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軍史學家艾略特.A.科斯以及約翰.戈奇共同編寫的《軍事不幸·敗戰剖析》中,他們指出,美軍之所以在朝鮮戰場遭遇那麼大的軍事災難,很大程度就是低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鬥力,認為他們遠遠不如朝鮮人民軍,只能和韓軍相比。
事實上,不僅美國人這麼認為,蘇聯人同樣這麼認為,甚至朝鮮人也深以為然。
一、
從表面上看,朝鮮人民軍是一支遠比中國軍隊更為“正規”的部隊。
朝鮮人民軍是一支完完全全的蘇式部隊,朝鮮人民軍的編制、裝備、訓練及戰術基本上都是蘇聯模式,條令是翻譯的蘇軍條令,並特別重視政治教育。
他們穿著蘇聯紅軍一樣的光鮮鋥亮的軍服,軍官清一色是帽簷鑲嵌有紅色裝飾線的高筒帽,厚呢子軍裝加馬褲,十字交叉的武裝帶,油光發亮的高筒馬靴,肩章領章胸章上的軍銜一目瞭然。
和官兵一致的解放軍不同,朝鮮人民軍上下等級森嚴。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作風,軍中打罵體罰現象相當嚴重。這一點,又和日軍相當類似。
當年,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很多朝鮮人都被日軍帶到東北服役。二戰結束後,這些朝鮮部隊紛紛反正,加入了人民軍隊,被稱為朝鮮義勇隊。因此在朝鮮軍隊上,又有著強烈的日軍烙印。
雖然朝鮮的編制體制是蘇式的,但稱謂上卻是日式的。比如各級編制被稱為日本式的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以及小隊。
從裝備上來說,朝鮮人民軍的裝備要遠遠優於志願軍。為了統一朝鮮半島,金日成不惜用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00噸各類珍貴礦石,換取了價值達到1380萬盧布的蘇式武器彈藥。
1949年6月,蘇聯又給了朝鮮雅克戰鬥機100架,T-34坦克87輛,裝甲車57輛,大炮230門,槍10000多支。
到了1950年4至5月,朝鮮人民軍基本完成了換裝。與朝鮮人民軍相比,中國人民志願軍可以用“寒酸”來形容。
朝鮮人民軍每個師團擁有大口徑火炮40門,而中國一個師的火炮只有6門,而且都是早就被蘇軍淘汰的76毫米山炮。同時,朝鮮人民軍的一個師團所擁有的重機槍,是中國師的4倍,反坦克武器也比中國多得多。
在重武器方面,我軍更不能和朝鮮人民軍相比。人民軍一個師團擁有200輛機動車輛,而中國普通師一輛也沒有。朝鮮人民軍擁有100多架飛機,我軍同樣一架也沒有;至於坦克,人民軍擁有強大的t34坦克150輛,而我軍同樣是一輛也沒有……
在武器配備方面,我軍也沒有做到統一制式武器,而是從國民黨那裡繳獲來的“萬國牌”武器。這對我軍的後勤造成了極大的麻煩。而全套蘇聯裝備的朝鮮軍隊並不存在這樣的情況。
東北解放後,東北局將朝鮮族部隊編為三個師,分別是164師、166師和156師,他們跟隨林彪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海南島,三支部隊總共有3萬多人。這三支部隊雖然算不上四野王牌部隊,但也是一支千錘百煉的隊伍。
在金日成的要求下,三個朝鮮師帶著武器回到了朝鮮,隨即被改編為人民軍第五師團,第六師團以及第七師團。
這支部隊回到朝鮮後,卻受到了自家同胞兄弟的一些挖苦,說他們沒有作為軍人的威風。和朝鮮軍隊帥氣的裝備相比,這三個朝鮮師戴著一個臭烘烘的狗皮帽子,土布做得棉衣都皺皺巴巴的,至於軍官也沒有肩章和領章,完全看不出和普通軍人的區別。
二、
因此無論從美國人、蘇聯人還是朝鮮人自己的角度,志願軍都應該遠遠不如朝鮮人民軍。
美國遠東司令部檔案2971號是這麼評價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
“在中等戰役中,中共作戰人員的素質大概與訓練有素的韓國士兵相似。然而,必須承認,大部分中共作戰部隊還沒有對大戰鬥力群作戰的有效經驗。而且,他們的訓練像北朝鮮軍隊一樣,由於缺乏統一的裝備和確保的軍需庫存品而不能順利進行……”到了具體的戰場上,朝鮮人民軍的表現一度讓美國恐懼,讓蘇聯刮目相看。
美國一開始也不把朝鮮人民軍放在眼裡。美軍在二戰中連強悍的日本人都能打敗,何況剛剛從日軍桎梏中獨立出來的朝鮮人民軍。在美國人看來,只要美軍一出兵,就能把朝鮮人民軍打得屁滾尿流。
朝鮮內戰爆發後,朝鮮人民軍以橫掃千軍之勢殺過了三八線,在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朝鮮人民軍將南朝鮮軍打得四散潰逃,很快就打下了漢城。
美國見韓國形勢危急,於是趕緊從日本派出部隊,試圖抵擋住朝鮮人民軍的鋒芒。誰知兩軍剛一交手,美軍就被打得大敗。
首先,美軍的先頭部隊——史密斯特遣隊很快被擊敗,一下子被打死了四五百人。剩餘美軍尖叫著落荒而逃。
隨後美國陸軍24師試圖接管防線,誰知在大田戰役中,朝鮮人民軍以坦克作為先導,並從兩翼向美軍發動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視死如歸的進攻。在朝鮮人民軍的猛烈衝擊之下,美24師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該師的老兵羅布森上士曾回憶道:
“我環顧四周,我的軍中老友都不見了,我們算是領教到北朝鮮軍隊的厲害,他們人多,裝備也很好。”
在戰場上,T34坦克橫衝直撞,其中一輛坦克更是打死了上百個美國大兵,師長威廉·迪安少將受傷被俘,成為美軍在朝鮮戰爭中被俘級別最高的將領。
美軍節節敗退,最終退到了釜山附近不到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開戰不過數月,美軍傷亡就達到上萬人。美軍不斷向釜山增兵,但卻始終無法開啟局面,依然不斷落敗。
1950年6月28日,鑑於韓軍和駐韓美軍在朝鮮人民軍攻擊下連續後撤的窘狀,他向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建議:“我們必須對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的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必要時,甚至不惜使用原子彈。”
但是朝鮮人民軍的一切勝利,都隨著麥克阿瑟在仁川的登陸化為烏有。麥克阿瑟成功切斷了朝鮮的補給線,將朝鮮人民軍的10萬主力團團圍住。
隨後,美國空軍開始大發淫威。朝鮮人民軍的裝甲部隊在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變成了廢鐵,朝鮮大部分城市都在轟炸中成為了廢墟。
由此,朝鮮戰場的攻守之勢完全逆轉。
從戰場上的表現看,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能力不可謂不強,他們戰術嫻熟,精於步炮協同,他們視死如歸、死戰不退。打起仗來就像是一臺壓路機,橫衝直撞,勢不可擋。美軍在描述朝鮮人民軍時,充滿了溢美之詞;蘇聯顧問也不得不酸溜溜地評價道:“即使換作蘇聯軍隊,也不可能推進得那麼快。”
美軍打敗朝鮮人民軍後,便充滿了樂觀情緒。蘇軍不可能出兵支援北朝鮮,若中國向朝鮮派兵,其表現不可能比裝備精良的朝鮮人民軍更好。因此中國軍隊根本不足為慮。
因此當志願軍大舉入朝之時,美國人仍然選擇閉目塞聽,滿不在乎。麥克阿瑟甚至誇口說:“我每天都期望著中國人到來,每天都跪著祈禱。”
很顯然,麥克阿瑟不僅想徹底消滅朝鮮人民軍,也想趁機把解放軍拉著一起消滅了。
三、
美國人自信滿滿,而蘇聯的斯大林則喪失了信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朝鮮人民軍都不行,裝備極端低劣、缺少大炮甚至棉衣都不能完全保證的志願軍肯定也不行。斯大林同意志願軍入朝參戰,純粹是死馬當活馬醫。甚至當中國派兵入朝之時,斯大林竟不願信守為中國軍隊提供空中支援的承諾。斯大林怎麼會為了一場“必敗”的戰爭,投入蘇聯寶貴的空軍呢?
由此可見,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一支不被任何國家看好的軍隊。我軍入朝之後,碰到了朝鮮的同志。朝鮮同志一開始非常興奮,但當他問鳴我軍是否有飛機時,很快就陷入了沉默,他指了指天,然後說:
“你們沒有“這個”(飛機),是打不過美軍。”
然而事實,卻讓全世界的人大跌眼鏡。朝鮮人民軍確實很強,但中國人民志願軍更強!
首先,從將士們的勇敢程度上來說,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樣,都是那種視死如歸、堅韌不拔、死戰不退的部隊。
但從戰略、戰術以及將領素質上來說,朝鮮人民軍卻和我們有著鴻溝一般的差別。
首先是戰略,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從來不講究一城一地的得失,講究在運動中殲敵,以全殲敵軍有生力量為目標。進可攻,退可守。
而朝鮮人民軍則不同,他們更崇尚於佔領土地,以多佔土地為目的。但是朝鮮人民軍兵力寡少,多佔土地必然會拉長補給線,分散本就不太寬裕的兵力。最終被麥克阿瑟一戰翻盤。
其次從戰術上來說,中國軍隊雖然裝備低劣,但是戰術非常先進。林彪所創造的“三三制”“一點兩面”“四快一慢”“火力集中使用”的諸多戰術,讓我軍大大減少了傷亡,更多地殲滅了敵人。
相比之下,朝鮮人民軍只會正面平推。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最終遭到了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同時,我軍根據美軍火力強大、空中優勢明顯的特點,特別擅長利用夜戰和近戰打擊敵人。當時美軍夜視科技並不發達,大炮和飛機在夜間就失去了作用,而我軍自建軍以來就是野戰能手。
美軍的火力雖然強大,但是我軍一旦用近戰的手段和敵人攪在一起,敵人就不敢放炮投彈了。飛機、大炮和坦克同樣失去了作用。
相比之下,朝鮮人民軍只會在白天打仗,然後在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之下落敗。
最後,我軍將領的軍事素質也遠超朝鮮人民軍。朝鮮人民軍的將領,在朝鮮戰爭之前多為低階軍官,沒有打過什麼大仗。朝鮮軍隊上下分明,指揮員意志堅決時往往表現得很頑強,但戰術相對刻板。但一旦攻擊受挫,或者軍官喪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揮員自身戰鬥意志不足的情況下,部隊往往士氣低落得特別明顯,戰鬥力一落千丈,前後判若兩人,甚至部隊整體崩潰瓦解。
相反,志願軍的高階將領,如彭德懷、陳賡、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梁興初、溫玉成等人,都是革命幾十年,打過無數大仗,統領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的宿將。從經驗和應變能力上,都要遠超朝鮮人民軍。志願軍將領很擅長打那種沒有命令的仗,比如58師在華川阻擊戰中,就是在沒有志司的命令下主動下達阻擊戰,最終拯救了數十萬志願軍。
因此,朝鮮人民軍雖然在裝備上佔優,但在其他方面都不如我軍。而美軍卻以為我軍只是二流的人民軍,最終犯下了輕敵的錯誤,最終迎來了又一場又一場的慘敗。
四、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次戰役中,我39軍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大破號稱建國以來就沒有打過敗仗的騎兵第一師,殲敵1800多人。
首戰落敗,卻並沒有讓麥克阿瑟清醒,在他看來朝鮮確實出現了中國軍隊,但不過都是一些二線的志願部隊,總兵力不會超過8萬人。如果中國投入了大規模的部隊,滿天飛的美國飛機為什麼沒有發現呢?
到了後來,美國人才發現,他們徹徹底底地上了志願軍的當。戰後美方研究人員曾分析了我軍的打法:
“人民解放軍完全不是北朝鮮人民軍打了折扣的變種,而是一支有其特有力量、弱點、戰術和作戰偏好的迥然不同的軍隊。例如,擁有大量機動車的北朝鮮人民軍像常規軍隊一樣調動和展開。與之相反,中國師極‘輕’,意味著能夠在北朝鮮森林和村莊中潛伏穿插,依靠從當地農民籌集的或自己攜帶的給養維持生活。”
志願軍與依靠公路和汽車運輸的朝鮮人民軍不同,他們不太依賴公路。他們在夜間行軍,可以輕鬆躲避美國飛機的耳目。一到白天,就潛伏在朝鮮的崇山峻嶺之中休息,甚至連做飯都不生火,這同樣避過了美國空軍的眼睛。
因此當麥克阿瑟命令22萬“聯合國軍”向鴨綠江進軍時,已經有50萬志願軍潛伏在朝鮮的山林之中,就等著敵軍往包圍圈裡鑽。
第二次戰役打響後,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展開了主力對決。同時志願軍也展現了美軍從未見過的戰術——穿插滲透。
美軍打仗,一直習慣於正面迎敵,用強大的正面火力粉碎敵人。然而志願軍卻另闢蹊徑,他們走小路、走山路,然後包抄到他們的側翼以及後方。戰鬥打響後,志願軍往往從四面八方殺來,前面有志願軍,後面也有志願軍。槍炮聲響成一片,喇叭聲和哨子聲也響徹夜空,美軍形容這種情形是“中國式的葬禮”。
按照美軍的習慣,一旦遭到迂迴就立即後撤。因為我軍不斷地繞後迂迴,美軍一潰千里。從鴨綠江邊一直逃到了三八線附近。
在具體作戰之時,志願軍和習慣用大炮開路的朝鮮人民軍不同,他們更喜歡刺刀見紅:
“中國軍隊不這樣作戰,他們主要是夜間在極近距離上使用大量手榴彈、輕機槍和迫擊炮火力實施攻擊,他們常常在用狙擊、吹喇叭或哨子吸引敵人火力後,從背後接近敵人,在作戰上,中國軍隊有比北朝鮮軍隊巧妙的方法---佯動,試探或撤退,以測定敵人的反應,或擾亂和恐嚇敵人。”
對於刺刀對刺刀的近戰,美軍非常不習慣,往往會拋棄陣地潰逃麥克阿瑟曾誇口說:“一旦中國人試圖進入平壤,將成為一場屠殺。”然而美國情報部門卻發現:
“中國軍隊的確非常重視美軍空中力量,但他們的組織方式和戰術使他們能減少美軍空中力量的作用,透過離開大路對聯合國軍部隊進行夜戰和近戰,中國軍隊大大抵消了敵方空中優勢。他們表現出極為出色的偽裝和行軍紀律使空中偵察無法察覺他們。”
因此我軍能一面避開美軍的轟炸,一方面又能急速迂迴,最終在短時間內解放了平壤,將前線前移至38線。
第二次戰役之後,美軍才明白,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是二流人民軍,而是一種作戰風格與蘇式部隊截然不同的部隊,他們更加靈活,更能抓住美軍的弱點。至於美國之前所認為的,與志願軍能夠並駕齊驅的韓軍。他們在志願軍的面前只有逃亡的份,已經到了“望風而逃者是上勇,聞風而逃者是中勇,誤聽而逃者是下勇”的地步。李奇微甚至懷疑,韓國人是不是天生就怕中國人。拿韓軍與志願軍相比,就是一種侮辱。
在美軍開始正視志願軍的同時,斯大林也開始對我軍的戰鬥力佩服備至。在他的推動之下,中朝軍隊組成統一司令部,由彭德懷統一負責指揮。同時還下達命令,讓蘇聯空軍立即參戰,並加緊趕製36個師的蘇聯裝備交付我國。這是對我軍戰鬥力的承認。
第五次戰役之後,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恢復,並打出了著名的“傷心嶺”“血染嶺”戰術。朝鮮人民軍主動向志願軍學習戰術,也明白了迂迴包抄和近戰的妙處,不再像之前那樣魯莽的平推了。綜合而言,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固然不錯,但只相當於我四野、三野二流部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