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晚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
立刻,這由“七條龍”組成的新詞,如同帶著雷鳴電閃,風行全國。龘龘,已經成為龍年的熱詞。
那麼,龘(dá)怎麼讀?龘龘(dádá)是何意?為什麼是七條龍?這和2024年的春節又有什麼關係呢?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百度百科說,圖騰,意思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人類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
圖騰,本來是一句外來語,但已經被中國人民接受了。
原始部落的人由於文明程度的限制,對大自然的各種現象十分敬畏和崇拜,認為萬物有靈。這是產生“圖騰”的基礎。
漸漸地,由於人類遭遇春秋四季和風霜雨雪的各種自然變化的敬畏和不解,逐漸地產生了萬物有靈的想法。
於是,一種由模糊而逐漸清晰的“圖騰”漸漸產生。
運用“圖騰”解釋一些未知的自然現象,就成了歷史的必然。這樣,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等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化現象,就世代流傳了下來。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比如,中國的圖騰是龍。而俄羅斯---熊,印度尼西亞---迦樓羅神鳥,新加坡---獅子,馬來西亞---馬來虎,泰國---大鵬,寮國---亞洲象,緬甸---聖獅,斯里蘭卡---獅子,孟加拉國---睡蓮,印度---獅子石刻,尼泊爾---黃牛,吉爾吉斯---雄鷹,阿聯酋---隼、葉門---鷹、羅馬---狼等等。
中國的圖騰,是威武雄壯的龍,是能夠通古貫今、上天入地、騰雲駕霧、翻江倒海、變幻無窮、永不毀滅的龍!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是當代中國人在全世界自豪的自稱。
龍代表著權威、尊貴和力量。龍的傳人寓意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和民族精神的代代延續。
龍圖騰的形成,記錄了中國先民的發展,起著維繫中華民族向心和凝聚的作用。
現在,龍文化已成為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中華民族先民的發展,起著維繫中華民族和各部落部族內部之間向心的強大凝聚作用。
龍,已經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融化在血液之中,成為骨子裡的記憶。尤其是現在,中國雄起於世界民族之林,因而,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尤其是旅居海外的華人。
據說,龍在西方是邪惡的化身,但在中國卻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奮鬥不息的精神圖騰。
“龍的傳人”4個字出現在上世紀我國的十八年代。《龍的傳人》是由侯德健創作,李建復演唱的歌曲,單曲於1978年12月16日發行,後收錄於李建復1980年發行的專輯《龍的傳人》中。1999年,張明敏演唱《龍的傳人》風靡中國大陸。2001年1月,王力宏版《龍的傳人》獲第七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最受歡迎歌曲獎。從此,“龍的傳人”逐漸唱響全球。
★炎黃時期,龍的圖騰誕生
據考證,世界上原本沒有龍,而中華民族古代的圖騰為什麼是龍呢?
龍的形象雛形大約誕生於7000多年前。從伏羲和女媧的神話傳說開始,龍的雛形就已經誕生。比如《文選 王延壽》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
在許多古籍圖冊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這大概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中華民族的“龍”圖騰的雛形。
歷史上,關於威風凜凜的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一說源於鱷魚,一說源於蛇,一說源於豬。
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
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最起碼有七種動物的特徵。
有專家推測,自從炎帝和皇帝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之後,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了一個擁有眾多“圖騰”族群的大的部落。
黃帝為了凝聚各部落為華夏一體,就創造了以蛇為主體的,鱷魚為形象的,帶有豬羊牛鹿鷹魚等各種部落圖騰形象元素的“龍”的形象。
龍,從誕生那天起,就代表著聯合和強大,代表著無所不能,積極向上。
★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朝氣蓬勃,理想遠大,破舊創新,積極向上,氣勢磅礴,無所不能,不可侵犯,而且美麗漂亮,威風凜凜,帶有神秘、神奇和神聖感,一直是中國龍的不朽的形象!
無論是陸地蟠龍,水中潛龍,天上騰龍,還是瑞雲祥龍,江河戰龍,哪一種龍的姿態、形象,都散發著龍威嚴不可侵犯的氣勢,爆發著無窮無盡的力量,煥發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這就是中國龍的精氣神。這就是中國人對龍圖騰的崇拜所在。
由此推而廣之,凌駕於高山之巔的萬里長城,是中國龍的象徵。巍峨的崑崙山脈、秦嶺山脈、長白山脈是中國龍的象徵。長江、黃河、松花江,也是中國龍的象徵。
總之,巍峨的山脈,是中國龍的象徵,滔滔的江河,是中國龍的象徵。九千六百多平方公里中華大地,就是中國龍的故鄉!
龍,是中華民族過去的追求,現在的追求,也是將來的追求。
龍,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追求的,彰顯的,煥發的 ,永遠的精神圖騰!
★龍是中國農業社會的自然崇拜
中華民族自古為何如此崇拜龍,信仰龍,甚至迷信龍?
從歷史上看,因為龍和中國人民的祖先命運息息相關。
我們的祖先從巢居進入農耕社會後,農業生產便成為各個氏族部落的生活來源。而莊稼的收成,演義成了人們純粹的靠天吃飯。乾旱,可能造成顆粒不收。天降雨水,則成為祖先們的期盼。一旦旱天降雨,便稱為“天降甘霖”。
仰望烏雲蔽日的天空,雷鳴似鼓,炸響震耳,閃電曲折,劈天裂雲。
於是大雨傾盆。人們便把有形的雷鳴電閃,想象成虯龍盤曲的龍蛇。
而洪澇,則可能淹沒田園,遍地汪洋。而江河奔騰中,倒木漂流,被淹的群獸掙扎,包括巨蟒巨蛇在洪水中泅渡,於是看見蟒蛇的祖先便認為是龍蛇鬧江。
於是祖祖輩輩旱澇難解之謎的根源,便被寄託在像巨蛇一樣的龍身上。
原始農業社會的龍,大概就這樣從母氏氏族社會開始就誕生了。
★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
一直到進入奴隸社會的後期,龍的圖騰逐漸穩固而清晰。
龍的神聖和威嚴不可侵犯,也成為龍的核心文化。
漸漸地,龍圖騰,成為部落首領手中的法器,成為統治整個部族的權杖。
據史書記載,龍成為中國帝王的象徵,最早可以追溯到始於公元前2070年,終於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王朝。傳說在夏朝的統治者中,大禹是以龍子的身份成為帝王的。禹王又巧妙利用龍的形象來標誌自己的權威和威嚴。
從此,龍成為皇權的象徵。
到了商朝和周朝,龍作為帝王的象徵繼續被沿用。龍的形象經過演變和藝術創作,成為了一種神秘、威嚴和威力無窮的象徵。帝王,成了真龍天子。皇子皇孫,也稱了龍子龍孫。
龍,作為皇權的象徵,還表現在旗幟上。龍旗從商代就已經有了,是天子、王族、諸侯的旗幟,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龍旗上的垂旒(liú)數目越多,地位越顯赫。九旒龍旗是天子之旗。
從商到周,帝王乘坐的馬車,都必須插著九旒龍旗。而天子會盟天下諸侯時,必須豎起龍的大旗,接受會盟的諸侯的祭拜。
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都是皇權的象徵。
到了唐代,赤龍旗則成為唐朝的國旗。
即使到了少數民族之一的滿族統治中華用的八旗之旗幟,上面鑲嵌的也是龍的圖案,只是旗子的顏色不同而已。
‘龍’是龍年最重要、最突出的象徵,是全球華人最關注的精神文化符號。
★龍行龘龘,為什麼是七條龍?
你認真查一查,“龍行龘龘”這個詞語中,是不是有七條龍,即七個龍字?
在中國文化中,七,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
首先,“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陰陽與五行的結合,象徵著和諧與平衡。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七”的應用非常廣泛。如一週七天,算盤每排七粒算珠,光譜有七種顏色,七巧板則由七塊組成。
再次在藝術和文學領域,有七絃古琴,七言絕句,“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七天仙女、七色彩虹。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先生從歷史和語言學角度出發,解析了“龘”流行的原因。
他認為:‘龍行龘龘’,七龍飛騰,最能表現‘龍’的精神,最能呈現出大年夜全球華人喜氣騰騰歡度佳節的盛大景象。
並且,‘龍行龘龘’是古漢語中的固有搭配,其含義就是‘龍騰飛的樣子’,表意自然明瞭,易於接受。
黃安靖先生認為:鑑於全球華人對除夕的情結、心理期待,鑑於央視春晚在全球華人的影響力,所以,‘龍行龘龘’帶動‘龘’成為爆款,火遍全球,是很自然的事情。
讓我們聽著,看著“龍行龘龘”,進入龍年!讓我們為龍行龘龘而添油加力!(作者簡介:王天祥,高階記者、作家,出版長篇小說等各種專著42部,撰寫電視劇200多集,創作歷史、文化、風光、紀實等專題電視片數十部,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發表網路文章千餘篇。)
(特別說明:此文配圖選自網路。若侵權通知即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