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40字 | 閱讀需7分鐘
他是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的座上客,也是文人墨客的搭子與知音。
王維以《相思》寄語他,杜甫在落花時節又逢他。
這便是李龜年。
▲ 《長安三萬裡》李龜年海報。
長安城名噪一時的“Rapper”
李龜年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唐玄宗開元至代宗大曆年間,出身趙郡音樂世家李氏,被後人譽為“唐代樂聖”。這樣的出場似乎有些矛盾:史料記載不多,連生辰年月都未曾留下,卻又是帝王身邊得幸之人、王侯將相的座上客,這就是當時樂人的真實寫照。
何為樂人呢?隋唐五代時期的樂人指的是從事樂舞百戲之人,包括樂工、伶人、音聲人、樂伎、倡優等。唐代以樂舞百戲為職業的樂人數量眾多,《新唐書·禮樂》記載道:“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與前代相比,唐代樂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數以百計的樂人進入了士流,甚至得到高位。但與數以萬計的樂人相比,這只是極少數的例外。李龜年正是這例外之一。
▲ 唐代跪坐奏樂陶俑。(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李龜年出生於音樂世家,從小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他的音樂才華在年輕時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曾為皇室和貴族表演。
李龜年擅長演奏各種樂器,尤其是琵琶和篳篥,擅奏羯鼓,長於作曲,尤其擅長歌唱。他和兄弟李彭年、李鶴年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
《太平廣記》中記載,李龜年很善於敲羯鼓。有一次,唐玄宗問他打壞了多少根敲羯鼓用的木杖,他回答說至今已經打壞了50根。玄宗說你不及我,我已經打壞了3個“豎櫃”的木杖。幾年以後,玄宗聽說李龜年已經打壞了1個“豎櫃”的木杖,“因賜一拂枚羯鼓卷”。足見李龜年用功之苦,以及唐玄宗對他的關注與喜愛。
▲ 陝西省渭南市惠陵出土的唐代彩繪陶羯鼓。陝西考古博物館藏。
李龜年對地方音樂也相當熟悉。有一次,他在岐王(唐玄宗之弟李範)府聽見有人彈琴,就說:“這是秦地的音樂。”過了一會兒,他又說:“這是楚地的音樂。”歧王聽了很驚訝,到簾幕後面一問,果然先前彈琴的是隴西人沈研,後來彈琴的是揚州人薛滿。
李龜年常年出入達官貴人的宅邸,收入不菲。唐代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寫到,“於東都起第宅,僭侈之制,逾於公侯,宅在東都通遠裡,中堂制度甲于都下”。當時,李龜年在東都通遠裡的豪宅,規制甚至超過公侯,令時人羨慕。
行走江湖戲場的歌唱家
在我國文學藝術歷史上,樂府綿延數百年,從未斷裂,陳子昂、王昌齡、李白、王維、杜甫、柳宗元、孟郊、白居易、李賀、王建、張籍等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皆以樂府民謠為文思底座,書寫了大量的樂府詩。這樣的樂府格調與李龜年所處的盛唐時代音樂說唱風格極為默契。
▲ 《長安三萬裡》劇中的長安城。
唐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城市的功能由政治、軍事堡壘逐步變成商業中心,還出現了夜市,為說唱藝術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基礎。來自各地的樂人們,特別是京城樂人,既將民間各種樂舞形式帶進宮廷宴會,也把原來屬於宮廷的宴樂傳播於民間社會,成為宮廷娛樂文化與民間娛樂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共同推動了唐代樂舞的繁榮與興盛。
李龜年將音樂與詩歌相結合,創新了音樂表現形式。由於過人的技藝及特殊的地位,李龜年的朋友圈很廣,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著名文人和黎民百姓,一些著名詩人更是李龜年音樂事業的搭子與知音。
▲ 李白像。
天寶元年(742年),詩人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揚州貢來木芍藥(即牡丹)。一日,唐玄宗在沉香亭邊賞花,下詔挑選梨園中優秀的歌手唱歌,李龜年剛要唱。唐玄宗說:“觀賞名花,還有愛妃相伴,怎能用一些舊詞?”當即,下詔宣李白進宮。李白接詔後乘著酒勁,三章新詞一揮而就。李龜年按調而歌,眾梨園弟子絲竹並進,他自己則吹玉笛以和之。沉香亭畔,緩緩傳來李龜年的歌聲: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支濃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李白即興創作,李龜年依照新詞臨場吟歌進獻,足見其非凡的才華與機敏的應變能力。
▲ 王維像。
王維是難得的詩書畫樂皆精的全才,十五歲入京遊歷,因岐王的引薦,以一曲《鬱輪袍》博得玉真公主青睞。
岐王喜好和文人雅士結交,府上來往的都是名流,王維初到京城,經常去岐王府走動,李龜年也經常被邀請去那裡演唱。兩人成了惺惺相惜的知己,常常相約飲酒作詩、以樂會友。
王維寫過很多佳句,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當屬《相思》,這首詩的另一個名字是《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以賣唱為生,經常為人演唱這首《相思》,除了思念多年未見的故友王維,又何嘗不是對昔日大唐盛世的懷念呢?聽者無不動容。
▲ 杜甫像。
一日,李龜年在潭州(今長沙)再度彈唱起這首《相思》,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兩人曾在長安城岐王、崔九宅院內有數面之緣。這人便是垂暮之年的杜甫。
相識於開元盛世,又重逢於亂世之中,杜甫感慨萬千,提筆寫下《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短暫相會後,兩人又繼續自己的漂泊。
傳統說唱藝術的傳承者
安史之亂及晚唐時的各種動亂,宮廷中應用的眾多樂譜和音樂資料,盡遭焚燬。原來集中京城的優秀樂人流散至各地,有的不再返回京都,他們所懷有的技藝也隨之流播於地方。李龜年、許和子等樂人的口口相傳就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韓休墓出土的唐墓壁畫《樂舞圖》。(圖片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
李龜年輾轉江南期間,每碰到良辰吉日、嘉會盛宴,常常出席為人歌唱,許多原來只在宮廷演唱的節目走向了民間。他的音樂與詩歌相結合,許多原本不熟悉詩歌的人們因為李龜年的音樂而喜歡上了詩歌,進一步推動了唐詩的發展與傳承。李龜年還改編了不少樂曲,這不僅推動了中原音樂的發展,同時也為各民族音樂融合發展做出貢獻。
李龜年等樂人不僅僅是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具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他們時刻復現著音樂傳統,又在創造文藝傳統,推動中華音樂文化傳承發展。
[該文系西南民族大學2024年中央高校專案“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載體研究”(專案編號:2024SYB02)階段性成果]
( 作者:曾素君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監製 | 王翔宇
責編 | 劉渝西
稽核 | 藍希峰
製作 | 胡 曉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