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馬夢陽】冰雪季來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清晨6時的一些街道上已經有人開始工作。他們手拿電鋸、剷刀等工具,在冰上“揮舞”,他們就是冰雕師。去年爾濱“出圈”,他們也因此被稱為爾濱的“造夢師”。
今年46歲的孫海波在2000年正式成為冰雕師,在這一行業發展已有24年時間。他首先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了他的“冰雪奇緣”:“在大學期間,我學習的是設計專業,我的恩師是第二代冰雪人,業餘時間我就跟著他去做冰雕,慢慢地就開始瞭解這個行業,畢業之後自然而然進入到專業的冰雪公司。”
冰雕的創作過程並不容易。從採冰、設計、選材、雕刻到最後的打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孫海波告訴記者,冰雕師首先需要規劃設計立意,比如在既定場景下作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確定方向後就可以畫設計稿,設計稿可以是手繪,也可以是電腦做成效果圖。像參加冰雕比賽的選手,還可以先做出一個小泥塑帶到現場參考。之後就是江邊採冰,冰塊採完後運到現場,冰建師傅先上場把冰的基座砌好,燈光安裝上,雕刻類作品還需要冰建師按照設計原稿,大致把冰的高矮左右砌出來一個雛形。最後,冰雕師再上到冰上,按照圖紙進行創作。
“冰雪是短暫的藝術,一旦進入冰雪施工季,冰雕師也好,還是施工團隊也好,都是緊抓時間,儘量把施工時間壓縮最短,這樣留給遊客欣賞的時間就會更長。”孫海波進一步說,通常專業冰雕師的工作時間是10—12個小時。自從去年哈爾濱冰雪旅遊火出圈之後,孫海波接到的電話明顯增多,諮詢的商家也變多了,但他表示,冰雪專案還是有一定的門檻和要求,除了技術之外,還受地域溫度和資金投入體量的限制。
“20多年前做冰雕跟現在有很大變化。”在哈爾濱土生土長的孫海波回憶起冰雕的發展過程,感慨頗多。他說:“從前冰雕師都是企業和民間自發形成的,有的是文藝部門的美工或從事繪畫雕塑的一些老手藝人,冰建師都是市政園林處或各企業經過長期冰雪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的職工,也有從事建築行業的木瓦工等社會力量加入其中,現在整個行業的專業度和審美都在與時俱進。”與此同時,冰雕製作的材料、設計內容、使用工具都有不同程度地發展。
11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向社會公開發布的《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7年、2030年,我國冰雪經濟總規模將分別達1.2萬億元、1.5萬億元。《意見》提到,依託現有高校設立冰雪運動學院,支援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冰雪運動、冰雪經濟等相關專業,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這些政策將有助於補齊冰雪人才發展短板,壯大冰雪人才隊伍。
“能夠看到冰雪市場的需求持續擴大,行業也在賽事推動下吸納了部分美術工作者進入,各大專業院校雕刻專業的學院式人才也有注入。”孫海波認為,冰雕行業仍然期待更多年輕血液,老一輩的冰雕師因為年齡、身體等原因逐漸退出行業,這使得冰雕行業在人才儲備上有一定斷檔。據瞭解,現在哈爾濱從事冰雕相關工作的大約有2萬—3萬人,其中包括冰建師、冰雪雕塑師,燈光亮化師,能夠熟練掌握核心冰雕技術的專業人才約5000人。
孫海波曾帶領公司團隊參與過哈薩克、俄羅斯、丹麥、韓國等國的冰雕專案,前段時間他還去非洲迦納簽了一單室內冰雪專案。據他介紹,中國目前的冰雕工藝以及水準在國際上也備受認可,“國外的藝術家也有藝術精湛的,但是因為冰雕藝術講究團體合作,這一點中國具有更豐富的經驗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