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甘肅保持沉默,任由內鬥!
民國初年,袁世凱的無奈選擇
民國初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輪流登場。袁世凱是眾多勢力中最強的一方。他一手創立了北洋軍,成為前後主導中國達十五六年之久的軍事集團。
令人奇怪的,擁有龐大勢力的袁世凱,在民國初年的甘肅響應“共和“問題上,卻一直保持沉默狀態。直到其親信張廣建入甘為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袁世凱,對甘肅保持沉默的?
1民國初年,甘肅大亂局
老王講隴史有些年頭了,現在講的是民國風雲,請師友們先關注轉發一下哦,省的以後你找不見!民國初年,甘肅局勢非常混亂,各方雲集頭面人物蘭州,爭權奪勢,各出奇招。其中有頑固的保皇派,有獨立散亂的宗社黨,有潛伏待機的革命黨,有心懷叵測地方實力派,有滿清官吏遺老遺少派,有趁機而動江湖豪傑……這些人各不相讓,更加劇了甘肅各地混亂局勢。
在滿清末代皇帝沒有宣佈退位前,甘肅局勢控制在陝甘總督長庚等人手中。在長庚、升允的主導下,保皇派宗社黨等結成同盟,瘋狂打擊革命黨。民主志士醞釀的蘭州起義,因此而失敗。東進鎮壓陝西革命軍的甘軍更是高奏凱歌,逼近咸陽,陝西革命黨的形勢一度岌岌可危。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宣佈退位了,在長庚升允等人的有意隱瞞下,直到三月初,甘肅民眾才普遍知道這個訊息。黃鉞等人發動秦州起義,直接斷了保皇派宗社黨,在西北為滿清復國的夢想。迫使末代陝甘總督長庚,攜帶兩萬兩銀子跑路。升允則在別有用心的地方實力派的保護下,在西寧躲了起來。
此時,滿清官員中的布政使趙惟熙走上了前臺。
趙惟熙(1859年——1917年),字芝珊,江西省南豐縣人。或許是他去世於民國初年的緣故,關於他的資料,並不多,而且研究他的人也不多,有資料的師友們給老王發一下。
他自幼隨父入蜀,求學於壁山名儒郭蘭塘,光緒十六年(1889年)已醜科進士。他先為翰林,後為地方官。這一點,和民國書法家潘齡皋有點相似,也是入翰林院,後為地方官。趙惟熙也善於書畫:他的“書法碑帖融合,氣格曠達,沉雄灑脫中寓凝重、老辣、生澀,給人情思雋永,意境清新之感。”同潘齡皋相比,他的書法似乎更有個性。雖然兩人同樣善書,但潘的書名要遠遠大於趙惟熙。這似乎是個謎。
趙惟熙自翰林院編修,而會試同考官、國史館總纂、陝西學政、貴州學政等職務。在清末新政中,他與舉人吳復安改銀川書院為寧夏府中學堂,這是今天的銀川一中前身。後來,趙惟熙從寧夏知府,升任甘肅巡警道,再代理甘肅布政使。
這時,辛亥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陝甘總督長庚、甘肅布政使趙惟熙,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2.操控甘肅政局,大肆撈錢
1912年2月12日,隨著滿清王朝的垮臺,帝制徹底結束了。在這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各方勢力,輪流登場。甘肅政局起初,控制在陝甘總督長庚手中,然而,黃鉞領導的天水秦州起義,將陝甘總督這一滿清官職,徹底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在這前後,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任命趙惟熙署理甘肅都督。隨後,趙惟熙頂著一個署理的帽子,和甘肅地方實力派馬安良等人,勾結在一起,成為甘肅最大保守勢力。
甘肅除了僅僅頂了一頂半真半假的共和帽子外,其他依舊是滿清官員的做派,甚至於超過滿清官員。蘭州人有言,趙惟熙甚於老庚。這個老庚就是長庚。在他們的落後封建統治下,甘肅的民主進步力量遭受嚴重打擊。
甘肅議會,雖然是臨時匆忙成立的,但在議長李鏡清的安排下,做了不少事情,對貪贓枉法的各級官員,給予彈劾。這就直接觸動了趙惟熙的利益。他和馬安良勾結起來,派人將李鏡清刺殺在臨洮家中。
這個案件立刻轟動中外,這讓大總統袁世凱進退不得。李鏡清雖然不是國民黨人士,但卻是妥妥滴民主人士,在執行共和思想上非常堅定。對此,袁世凱只能發電令速查,此外就無法表態了。
透過刺殺李鏡清一案,甘肅提督馬安良看出了趙惟熙的虛弱,逐漸同趙惟熙分道揚鑣。而趙惟熙也察覺出馬安良的威脅,推出親信甘肅巡警道同馬安良爭鬥。
一方面,趙惟熙大肆公開賣官鬻爵。自然,趙惟熙有完美的藉口,甘肅財政困難,無法養軍養官,必須另開財源。一方面他計劃向比利時借款,這個計劃上報後,被袁世凱所漠視。另一方面自然對內下手。1912年9月,趙惟熙指示代理甘肅布政使搜刮各縣的盈餘,還定了一個指標,大縣兩三萬兩,中縣幾千兩,小縣幾百兩。能按時繳來的地方官,繼續留任,繳不來的,撤職查辦。同時,又打出官員的價格,憑“報效”多少,給你官位。大的州,經濟狀況好的自然報效數量大,秦州、涼州、河州等地方,一年報效一萬五千兩到一萬兩千兩,蘭州、西寧、寧夏所轄的縣“報效“五千兩。這些報效不是事後兌現,而是先交錢,後上任。一時間,全國譁然,遠在長沙的報紙都登出了甘肅都督趙惟熙賣官鬻爵的文章。
趙惟熙除了明報效外,還有暗報銷。有人記述,某天,統計已經報效了150多人,實際上只有20多人得到安排。一個人報效就被委任了,其他報效的問,我報效的時間比你早,怎麼你安排了,我還沒有安排?那人說,你是明報效還是按報效?聽著都愣住了。還有暗報效?沒有暗報效,就想被委任,那不是痴人說夢嗎?
原來,暗報效比明報效更重要。
3,倉皇離甘,留下共和迷霧
在他們落後的封建統治下,甘肅各地民怨沸騰。甘肅各地的有識之士,紛紛開始了驅趙行動。
在驅趙中馬安良最為積極。他不僅給袁世凱發電報,還給東南沿海的報紙發電。這是文的一手,他還有武的呢?馬安良指使人計劃,彈劾趙惟熙的親信,甘肅巡警道賴恩培,以此將其拿下,斬斷趙惟熙的雙臂。這可把趙惟熙嚇壞了。1913年6月,找了個藉口,請假離開甘肅,去北京了。甘肅的爛攤子,他並沒有留給馬安良。他保舉張炳華護理甘肅都督兼民政長。從此,一去不回。
此外,他給甘肅留下的一個巨大謎團,至今無解。啥謎團?甘肅究竟響應過共和沒有!
老王民國風雲系列中講了,晚清民國,甘肅是保守勢力的大本營,直到清帝退位前,都沒有發出通電響應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當時,全國各地的都督們在清帝退位、袁世凱就任時,發電表態,支援共和,承認大總統。甘肅作為西北疆域最大省份,按理說應該要表態吧!而且是必須知道後的第一時間給北京發電表態。
甘肅的這封電報卻撲朔迷離。據趙惟熙等人的說法,3月6日,他們就給袁大總統發電支援共和的。然而,3月11日,湖南人黃鉞在天水發動秦州起義。成立甘肅臨時軍政府後說,趙惟熙他們根本就沒有給北京發電響應共和。
於是,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各執一詞。按理說,這種情況下,袁大總統只要拿出當時收到的電文,直接公示一下,就能讓雙方的爭執平息。誰知,袁世凱卻保持沉默。一方面,他在同南方的革命黨人激烈的博弈中,的確顧不上。另一方面,那就是沒有收到甘肅支援共和及袁大總統的電文。
這麼尷尬的事,袁大總統怎麼拿出來丟人。難道他能說,雖然甘肅不支援共和,但我還把不支援共和的趙惟熙任命為甘肅都督了?
直到辛亥革命後七十多年後,有人公佈了一份當年的電文底稿。據說,這是當年甘肅響應共和的電報文稿。可是,這個文稿破綻太多,甚至開頭的稱呼就不妥,“袁大總統、北京資政院”。這個資政院是晚清新政的機構,已經隨著清王朝結束而結束了。再說,袁世凱當大總統,也不是資政院定的,而是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選舉確定的。與資政院沒有啥關係。
可以說,如果真有這份電報,袁大總統對這封電報也不滿意。再加上,趙惟熙、馬安良在甘肅議長李鏡清被刺案中,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而馬安良居然在1912年11月擔任了國民黨黨部書記長。這些事,讓袁大總統非常惱火,卻又說不出來。
由此來看,民國初年,在1913年底前,袁世凱都對甘肅保持沉默,甚至說看不起甘肅人,就因為甘肅境內有強大的宗社黨保皇勢力。修建黃河鐵橋時,袁世凱也不願意減免鐵橋的子口稅。也是基於這個深層次原因。因為升允是鐵桿保皇派。故而,袁世凱任由甘肅地方實力派相互內鬥。
趙惟熙於1917年12月3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