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發 賈美枝
劉伯承是共和國開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素有“軍神”之稱。本文記述的是這位“軍神”戰鬥在危機四伏、驚天動地的抗日戰爭時期的事蹟,著重擷取和挖掘他一件件抗戰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這一件件曾經陪伴過劉伯承元帥的物品,靜靜地展示在陳列櫃裡,默默地向人們講述著他偉大、傳奇的一生。
陳舊的皮箱:折射“軍神”的抗戰硝煙歲月
戰爭年代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行軍的時候總是隨身攜帶著一個皮箱,它是劉伯承存放中央指示、命令以及一些書籍等物品的辦公用具,它伴隨劉伯承走過了南征北戰運籌帷幄率軍抗敵的風雨歷程。
這個皮箱,1992年3月13日,在北京由劉伯承夫人汪榮華捐贈給了涉縣文物保管所程耀峰所長。這一紅色文物,經相關權威機構鑑定為二級文物。此皮箱通長47CM,寬28CM,厚15CM。
◆劉伯承用過的皮箱,現陳列於河北涉縣129師紀念館。
它生動見證了抗戰時期作為八路軍129師師長的劉伯承德高望重、軍事才能卓越及其所建樹的非凡功勳;它還具體見證了劉伯承從1938年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等組織指揮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以及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等戰役戰鬥,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與太行軍民結下了深情厚誼,深受尊重和愛戴。
《神頭戰鬥總結》:親臨一線的習慣贏得此仗勝利
在戎馬倥傯的作戰生涯中,劉伯承“熟思斷行”,他把戰前準備的任務、敵情、我情、地形、時間稱之為“五行”,掌握這五要素是戰爭取勝的基礎和關鍵。每戰之前尤其是重大戰役之前,劉伯承都要對這五方面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調查研究,力求掌握敵我全盤情況,決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從而以奇制勝。著名的神頭嶺戰鬥就是一例。
而這一戰例珍貴有力的佐證原件——八路軍第129師386旅《神頭戰鬥總結》這一文物,就陳列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裡。
1938年,日軍為配合其津浦作戰,以3萬餘人的兵力向晉南發動進攻。為鉗制向晉南進攻的日軍,劉伯承決定率八路軍129師發動了長生口戰鬥,消滅了敵人130餘人,擊毀汽車5輛。為了進一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劉伯承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決定發動神頭嶺戰鬥。神頭嶺山嶺崎嶇,地形複雜,公路也是從嶺上透過,有的同志認為這種地形道路崎嶇、不便於我軍行動,而劉伯承卻決定以這裡作埋伏戰的戰場,他說,“這裡地形複雜,敵人的陸空技術兵種難以施展其長,騎兵也難以左右機動,選擇這裡,利於我隱蔽、埋伏、而不利於敵軍展開回施。”在具體部署這次伏擊戰之前,劉伯承親自到神頭嶺偵察地形。他發現,這裡的汽車路是從嶺上透過的,但司令部的參謀卻沒有在地圖上標記出來,劉伯承嚴肅地批評他說:“這麼大的疏忽,能打勝仗嗎?做參謀必須細心,要像頭髮絲那樣才行。”由於他的細心,避免了作戰部署上的錯誤。
在兵力部署上,劉伯承在神頭嶺三面設伏。戰鬥打響的時候,由於八路軍129師埋伏部隊偽裝巧妙,在發起攻擊前,進山的日軍一直沒有察覺。當戰鬥打響後,日軍步兵還沒來得及展開、騎兵還沒上馬、炮也沒架起來便束手就擒,僅僅十來個小時戰鬥就結束了。連從潞城趕來增援的日軍108師團笹尾部隊、16師團林清部隊的1500餘人、除100餘人逃脫外,其餘全部被八路軍129師殲滅在神頭嶺上。
◆百團大戰時作戰任務重,鄧小平便舉著蠟燭,劉伯承順著燭光看地圖,找地名。
這次戰鬥被當時侵華日軍稱為“支那第一流游擊戰術”“八路軍游擊戰的典型戰術”。戰鬥結束後,長期在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說:“這種伏擊戰在我們外行人看來,簡直是近於‘押寶’的戰鬥,但是偏偏劉將軍所籌劃的伏擊戰,簡直是打得百發百中。”這就是神算。此仗之高超特殊、棋高一著,就連劉伯承的對手——日本軍人都給予很高的稱讚,在他們的報紙上驚呼,說“這場戰爭是由支那一流的中國人稱為神機軍師所指揮的”。
木刻畫像:巧破謠言威震日軍
重慶市開州區的劉伯承同志紀念館,是個令人神往的紅色文旅打卡地,它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觀瞻,接受革命優良傳統教育和紅色文化的靈魂洗禮。該紀念館作為一家國家三級博物館,截至2018年9月,已擁有館藏文物共計4543件/套。
在數千件文物中,一張已經有些殘破的木刻畫像印刷品,常常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駐足觀看與沉吟深思。
這張木刻印刷品的正中間是一幅生動的劉伯承頭像,畫面的左下角寫有“劉伯承將軍”五個大字。這張木刻畫像是1942年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宣傳品,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1942年劉伯承的木刻畫像印刷品。
為什麼當時要印製劉伯承的宣傳畫?原來,時任八路軍129師師長的劉伯承在華北戰場可謂戰無不勝,為了打擊中國軍民計程車氣,日軍就到處散播劉伯承已經中彈身亡的謠言。
為了有針對性地粉碎日軍的謠言,鼓舞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中共中央在1942年12月16日為劉伯承辦了一場50歲的生日宴的同時,還印製了這幅宣傳畫,以這種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象畫作,起到配合生動有效的宣傳作用。
據《劉伯承傳》記載,12月16日當天,129師師部所在的清漳河畔鑼鼓喧天,彩旗招展。129師師部賓客如雲,函電似雪,在那次五十誕辰中,彭德懷、羅瑞卿等都參加了慶祝大會,並發表熱情洋溢的祝詞,大力讚揚劉伯承率129師深入敵後的輝煌成績。葉劍英、陳毅、林伯渠、吳玉章等人紛紛為劉伯承寫下祝壽詩文……葉劍英的祝壽詩中更是用“遍體彈痕餘隻眼,壽君高唱凱歌旋”對劉伯承的功績進行了高度評價。
面對眾人的祝賀,劉伯承在致謝時激動地表示,自己願意在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盡全部力量。“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墓碑上題上‘中國布林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回贈毛毯:彰顯的是軍民魚水情深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司令部曾經多次駐紮在山西省武鄉縣的石板村,主要住宿於人稱“三先生”的開明紳士王全謹家,師長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住在轉角樓的西房,實際上一層是窯洞,而“三先生”住著北房。
“三先生”是個前清的老秀才,家中有不少藏書,愛書如命。他珍藏有一本《石頭記》(《紅樓夢》的老版本)。同樣嗜書如命的劉伯承知道後,很想借來閱讀一番。
“三先生”本來一貫視書籍為珍寶,輕易不肯借給別人,更何況這本稀世珍典《石頭記》呢。
然而,“三先生”這次見是八路軍的高階將領、知識淵博且受人尊敬的劉師長要借看《石頭記》,覺得這位儒將之風的師長能運籌帷幄於戰爭之餘還要擠時間學習研究實屬不易,便深受感動地表示考慮考慮。
“三先生”作為一位舊社會的學者,十分佩服劉伯承和鄧小平首長的為人素養、文韜武略與高貴品質,他發自肺腑地對家人說:“人家真是文武兼備的國家棟梁之才呀,這部書就算我給劉師長的一點禮物吧!”
劉伯承得到這一寶書簡直如獲至寶,喜不自勝。隨後,他對“三先生”如此慷慨大度之舉實在是感激,覺得一個愛書如命的先生肯把自己最珍視的看家寶貝捨得贈送出來,難能可貴。琢磨著要還贈老先生一份禮物,略表自己的謝意。臨走時,劉伯承決定將自己的毛毯回贈給“三先生”。他懇切地說:“雖然我知道你家富裕,並不缺這麼一塊毛毯用,可是,這是我的一點心意,希望您能收下,也算我與您老先生交情的一點記憶吧。”
◆抗戰中並肩戰鬥的劉伯承和鄧小平。
盛情難卻之下,老先生收下了這份禮物。
1944年,老先生的孫子王爭先作為熱血青年,決定要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去為國家和人民盡力奉獻,錘鍊成長。當他向奶奶告別時,老人家從衣櫃裡取出珍藏的那條劉伯承贈送的毛毯,再三叮囑孫子,多學一學、念著點劉師長的好。於是,王爭先便一直將這條毛毯儲存到了現在,成了珍貴的傳家寶。自然而然地,這件毛毯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民魚水情深。
129師師部舊址院小石桌:刻著“軍神”為鄧小平長子起名故事
在河北省涉縣129師師部舊址院落裡,至今仍然有一處紅色景觀讓遊人溫馨感動,它就是那個記載了劉鄧兩家人親密無間歡樂時光的小石桌。
1944年,鄧小平的長子在八路軍總部的駐地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村降生,臨時取了個乳名“胖胖”後,被送到麻田村清漳河對岸的農民家中哺育。
1945年,胖胖被接到了赤岸村129師司令部。一天,劉鄧兩家人圍坐在師部院子裡的小石桌旁閒聊,卓琳對鄧小平說:“咱們的孩子都快兩歲了,總叫胖胖可不行,該取個名了。”鄧小平想了想說:“我們也給孩子取名叫太行吧,鄧太行。”劉伯承在一旁不由地笑了起來,自然回想起他的兒子劉太行,1939年3月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出生,孩子出生時,作為父親的他不在妻子汪榮華身邊,他便給妻子寫信,說孩子就起名叫“太行”吧,緣由是:根據劉家的家譜,孩子是太字輩,又生在太行山,所以起名“太行”。
◆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
鄧小平想想也覺得名字起得不妥,因為劉伯承的兒子已經叫劉太行,不能都叫太行吧,於是對劉伯承說:“師長,你的兒子佔了我們的名字,你得給咱胖胖起個名字。”劉伯承微笑一下,風趣地說:“這是政委的事,與師長沒有關係。”鄧小平說:“誰都知道劉鄧不分家嘛,你給起一個吧。”
劉伯承聽鄧小平這樣說,看是逃不過了,恭敬不如從命吧,就把胖胖叫到身邊,略加思索一番,他認為,中國人有個習慣,孩子的學名應該由一家之主的父親來給起一個,那就要按胖胖這個小名來起學名,胖的聲母和樸的聲母是一樣的,胖的韻母和方的韻母是一樣的,因此就構成了“樸方”兩個字,既體現了父親給親生兒子起名的傳統,又寄託了劉伯承對下一代的期望,希望孩子樸實、方正,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隨後,劉伯承就在院落裡那個小石桌上用毛筆寫下了“樸實方正”四個大字,說:“這孩子長得樸實方正,就叫‘樸方’怎麼樣?”大家齊聲說好。解放後,鄧樸方每次回到五加坡,都要深情地向人們講述這個感人的故事。
5年多的共同生活,使劉伯承同涉縣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對涉縣的山山水水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劉伯承曾說過:“四川開縣是我的故鄉,河北涉縣是我的第二故鄉。涉縣人民養育了129師,也養育了我。”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