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已至,寒潮席捲各地,金秋正式落幕。年關雖然還遠,卻開始給人一種指日可待的錯覺。蟄大江南北的人們,也都在這個微妙的關頭,自覺地歸於蟄伏、收斂與沉寂。
然而,對於富有經驗的旅行者而言,越是這樣的淡季,越是錯峰遊覽某些地方的難得機會:譬如,此刻的南方沿海諸市,溫暖而和煦、明媚而悠閒,正是遊覽短居的黃金季節,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目的地,就是廈門。
△廈門島的西部與鼓浪嶼、遠處的漳州港同框。(圖/娃娃臉大叔 攝)
廈門初冬的美妙,在於恰到好處的陽光,在於開遍街頭巷尾的可愛三角梅,在於金燦燦的沙灘與溫暖的海浪,在於大排檔裡琳琅的海鮮、猛火灶頭與鍋鏟的撞擊聲……
當然,更重要的是,對於這樣一座老牌“網紅城市”而言,此時正是難得的“遊客空窗期”——城市的齒輪進入到某種悠然的節奏之中,人們的步調更加從容,言語更加溫柔。午後的海灘上,濤聲淹沒最後一縷紛雜,那份寧靜與遼闊,舒適與便利,實在令人難忘。
△在沙坡尾打卡的年輕人。(圖/李志勇 攝)
廈門:完美島嶼
對於沒去過廈門的人而言,關於廈門的第一個知識點是:廈門其實是一座島。沒錯,這不是修辭,也不是說她“有”一座島,而是她本身就是一座島——廈門市的主城區思明區與湖里區,以及絕大部分的城市要件,就坐落在這座被稱為“廈門島”或者“鷺島”的島嶼之上。
△晨霧中的廈門島。(圖/陳喬湘 攝)
一座在交通上天然受限的島嶼,發展成如今這樣一座甚至常常被誤認為是一省省會的超級大都市,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在我看來,其背後的本質原因是:廈門島幾乎是一座完美的島嶼,無論面積、地形地貌還是與大陸的距離,一切要素都那麼恰到好處,那麼得天獨厚。
廈門島面積158平方公里,容納著一百多萬的常住人口。這個大小,既可以保證你即使處於島嶼的最中心,也能在半個小時內(不堵車的情況下)輕鬆觸達海濱,又不至於小到讓人覺得封閉、壓抑或者無趣。
△廈門的海灣。(圖/劉劍聰 攝)
廈門島上大部分的土地都很平坦,其中還鑲嵌著許多填圍海灣而成的島內湖泊。這些平闊的地帶足以容納城市的生長與伸展;而與此同時,島上也不乏低矮錯落的山地,它們提供城市內部地理的區隔、生態的涵養以及座山觀海、信步山林的浪漫……
△廈門島內,山海步道林海線與上李水庫。(圖/馬志遠 攝)
在這種自然條件下,廈門島中的聚落層次緊湊而不失舒展,錯落而不失有序:從西南部被早期開發者精心規劃的城市核心區,到由傳統漁村演變而成的海濱街區;從山海之間的“中國最美大學”,到與本島若即若離的鼓浪嶼;從散落在島內各處、輻射一方活力的巨大商場,到緊密貼合著市民生活的,或依山、或傍海、或臨湖的大小公園;從密集的產業園與寫字樓,到堪稱全國大城市中最方便的飛機場……這一座島上“五臟”之俱全,在世界的海島城市中都算得上首屈一指。
△廈門島內,高崎機場與翔安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圖/娃娃臉大叔 攝)
而當你把視角放大,跳出這座島嶼本身,你會發現,廈門島堪稱是一座被大陸“寵溺”的島嶼:其西部與北部被大陸緊緊環抱著,就像一顆在母親手中被小心捧起的明珠。這也使得,這裡雖然是一座海島,卻並無孤懸海上之感,安全感十足。
這種與大陸的親密關係,也使得廈門島上的交通十分便利。事實上,早在人們還沒有能力修建跨海大橋的時代,廈門島就已經透過一條長長的海堤和大陸相連,這也是為什麼。廈門火車站正處於島嶼的中心,且看起來很有年代感……到如今,海堤早已因為生態原因被拆除,但無數橋樑、隧道早已將廈門與大陸緊密連結,就便利程度而言,廈門“島嶼屬性”中的負面因素早已消弭殆盡。
△連線島內與島外的杏林大橋與海堤路。(圖/娃娃臉大叔 攝)
而與此同時,一座島嶼,往往意味著一些天然的浪漫。譬如,在島上,一年四季你都可以看到太陽從海上升起,再從海上落下。儘管廈門島東西部的大海都並非“一望無際”,但這不妨礙你在五緣灣看紅彤彤的太陽從海平線跳出來,在島嶼西部的沿海公園,看沉入海滄的太陽在退潮的灘塗上映出粼粼閃閃的日光大道。
△廈門島上的日出與日落。(圖/大寶 攝)
當然,島嶼最本質的優勢,還是在於對海洋的親近。在廈門島的南部,分佈著綿長而深廣的沙灘,這其中,廈門大學一帶的海灘朝西南,黃厝一帶的海灘朝東南,這意味著無論日出日落,都有美好的天光撒在海灘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東南朝向、黃厝一線的海灘,那裡大概是廈門島唯一一片“一望無盡”的大海,經過近些年的治理,如今廈門的海水已經堪稱清澈,同時,這裡的沙灘十分廣闊,坐定遠眺,看遠方的礁島隱沒在層層疊疊的海浪之中,頗有恍如隔世之感。
△廈門海濱寬闊的沙灘。(圖/盧文 攝)
廈門,不只有大海
嚴格而言,廈門並不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這絕不表示她底蘊輕浮。事實上,來到廈門,比起常規的觀賞風光、遊覽名勝,深入到市井之中,去摸索這座島嶼的文化肌理,其實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
△沙坡尾“天南都會”老牌坊與雙子塔。(圖/娃娃臉大叔 攝)
觀察地圖你很容易發現,廈門正好處於閩南兩個傳統大城——泉州與漳州之間。廈門地區在古代的行政區劃上長期屬於泉州管轄;但就地理位置而言,這裡又正好處於九龍江出海口、即狹長的“月港”盡頭,這意味著,她長期以來都與漳州的關係十分密切。
△廈門中山路上的騎樓。(圖/佟麟 攝)
與兩大閩南古老聚落的這種密切的地理文化關聯,再加上近代以來廈門“一騎絕塵”式的飛速發展,使得這座島嶼,就像古老的閩南向海上吐出的一顆明珠,千年閩南大地沉澱的風氣與能量,紛紛被凝結在她的身上。
在閩南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擁有門頭精美、飛簷奔逸的宮廟,廈門當然也不例外。這些宮廟中供奉著護佑一方的神明,人們會定期舉辦盛大的遊神活動,這是閩南民俗中一個重大的特色。
△廈門市湖里區清水宮。(圖/李瓊 攝)
而在廈門海滄,一項名為“送王船”的遊神活動,堪稱閩南諸多遊神活動中,觀賞性最強、場面最震撼的一個。
送王船習俗廣泛流行在海滄沿海諸漁村,一般情況下每個村每四年舉行一次。在特定規定月份,村民透過擲筊(即用特定的占卜工具詢問神明)確定送王船的具體日期,然後,他們會用杉木或紙製造一艘體型巨大、堪稱壯觀的王船。活動當天,要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等等生活用品,有眾人簇擁到海邊焚燒。送王船儀式依序包括立杆升旗、安棧、安龍眼、立桅、進水、請帆、王船出棧、遊境、安位、化吉等等……其儀式儲存之完整,流程之考究,以至於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其實閩南很多沿海村落都有送王船的習俗,但海滄的送王船,首先貴在王船巨大、儀式繁複、場面熱烈;另外,人們拖著巨大的王船走在寬闊的馬路與林立高樓大廈之間,古老的習俗就這樣毫無違和地生長在都市的背景之中,那是在其他地方絕對見不到的奇幻場景。
在廈門火車站附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叫臭迪歌廳秀。歌廳秀是一種閩南獨特的夜場形式,客人一桌桌面向舞臺落座,會被主持人挨個點名上臺獻歌。臺下的人都是觀眾,也都是演員,為你鼓掌喝彩的,既有你的親友,也有萍水相逢的路人。許多有些年紀的客人,以及駐場的歌手會在臺上演出經典的閩南歌,閩南人含蓄,但閩南歌卻在中國流行樂裡自成一派,這些歌曲或灑脫,或哀怨,或深情,或豪放,在閩南歌的宇宙之中,你得以窺見當代閩南人心中的幽曲。
當然,除了這些閩臺地區共有的本土文化,廈門最特別的地方,無疑就是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事實上,作為廈門地區最早被精心開發的地方,鼓浪嶼遠遠不只有日光巖和網紅咖啡店。僅就島上的建築物而言,這裡既有近代閩南富商留下的紅磚大厝,也有歐洲人留下的各式洋樓……一百多年的精緻歷史和歷代主人的浪漫心思,全部駐留在這座陡峭的小島上,構成一座“萬國建築博物館”,供你觀瞻、流連。
△鼓浪嶼日光巖。(圖/趙高翔 攝)
廈門的食物,常說的無非海蠣煎沙茶麵薑母鴨。不是說這些東西不好吃,但廈門實在有太多的美味,這些食物只是其中的一些代表,絕不是你在廈門唯一的選擇。譬如沙茶麵不過是滿街生燙類小吃店的其中一種形式,在島內島外每一個有些生活沉澱的社群,都盤扎著不少經營多年的生燙類小吃店,無論是白切雞鴨,涼拌鴨胗鴨腸,或是豬腰大腸豬肝魚片魷魚蠔仔蟶子種種好料往湯裡一燙,料多料少豐儉由人,下面下粥下米粉隨你心意,那是頓頓都吃不膩的平民美味。
△廈門街邊的小吃攤。(圖/@布丁去了哪)
其實,真正的廈門老饕,會專程跑到廈門地區最古老的聚落——同安區(在歷史上長期為泉州同安縣,統轄著廈門島),那裡保留著許多沉澱深厚的美味。大菜譬如同安封肉,那是一種十分考究的烹飪大塊肥豬肉的方法,是閩菜中很有分量的一道菜。當然,我在同安最喜歡的卻是他們的炸雞腿。新鮮得雞腿裹著薄薄的粉,火候炸得剛剛好,外皮酥,雞肉多汁,且調味是濃重的姜味,毫無一絲一毫的工業感,配上一碗酸筍湯或者綠豆湯,島內也有無數打著“同安炸雞腿”旗號的店,但只有在同安,才能吃到那讓人終身難忘的味道。
△同安炸雞腿和同安封肉。(上圖/@布丁去了哪;下圖/@圓圓的小島之旅)
最後,廈門的大排檔其實也別具特色,尤其如今開海後的秋冬季節,要一鍋石橄欖鴨湯,炒幾個海鮮,燙一盤蝦,海鮮甜,鍋氣旺,飲幾杯燒酒,海風從街道的盡頭輕輕拂過,一個令人沉醉的廈門傍晚就這樣溫柔鋪展開來。
△各種廈門小吃。(左上、左下圖/@布丁去了哪;右上、右下圖/@圓圓的小島之旅)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