。但德國將軍們對這樣的“打包票”不敢苟同,甚至密謀軍事政變,試圖透過逮捕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黨首腦的方式使德國免遭戰火之苦。
然而,德國將軍們的政變計劃很快因英國而失敗了——英國首相張伯倫居然同意了希特勒索要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這個“獅子大開口”的要求,同時法國竟然答應站在英國一邊。而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可憐的小國就只能眼看著自己的領土被瓜分,武裝被解除,淪為大國之間的“犧牲品”。
自1933年希特勒掌權以來,英國和法國對這個危險的獨裁者已經做了數不清的讓步,這比對德國前幾屆民主政府做出的讓步加起來還要多。面對希特勒的每一次行動,英國和法國一致採取擱置爭端、息事寧人的態度,只是為了使本國享有眼前的和平。
德國相關檔案表明,1937年11月,時任英國樞密院議長的愛德華·伍德對德國的訪問給了希特勒一個特別的鼓勵。在內閣中,愛德華·伍德是僅次於首相的第二號人物。根據會議記錄,他讓希特勒認為,英國會放任其在東歐擴張自己的勢力。可能愛德華·伍德本意並非如此,但希特勒確實是這樣理解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個軍事顧問眼中的二戰》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4年8月
接著,1938年2月,由於一再與首相張伯倫政見不合——在一次爭執中,張伯倫甚至讓艾登“回家吃藥去”——艾登被迫辭去外交大臣的職務。因此,愛德華·伍德被任命為外交大臣。幾天後,英國駐德國大使內維爾·亨德森爵士拜訪了希特勒並與其密談。會談的內容可以被認為是愛德華·伍德訪德的延續。英國傳達了同情希特勒渴望透過“變革歐洲”為德國謀求福祉的想法——“本屆英國政府是十分正視現實的”。
正如德國檔案記述的那樣,上述事件加速了希特勒的侵略行動。希特勒想當然地認為“綠燈已經開啟,是時候揮師東進”了。
正如丘吉爾在回憶英國如何一步一步縱容德國重整軍備、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拒絕蘇聯提出的聯合行動建議,並最終使自己陷入戰爭時所說:
英國在將一切援助和優勢都白白浪費掉後才帶著法國一起保證波蘭共和國的完整。當時距離貪婪的波蘭人參與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也只過了半年時間。1938年,如果英國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也是有意義的:當時的德國軍隊在西線只有六個訓練有素的師,而法國當時部署在西線的六十至七十個師絕對可以大踏步跨過萊茵河,或者直搗德國的魯爾區。但這居然被認為是無理、輕率、不道德的行為。結果後來形勢危急,甚至到了西歐兩個民主國家決定不顧國家存亡,去維護波蘭共和國領土完整的程度。我們都說,歷史是對人類的罪行、愚蠢和痛苦的記錄。或許翻遍歷史,人們也很難找到第二段這樣的歷史:先是持續五六年寬鬆的綏靖政策,然後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轉變為決心接受一場顯然迫在眉睫的戰爭。而這場戰爭的條件之艱苦、規模之大亦絕無僅有……
結果到最後,戰爭要在最糟糕的時刻以最不好的理由爆發,這肯定會導致數以千萬計的人遭災。
這就是丘吉爾在事後給張伯倫的愚蠢下的驚人結論。丘吉爾自己亦曾在英國國內爭辯正酣之際支援過張伯倫的“波蘭保證”。很明顯,1939年的丘吉爾就像大多數英國領導人一樣,失去了英國政治家特有的政治風度和冷靜的政治判斷力,變得頭腦發熱、行事衝動了。
《一個英國軍事顧問眼中的二戰》
清晰的脈絡
宏大的敘事
系統講述同盟國與軸心國
在三大戰場上的鐵血角逐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