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光民
《潯陽詩畫》釋出九江本地作者創作的文藝作品,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首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
兒時,我曾幼稚地問母親,我們為什麼不住在黃河邊?因為那是一條母親河。我的母親怔怔打量著我,無以作答。長大後來才知道,長江與黃河齊名,都是祖國母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
長江之魂,催生了五千年華夏生生不息的民族素養和文化精髓。
從遠古時期,唐古拉山脈涓涓溪流匯聚成江的那天起,就註定了長江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靜態中,我們看到的是,她那九曲十八彎婀娜柔情的身姿;動態時,又像一匹狂躁不羈的野馬,一刻也不肯回頭直奔大海。
王珍平油畫《初雪》
古老的長江,承載著我太多的兒時記憶。我是和小夥伴們光著屁股在長江裡學會游泳。初學時,父母知道一次暴打一次,可皮肉之苦並沒有泯滅我學游泳的堅定決心。誰都知道,游泳就是悟性使然的一剎那。當時我一個瘦小的身軀,絲毫不懂水性,面對湍急的江水,稍有不慎,就會沉於江底。現在想起都覺得後怕。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常常到江邊看漁翁扳罾打魚撈蝦。有的漁翁很講究,碰到打撈起來的小魚小蝦,他們便會把它們放回江中。後來跟漁翁們混熟了,有些人就把小魚蝦送給我。隔壁家的那隻貓幾乎是吃我帶回家的小魚小蝦長大的。
我見過阿爾卑斯山的晚霞,也看過廬山的晚霞,更欣賞過太平洋的晚霞,唯有長江上的晚霞具有個性化的美。當落日沉入地平線後,水天迅即一色,漫天雲霓霞蔚。這時的江面上被不斷變幻的色彩映照,可謂“一江春水向東流。”
長江有著厚實凝重的文化之根,因而成就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千古絕唱《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詩人白居易在朝為官正直清廉,卓然不群,得罪了眾官群宦,被貶江州任司馬。為紀念這位著名詩人,九江人民在白司馬當年“潯陽江頭夜送客”的原址上重建了琵琶亭文化園區。當我信步於園區,仰望白居易塑身雕像時,不禁浮想聯翩。當年詩人筆下的長江岸邊“楓葉獲花秋瑟瑟”的淒涼荒蕪的場景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這是歷史的翻篇。
孫九斌油畫寫生《去小池的輪渡》
曾經何時,長江作為內陸省份重要的運輸載體,江面上舟楫如梭,一派繁忙景象。“東方紅1號”至“東方紅30號”客輪擔負著武漢到上海的客運任務。當年,能夠乘坐“東方紅”去上海或者武漢被視為一種榮耀。然而,時代的腳步總是那樣堅定的踏過不與之相匹配的各種事物。隨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民航運輸的悄然興起,“東方紅”序號客輪不得不送進交通曆史博物館。長江上再次出現白居易老先生筆下的“楓葉獲花秋瑟瑟”至暗時刻。
然而,長江終究是長江,從誕生之日起,她的名字就融入了我們的心中,也刻進了國家的版圖。儘管她咆哮和憤怒時,給兩岸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那是因為我們人類曾經肆無忌憚的傷害過她。這樣的報復,遠遠低於她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快樂與美好。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 劉家/攝
隨著國家提出的打造長江經濟帶戰略主張不斷深化落實,我們看到,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再一次掀起改革發展的波瀾。
長江,我心中的江!
【作者簡介】鍾光民,江西九江,原九江廣播電視臺退休職工。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