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76字|閱讀需10分鐘
內容提要:1979年對越作戰,有兩場經典戰鬥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分別是《蛇谷奇兵》和《長排山之戰》。其中《蛇谷奇兵》的原型是43軍軍直坦克團一營的東溪穿插戰,尖刀連一連一路逢山開路,涉水過河,打得氣貫長虹,提前15分鐘穿插到位,圓滿完成軍區前指許世友司令員親自下達的任務。
《長排山之戰》的原型是41軍122師365團二營的長白山之戰,在進攻失利的情況下,四連及時調整戰術,發揚我軍夜戰傳統,巧打敢打,派一支小分隊在夜幕掩護下悄悄登頂長白山,發動奇襲,與兄弟連隊上、下合擊,以小代價全殲守敵,反敗為勝。
兩場戰鬥各湧現出一名史詩級的戰鬥英雄。巧的是,指揮或主導這兩場戰鬥的核心指揮員都不是負責連隊指揮作戰的連長,而是負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員。
兩位指導員就是林夢珠、吳世忠。
林夢珠
吳世忠|站立者
一、坦克連指導員乘坐尖刀車指揮開路,高山峽谷巨石河流都擋不住他
1979年2月17日,對越作戰打響。東線廣西戰場第一階段目標是打下高平省省會高平市,併合圍全殲敵346師。為達成目標,東線前指組織41、42兩個軍南北對進,猶如兩個鐵拳合力攻擊,41軍及加強的部隊組成北集團,42軍及加強的部隊組成南集團。
南集團所處的高平省與諒山省接壤,兩省的省會高平市和諒山市是敵防禦重地。為孤立兩地,阻止其相互策應,必須切斷兩地間的4號公路,控制居於公路上的兩個要點七溪縣和東溪縣城。
於是來自武漢軍區的43軍129師被落子於七溪縣,形成第一個阻斷;42軍126師形成第二個阻斷,兵發東溪縣。待兩處隔斷全部夯實後,由固輝指揮的124師重拳出擊,從東溪進入4號公路展開摩托化行軍,接力西進,劍指高平。
時任124師師長固輝
攻佔樞紐東溪成為南集團的首要任務,軍區前指目光都匯聚到這個小縣城上,一號首長許世友對指揮南集團作戰的軍區副司令員吳忠下達死命令:總攻發起後三個小時內,坦克必須給我開進東溪城!
為實現前指意圖,南集團將攻擊東溪的路線選定為從廣西龍州縣佈局關出境,沿著一條寬約3米的牛車小路在斷崖和峽谷中穿行,圖上距離約14公里。該條路狹窄陡峭,埡口林立,有46處急轉彎,並被701米高的靠松山扼阻。沿途河溪密佈,橫流斷路,共有6座橋樑,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竹木橋。
越軍認為解放軍的重灌坦克部隊根本無法透過此路,不會從此路主攻,故兵力配置較輕,只放了一個獨立營、一個公安屯和民兵共1000餘人,構成四道防線,依託有利地形修築明碉暗堡、A字型工事、單兵掩體等,並以塹壕、交通壕相連線,構成半圓形防禦陣地。在邊境前沿,還設定防步兵地雷場、陷阱,並在狹窄地段上放置木頭、大石塊等障礙物。
但我42軍126師偏偏選擇該路突擊,由43軍坦克團一營為先導,由連長王慶雪、指導員林夢珠擔任軍政主官的一連充當尖刀開路。
時任一連連長王慶雪
17日6:55,炮火準備的硝煙還沒散盡,在尖刀車106號坦克帶領下,一連8臺坦克隆隆起動,逐次衝過國境線進入越方境內。在平路上行進數百米後,便向右拐進崎嶇的牛車路。行走不遠,尖刀車便陷進了路邊的溝裡,緊跟其後的三排長馬進倉乘坐的105號車隨即超越其擔任尖刀車。
但因煙霧瀰漫,駕駛員視線受阻,105號坦克連續撞上三塊被敵放置路中間的石頭,車底盤被託底卡住,履帶懸空,車隊停下,兩側山上越軍的機槍正向邊境路段猛烈掃射。乘坐108號車的指導員林夢珠立即跳出車外,跑步到達105號車旁。為爭取時間,減少傷亡,他果斷指揮自己的108號車從旁邊超越105號坦克擔任尖刀車,並通知全連各車跟隨108號車前進。
在林指導員的帶領下,一連之後逢山開路,遇水過河,巨石擋不住,高山向後退,一路奔騰前行,氣貫長虹,提前15分鐘完成前指下達的死命令,在東線戰場最先穿插到位,如期攻佔東溪縣城。
為避免走錯路,林夢珠不顧車外的密集彈雨,升座開艙,從艙蓋中露頭指揮。快到班波時,道路收窄不足三米,左邊陡壁,右邊深溝,還有一塊風化石擋路。林夢珠指揮駕駛員撞石墊坑,結果用力過猛,連石帶車衝進一個上有覆蓋物的坑裡,一半車體撅在外面。
他本想把車全部開進坑裡,給後面坦克讓出道路,結果掛擋加油門後反而動不了。他命令後面的101號坦克把自己的車撞進去,101車連撞了幾次,108號坦克側陷的姿勢基本與坑沿齊平。林夢珠當機立斷,隨即換乘101號坦克,指揮駕駛員張東法開車,右履帶壓著108號坦克的左履帶透過深坑。至此林夢珠指揮101號坦克擔任尖刀車,也是變更的第4臺尖刀車,帶領全連一路向東溪前進。
衝到班波以西的山埡口,兩側峭壁逼仄,猶如進入鬼門關。路基只有2.8米寬,小於坦克3.27米的寬度,路面還有大石塊、樹幹等障礙物,最討厭的是一側崖壁上還有兩塊1米多高的巨石凸出,坦克根本不能正常透過。
此時車隊猶如衝入死衚衕裡,進退不得,敵居高臨下,各種火力紛紛打來。關鍵時刻,林夢珠冷靜觀察山埡口的寬度和巨石大小,果斷決定用坦克撞掉凸石,拓展路寬。在後面車隊掩護下,他指揮駕駛員張東法開足馬力奮力撞擊巨石。經過四次連續衝撞,巨石終於脫落,101號坦克強行擠出埡口,打通道路。
時任101坦克駕駛員張東法
後面的坦克依次透過,一側的葉子板全部被擠變形。101號坦克一馬當先,繼續衝在最前面。經過班翁河谷時,遇到一座坦克無法通行的竹橋,河對面的越軍又封鎖了20米寬的河道。林夢珠沒有猶豫,指揮101車立即從橋右側找到徒涉口,與後車交替掩護涉水透過。
經過靠松山時,暗藏於公路兩側山洞的越軍反坦克火器居高臨下,猛烈射擊,幾輛坦克相繼中彈,107連長車的兩根電臺天線也被打斷。雖然尖刀車的潛望鏡被打壞,但車裡的林夢珠依然勇猛無比,帶領跟上來的5輛坦克沿著盤山路向上節節攀升,蛇形走位,靈活閃避,後車掩護前車,單號向左,雙號向右,用車載機槍和火炮猛烈壓制對手。
2連緊隨其後掩護,1連猛打猛衝,先後摧毀越軍火炮6門、冰雹反坦克火箭3具、高射機槍和重機槍數挺,打掉多個反坦克小組,奮力衝出靠松山。剩下路程只有4公里,多為河網稻田,已無大障礙,一營車隊撒歡狂奔,順利抵達東溪縣。9:40,林夢珠帶領的尖刀車第一個開進城裡,此時距前指要求的3小時(9:55)開進,整整提前15分鐘。
59式坦克
一營車隊全部到達後,隨即佔領制高點661高地,控制4號公路。此時坦克車隊處境極為危險,兩小時後步兵才跟上來形成協同。許世友司令員得知坦克提前15分鐘開進東溪城,非常高興,當即對坦克1營進行通令嘉獎。
戰後,軍委授予一營英雄坦克營榮譽稱號,授予坦克一連英雄坦克連榮譽稱號;武漢軍區授予一連指導員林夢珠戰鬥模範榮譽稱號。101號坦克駕駛員張東法榮立一等功,炮長劉景瑞、二炮手何友權榮立二等功。林夢珠直接升任一營教導員,後從團副政委崗位上轉業。
林夢珠|中
1989年,以東溪穿插戰鬥為歷史原型,八一電影製片廠拍出電影《蛇谷奇兵》。
電影蛇谷奇兵海報
二、連長犧牲,副連長重傷,指導員組織奇襲反敗為勝
2月17日,41軍122師365團一、二營配屬軍坦克團八連,從廣西那坡縣平孟關向越方重鎮朔江發起攻擊。因敵判斷此地為解放軍主攻方向,故配置重兵,包括346師246團、4個步兵營、1個混合炮兵營和1個公安屯防禦。
可122師卻避實擊虛,將主力擺在東邊的靖西縣吞盤鄉孟麻村方向,從朔江側後發起主攻。該方向皆為山地,路少難行,越軍認為解放軍不會從該地主攻,故防禦力量只有2個步兵營和1個公安屯。
面對敵重兵部署,我從平孟方向牽制進攻的365團兩個營打得極為艱難,尤其是從北側長白山方向突擊的二營四連損失較大。在出境前,四連在長白山東北側被山上越軍火力壓住,幾次強攻都沒能突破,連長孔令華靠前觀察敵情不幸中彈犧牲,副連長駱德成接替指揮向前攻擊,身負重傷,全連傷亡30多人。
孔令華
指揮的擔子壓到了指導員吳世忠身上。他召集骨幹開會,發揚軍事民主,將戰術由強攻調整為奇襲,由強悍的三班長謝振華帶本班利用夜暗先行探路,摸上長白山頂,之後主力再大批上山,山上、山下夾擊敵人。
18日中午,四連加強無坐力炮4門、重機槍3挺、工兵1個班,再次進至長白山東側。二連也攻到了馬利西南側地區,五連經小松樹山向長白山西南側迂迴,牽制敵人,支援四連進攻。黃昏,四連開始佯攻長白山。20時,三班長謝振華帶領本班7人歷經三小時摸上長白山頂,突襲消滅山頂敵人,並向山下發出訊號,四連主力開始登頂。
謝振華|右2
19日凌晨,山下部隊從側翼向上猛攻,四連則從山頂攻擊,夾擊之勢形成。四連與敵逐洞逐縫爭奪,炸山洞,掏地鼠,經過一天戰鬥,以傷亡14人的代價全殲山上守敵97人,繳獲一批武器,反敗為勝。
指導員吳世忠挑起指揮重任,巧打、智打,扭轉不利局面,打出一場經典戰鬥。後來,八一電影製片廠以該戰鬥為原型,拍出軍教片《長排山之戰》,其中的指導員由金石聲飾演,於1981年上映。
電影長排山之戰海報
戰後,四連指導員吳世忠被記一等功,四連榮立集體一等功,並被軍區授予長白山英雄連稱號,而帶隊攀登山頂的三班長謝振華被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吳世忠|前排左一
在79年對越作戰中,指導員挑起軍事指揮重任並打出經典戰鬥的,除了上述的林夢珠和吳世忠外,還有54軍161師482團三連指導員胡緒清,在連長負傷的情況下,指揮全連穿插到650高地,打下該高地並堅守7天,斷敵退路,阻敵增援,為諒山戰役立下大功,後被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三連被軍委授予突擊英雄連。
胡緒清
——全文終,感謝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深耕10年對越作戰歷史、傳播當代優秀軍人事蹟、分享軍事、時政熱點解讀。忠於史實,文字乾淨簡練流暢。強軍路上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