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一日雪,長安十日寒。——這是我寫的,南山雪,不是誰都能看到。
下雪如果不是週末,對我來說,這雪就下得有些潦草;下雪時如果不在南山,對我來說,這雪就缺少一點兒意味。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週末計劃進山看雪,然後圍爐燒烤。
事情的發展也是完美加一倍:計劃是百分之百完成計劃,結果是百分之二百超標。
早上過香積寺的時候就開始飄雪花,天氣預報是沒有雪的,可能是有人在佛前許了願,可能是有個從河南來的和尚要“重走玄奘路”,感動了天地。
總之,當我們踏入子午峪的時候,雪花是越飄越大。
山上白雪覆蓋,但是峪口的水泥路上卻沒有雪。
這裡我來過很多次,但還是仔細確認了一下大秦山莊前那股子泉水的來源,這股泉眼很神秘。
山口的“左氏橋”依舊,只是漫舞的雪花迷離了今古。我在石碑前對“今是古”還是“古是今”發了一頓感慨。
古代的時候,所有的官道都有驛站,都有人把守,這裡就是古代的荔枝驛。
以前唐玄宗從四川涪陵運新鮮的荔枝到長安來,“打賞”楊貴妃的歌舞;現在“大哥”們打賞美人,在直播間豪擲千金——古同今,今同古。
一路過了水庫大壩,這大概是南山峪口最失敗的大壩,沒有多少水,不知道幹啥用。
拐彎過了大壩,地上的積雪就有了,樹上的雪也落了一層,老杆層雪密密實實,山林也不蕭瑟的,像是撒了一層白粉。
遠遠望上去,小五臺上的廟宇也被白雪覆了一層,如果不仔細看,真是看不清。
山裡的土房子在蓋了厚厚一層白雪,這土房子就適合下雪的時候看,有詩意。
往小五臺下去的小路還好走些,看著潺潺的溪水,忍不住下去拍照。
有小橋有疏林,很好取景,大家在這裡忙活了好一陣子。
峰迴路轉,拐彎處有一個小小的石頭房子,這是一座鎮水龍王廟,門楣上刻著“掌握水所”四字,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
這也是一處文物。北宋景佑二年這裡發生了一場很大的山洪,村民們乞求上蒼鎮縛水患,然後就在這裡建造了龍王廟。
旁邊有文物標識,但是我估計這並不是宋朝的遺蹟,是後代翻修的。有記載說是始建於明代,正門上方嵌匾兩方,一匾鐫“澤潤蒼生”四字,一匾鐫“法雨宏施”四字。
此廟供奉金龍王,金龍王亦稱子午龍王,每逢風雨失調,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當然,我也要拜拜,因為今天進山天飄瑞雪,感謝金龍王。
過了龍王廟,就看到金仙觀的牌坊,“萬頃煙霞會玄都,千里雲棧通子午”,背面是“出世修真不避世,居塵得道也離塵”。
內容是寫的不錯,還有些意味,但是這個字有些粗俗,特別是上面竟然用的是印刷體,畫龍不點睛也就算了,還把眼睛塗花了。
金仙觀名氣很大,唐朝時候新羅人金可記在此修行得道,他是韓國道教創始人,在這裡常住、弘法、歸葬,金仙觀順理成章稱為韓國道教的祖庭。
其實金仙觀是唐睿宗為其第八女西寧公主入道而建的,西寧公主改封為“金仙”後,便以“金仙”為觀名。
當然這裡的建築都是都是新建的,層層向上,螺螄殼裡做道場,地方不大,房子倒是不少。由上而下是靈官殿、上善池、金仙殿、十方堂、太清大殿,鱗次櫛比、主次分明。
上到最上面,我最喜歡的就是魁星閣,二層圓形建築拔地而起,在這裡遠看山谷,真是有出塵之意。
雪是越下越大,一道人在大殿正在誦經,聲音飄搖,空谷傳響,一剎那真不知今是古還是古是今。
旁邊寫有“通玄”二字的小門上去,就是著名的太古玄都壇,始建於漢文帝時期。
這裡是皇帝祭天禱祝的祭壇,在古時這裡稱為“道教天下第一罈”,與龍虎山玄都壇、寇天師玄都壇(北魏平城玄都壇)合稱三大玄都壇。
我以前上去過玄都壇,還去過渭北天齊坑,曾經寫過文字,今天雪大路滑,我就不上去了,在這裡看看雪景就行了。
子午峪再往裡走一會兒就是七里坪、十里坪,岔路很多,古代是時候從這裡進灃峪就是大名鼎鼎的子午道。
雪是更大了,從峪口到金仙觀兩公里多一點,我們來回一共玩了近三個小時,肚子餓了,趕緊回去準備火鍋烤肉。
想想這風雪滿南山的時候,圍爐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得四句:
子午道中踏雪行,也無梅花也無風
金仙飛昇紅塵外,玄都一柱空濛中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