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趙露思主演的新劇《珠簾玉幕》正在熱映中,劇中那顆價值七百萬、採珠奴以命相奪的“鮫人淚”,實際上是產自廣西廉州的合浦珍珠,又稱“南珠”。廉州所在的地區,不僅盛產名珠,其本身也是一顆耀眼的嶺南明珠。
作為中國西部唯一一個沿海的省級行政區,廣西不僅有冠絕天下的桂林山水、魔性的夾壯口音,抑或三月三歌會的民族風情,在廣西的最南部還有這麼一座城市,在這裡碧海藍天與極致鮮活並存,不僅擁有“中國最美沙灘”和“中國最美火山島”,還擁有盛產合浦珍珠的廉州鎮,這裡就是——北海市。
△北海銀灘,如今也成了人們青睞的旅遊目的地。( 攝影/陳華倩)
每年5月休漁期臨近,“船進港,網封存,人上岸”,沿海地區的原住民和頗有經驗的食客都在這最後的視窗期抓緊吃海鮮,北海各個海鮮大排檔上,沙蟲、生蠔、魷魚等海鮮讓人垂涎欲滴。北海市所臨近的北部灣是中國最潔淨的海域,北海市的海鮮也格外誘人,根據2022年北海市的海產品產量來計算,平均每個北海人能分到1166斤海鮮!
△舟輯輻輳的北海漁港。( 攝影/陳華倩)
北部灣的北海,最美的“海廣西”
北海,是一座三面環海的半島城市,從空中俯瞰北海市區,彷彿一根挺拔的犀牛角。湯顯祖曾在這裡留下:“春縣城猶熱,高州海似涼。地傾雷轉側,天入鬥微茫”的名句。今日,人們則給北海貼上了“小三亞”、“南方北戴河”等美譽,但實際上,她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景和魅力。
△中國最美的火山島——潿洲島。(攝影/滕洪亮)
不同於人們一般人認知中廣西的層巒疊嶂、群山薈萃,北海只有碧波萬頃的海洋和潔白如雪的沙灘。作為我國西部為數不多的海港城市,北海市有著特殊的區位。北海市臨近東南亞諸國,除了背靠大西南之外,還隔海遙望海南省。這樣的地理位置,讓北海變成了一片生機勃勃、底蘊深厚的沃土。
北部灣,塑造了北海的極致海景。她處在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區域,東臨我國海南省和廣東省湛江市,西邊則是越南,北邊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欽州和防城港三市。
北部灣幾乎完全沒有汙染,南流江、紅河等注入北部灣海域的河流泥沙含量也很低。近處的海水清澈見底、遠處的海洋蔚藍通透。使得這裡的海洋景觀,遠勝於中國大部分沿海地區。
北海是北部灣的精華,在環繞著北部灣諸多城市之中,北海市區處於三面環海的半島,港口交通條件優越,自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也因此成為了北方人青睞的“候鳥城市”。
△北海銀灘的椰風海韻。(攝影/陳華倩)
銀灘是絕大部分遊客造訪北海的第一站,這裡的白沙灘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泛出細膩的銀光,因此得名銀灘。北海銀灘綿延24公里,面積超過煙臺、青島、廈門和北戴河沙灘面積的總和。藍天、白雲、碧海、銀沙,四類自然美景將北海銀灘分為藍白兩色。
銀灘的沙粒細緻,除了整體泛著銀光外,細細看去每一顆也都折射出許多光彩。除了銀灘之外,北海還有僑港海灘、金海灣等其他海灘景觀。
然而北海市自然景觀的NO.1,不是銀灘,而是距離北海市區27海里之外的一座火山島——潿洲島。潿洲島是北海市風景最為壯美的地方,在這裡,熔岩、海浪和潮汐共同打造了它獨特的火山島景觀。
△海水對火山岩的侵蝕,塑造出了千姿百態的海蝕地貌,圖為潿洲島石螺口。(攝影/顧嘉偉)
在浪潮的衝擊之下,潿洲島海岸火山岩被溶蝕成多種多樣的地貌景觀,海蝕洞穴遍佈,珊瑚礁群千姿百態,鱷魚山、五色單屏等火山地質遺蹟堪稱奇秀。所有這些在大自然千百年的地質運動造就出的地貌,讓潿洲島成為了中國火山景觀的奇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將其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海島第二名,潿洲島也是中國最年輕的火山島。
△潿洲島風光。(圖/圖蟲創意)
同時,北海市還擁有著原始而又神秘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一般來講,在沿海沙灘上很難有植被。因為海水的鹽分會殺死絕大多數植物,但有一種例外,那就是紅樹。
在北海市陸海交錯的沿海灘塗上,3000多畝的海上紅樹林在城市的邊界塑造了一座生物王國,數百種鳥類和無數的魚、蝦、蟹在其中棲息繁衍。只有在這裡,才能看到紅日白沙、藍天碧海與原始森林這幾種絕美景象的有機結合。才能身臨其境什麼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金海灣紅樹林。(攝影/陳華倩)
八桂之南的海濱,藏著極致鮮活
北海位於廣西最南端,但卻被叫做“北海”。原因在於,今天的北海市區來自於一個名為“北海村”的小漁村,這個漁村曾位於北海半島的北部,北面臨海,故稱北海。
坐落在中國生態環境最好的海域——北部灣之畔,北海市享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北部灣這片被譽為“中國大西南後花園”的海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優勢。其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巨大,足以讓人們驚歎。而作為中國四大漁場之一,這裡更是匯聚了各種珍奇的海鮮。
△駛離僑港漁港的漁船。( 攝影/陳華倩)
北海市北面的外沙海鮮島,是廣西地區最大的海鮮集散地和最負盛譽的海鮮餐飲區。到這裡的海鮮市場走一圈,你會驚奇地發現:北海的海鮮,也太太太太太大了!
大如茄子的海參,一隻手拿不住的皇帝螺,手腕那麼粗的皮皮蝦,造型如鞋墊子一般的舌鰨魚,更有各式各樣的蛤、貝、螺、蝦、蟹……都比一般見到的海鮮要大上一圈。
△向海求田的漁民們,正享受豐收的喜悅。( 攝影/陳雪華)
外人不解其中奧妙,但是對海鮮有了解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海水越溫暖,海洋生物的生長速度越快;海域越乾淨、越原生態,海鮮就越有機會生長到成年。對於海洋生物來說,這北部灣就是熱帶天堂。
在北海,最地道的館子往往會使用最簡單的手法烹飪海鮮,白灼、清蒸、豉油蒸……不需要繁複的工藝,只求大程度保留海鮮的原味。
△來嗦海鮮粉啦。( 攝影/宋朗;圖/圖蟲·創意)
兩廣之人都有愛吃生猛海鮮的習慣,那北海有沒有獨步兩廣的特色呢?
當然有,那就是有“海洋蟲草”之稱的——北海沙蟲。
沙蟲廣泛分佈在我國東部沿海區域,但只有北海的沙蟲,最為有名,享有“珍海之味,貴在北海沙蟲”之美譽,且味道極其鮮美脆嫩。唯一的缺點就是它太過“嬌嫩”,如果海水、灘塗遭到一點汙染,便不能存活,所以即使是在熱衷於生猛海鮮的兩廣,沙蟲這種美味也算是稀罕物。但對北海人來說,沙蟲卻是一種日常美食。
△白灼沙蟲,味道香脆鮮美。( 攝影/蹲在地上吃)
沙蟲的本味鮮甜,白水一灼便十分美味可口。然而,熱愛沙蟲的北海人並沒有止步於此。他們創造性地發明了數十種做法,讓這道美食更加多姿多彩。爆炒、煮湯、原條蒸,或者以蒜蓉、椒鹽調味,甚至還可以用它來煮粥。無論何種烹飪方法,都能將沙蟲的鮮美口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說起嶺南的海鮮,一定繞不開生蠔。它是兩廣燒烤攤上的一哥,也是無數人心中的進補神器。
北海的生蠔,在兩廣生蠔榜單上必然有名號。北海鄰近海域鹽度高、海水溫暖,而且浮游生物豐富,這裡就是生蠔成長的天堂。
△烤生蠔。( 圖/圖蟲創意)
在北海的海灘潮間帶上,有近5萬畝的生蠔養殖區域。北海的海鮮排檔,僑港風情街等地,一到夜晚街邊都會飄出碳烤生蠔的香味,夜夜如此。
海鮮之外,還有一個碳水北海。
廣西人酷愛嗦粉,北海自然也不例外。除了火遍全國的廣西螺螄粉之外,北海人因地制宜,蟹仔粉、雞絲粉、螺螄炒粉……在嗦粉這方面,北海人充分地發揮出了他們的創造力。
△螺螄粉。(圖 /圖蟲創意)
籺[hé],是一種用米做的小吃,在嶺南地區十分常見。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兩廣人對於籺的吃法也是千差萬別,而北海人則是吃籺的高階玩家。用米粉漿搓成團,在白麵粉裡恣意揉搓,在裡面加入芝麻花生醬,“香甜軟糯”四個字足以形容白子籺的口感。調入食用蜂蠟後包入厚實的椰絲,口感略帶脆爽,味道更加清甜,就是北海人偏愛的椰絲籺。
近現代北海曾是廣東省的一部分,也曾是越南華僑的聚居地。這一段歷史為北海的美食文化增添了越南與廣府的特質。在僑港風情街,早茶與糖水成為了當地人的日常,各色繽紛色彩的龍眼水、竹蔗水讓人彷彿身處廣州。而越南春捲、卷粉等華僑們帶來的地道風情小吃,讓所有造訪北海的人不用出國就能吃到最正宗的越南風味。
從南海“珍珠港”,到嶺南僑鄉
北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926年才正式建市,但卻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這兩個標籤看似矛盾,卻符合北海在歷史變遷當中的定位。
△北海老街,中國最長的騎樓。( 攝影/madrigal)
長久以來,北海對於外界來說,都是一個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
2000多年前,為了征服嶺南地區,秦始皇修建靈渠,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而從北海入海的南流江,就成為了秦朝航道的南部終點。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在北海一帶設立了合浦縣,為當時嶺南一帶的的交通和文化重鎮。北海市出土的各類古代珠飾,如玻璃、石榴子石、水晶等在中國古代罕有的珠寶,敘述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興旺時北海的繁華。
合浦縣這個名字保留至今,今天北海市仍下轄一座名為合浦的縣城,這是北海歷史文化悠久的體現。由於交通的發展以及較早接受中原文化,合浦縣很快成為了商賈匯聚之地。
合浦縣是早期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節點城市,據北海市文物局調查資料顯示,北海市古窯址多達30多處。因為海外對於中國陶瓷的巨大需求,讓古代的合浦縣陶瓷業繁盛一時。
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始於對黃金的渴求,而北海市的早期發展,也來自於其海面之下蘊藏的寶藏。上千年來,中國人都將珍珠視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廣東新語》中記載:“東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這裡說的南珠,就是產自廣西北海的合浦珍珠。
古代北海的許多故事,都圍繞著“採珠”這一產業的發展。合浦南珠是珍珠中的極品,巨大的財富利益催生了“採珠人”這一職業。
△五彩斑斕的南海珍珠, 代表著巨大的財富。(攝影/陳華倩)
關於採珠這一活動,歷史上有著“鮫人泣珠”的傳說,頗有神話色彩。有人認為,所謂半人半魚的“鮫人”,實際上說得是一個終生在水上生活的特殊人群——疍家人。
宋代古籍《鐵圍山叢談》中記載:“凡採珠必蜑人”。這裡的蜑人就是指疍家人,關於疍家人的來源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海鮮、南珠和貝雕等物產,讓合浦縣南部的一座半島成為了早期疍家人的聚居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浦角雕。( 攝影/陳華倩)
古代的北海一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近現代的北海也依然是地區文化與風物交流的中心。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將這裡闢為通商口岸,北海迎來迅速發展,也吸引了許多粵人來此謀生。 過去北海曾被劃歸廣東省,也造就瞭如今北海與廣府地區的“神似”。
△潿洲島上的天主教堂, 已有143年曆史。(圖/圖蟲創意)
騎樓,是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築,有著中西結合的特色。適用於熱帶氣候,能擋雨遮陽。之前大火的電視劇《狂飆》,就是因為有騎樓建築的畫面,讓人一眼就認出了它是在廣東拍攝的。但其實,中國最長的騎樓建築,就在北海老街。
△北海老街區,見證了這些年北海的高速發展。( 攝影/陸宇堃)
如今,粵語是北海市區的通用語言,老一輩北海人還會將廣州稱為“省城”;到了北海下面的鄉縣,廉州話則是主流;而在更南邊的潿洲島,島上居民則普遍講客家話。
這種奇特的語言現象正是北海市歷史底蘊的象徵,古往今來,疍家人留下了“鮫人泣珠”的傳說,客家人的經營給北海帶來了早期的商業,廣府人讓北海在近代期間迎來了發展,歸國華僑的定居為北海注入了獨特的僑港文化。
海洋的四通八達將各個地方的人匯聚於此,他們在這裡創造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讓北海成為多元文化交流之地,也成為了廣西最有魅力的一片“海”。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