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楠溪江
2024年1月20日,週六,本人與楠溪樵夫、頑石等六位好友,冒雨徒步穿越芙蓉三冠環線。
芙蓉三冠環線穿越,通常應該是在巖頭鎮錦園村下園自然村停車場停車,沿村道徒步至村西頭,經冷水巖下開始登山。 但楠溪樵夫輕車熟路,村道巷弄,三轉兩轉,很快就到了裡岙村巖下寺前的停車場了。
巖下寺,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十月初一始建,名為“巖下廨舍寮”,治平元年(1064年)官府賜額“廣福院”,經歷代修繕現名曰“廣福禪寺”。
我們幾個人對這一帶算比較熟悉,但居然遠離了下園村西頭起步點!我們不回頭按常規線路走,就在廣福禪寺路牌右側,尋找荒野小徑,直接摸索著開始登山。
短短兩公里,居然耗時兩小時。 好在我們方向明確,又有戶外強驢頑石開路,我們終於切到了常軌線路上。
雖然雨霧濛濛,但沿途戶外運動愛好者,留下了很多飄帶,我們放心大膽地登高,很快就進入了北巖和中巖之間。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首先經過的是北巖腳下,但根本無法看見北巖。一是因為巖太高,仰視不見巖;二是霧氣雲湧,巖隱雲霧中。倒是隔著雲霧,看見中巖雄姿。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楠溪人,第一次看見中巖原來不是一個巖,而是許多巖體組成的集合。
在兩巖之間的驢道繼續向上穿行,突然發現左側中巖的巖壁有一洞,這就是最近在楠溪戶外頗為熱門打卡的桃心洞。桃心洞深約五六米,呈喇叭形,外大里小,最裡面最多隻能擠進兩人。在桃心洞內向外看,就像一面桃心鏡。當然,需仔細選擇角度拍攝,天氣晴朗時效果更佳。
過桃心洞後,繼續上升至山坳。此處地勢險要,右邊為北巖,左邊為中巖。
雖然我們不打算登頂北巖,但還是堅持爬上北巖巖坡看看。因為我們知道,這裡有一條懸崖絕壁的“時光隧道”。
攀爬北巖,沒有專業裝置不能登頂,我們回頭去往中巖背脊之上。
在山頂觀望,北巖、中巖別樣風采。天氣也給力,完全放晴。
在山頂吃中餐,補充能量,略為休息,即按飄帶指示下撤,很快就併入從牛欄凹到巖上寺的健步道。途中,經古西庵口。80餘米遠的對面崖壁上的古西庵,也是有故事的:據傳,曾有一個巖頭名門望族的女兒在此修煉成仙。
隨後我們沿健步道先橫切,再上行,經過流米洞。流米只是編撰的傳說,因此地山水醬褐色,帶有鹹味,故當地山民稱其為“醬油洞”。
流米洞過去就是巖上寺。巖上寺即崇古寺,與山腳的巖下寺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相傳崇禎皇帝曾到過崇古寺,並題下了墨寶誇讚芙蓉三冠的巍峨雄奇。據說當年該寺香火鼎盛,最盛時有四五百和尚在此修煉。後遭破壞,可惜沒有修繕重建,現今無人打理,只剩殘垣斷壁。
過了巖上寺,一般都是直接下山到巖下寺,結束旅程。
我們繼續去往南崖方向。一路暢行無阻,當然部分木棧道年久失修,腐爛塌陷,需要小心通行。
途經鷹嘴巖,繼續下行,約千米,到南崖寨。
南宋末年,抗元英雄陳虞之率領族眾在此紮寨,歷時三年,終因糧盡援絕,陳公身穿朝服,用布矇住馬眼,催鞭縱馬躍下山崖,以身殉國,其手下七百八十餘眾,皆坦然隨之跳崖殉國,南崖寨由此名聲遠揚。
繼續下行,至嶼根村停車場。步行道路況良好,但雨後下山路滑,需特別小心,防止滑倒。隨後沿村間公路,回到起點,完成本次環線穿越。全程10公里,總耗時六小時。
感謝頑石一路披荊斬棘辛苦帶隊,感謝楠溪樵夫精心組織並親自辛苦駕車。本美篇還採用了他們提供的優質照片,一併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