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朝代更迭,風雲變幻。諸侯爭霸,帝王定鼎,群雄割據,定城為都……那些蕩氣迴腸的歷史早已融入煙雲,但見證滄海變遷的古都卻被留了下來。它們在歲月磨礪和人間煙火的共同成就下,逐漸成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千餘年,其中前一千年,政治中心如同一個鐘擺,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不斷擺動。這也引起了洛陽和長安究竟誰才是“第一古都”的爭議。
從夏商到秦漢再到隋唐,長安與洛陽被多個王朝定為國都,兩者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往往一者作為國都時,另一者充當“東都”或“西京”的角色。而在我國藏著這麼一個地方,它與西安齊名,比洛陽人少!這才是最委屈的七朝古都,你去過嗎?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這座最委屈的七朝古都到底是在哪裡?那裡又有著哪些不一樣的風景?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安陽的那些事。
安陽市,古稱相州、彰德等,簡稱殷或鄴。安陽位於中國河南省最北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是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安陽市西臨長治,東接濮陽,北臨邯鄲,南接鶴壁、新鄉,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安陽之名,始於戰國末期。自北魏天興四年(公元401年)至宋朝,安陽是相州治所。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元朝改稱彰德路,明清仍為彰德府。1913年,撤銷彰德府。
1952年11月30日,安陽市劃歸河南省,為地級市。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河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僅古都就佔了四個,安陽是其中之一。但顯然,與鄭州、洛陽、開封等古都相比,安陽的名氣小了許多,也因此被喻為藏在河南的“掃地僧”。事實上,作為“文字之都”,安陽的歷史同樣厚重。“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是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也是精忠報國岳飛的家鄉。
歷史上先後有商朝、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3300年前,這裡曾是一座繁華的都城。在今天的安陽城區西北部,就是商朝都城遺址殷墟,也是安陽最知名的旅遊景區,這裡出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殷墟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已超過5000件,其中最出名的當數國家一級文物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文物。
商朝人將自己征伐田獵、農牧祭祀等動作場景化為文字形象,創造了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系統——甲骨文。始建於五代後周年間的文峰塔是安陽城的地標建築,也是絕佳的登高觀景平臺。文峰塔的外形在全國獨一無二,從下向上,一層大於一層,跟常見的寶塔正好相反。下邊重、上邊輕成為塔基穩固的原因。從明代到現代,安陽經歷過7次較大的地震。上大下小、看似不穩的文峰塔卻始終未受太大影響。
安陽城西,太行山脈陡然聳立。它是安陽的天然護衛,也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這裡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特別適宜農業生產,成為“盛產”古都的大“走廊”。“走廊”北端就是今天的中國首都北京,往南,依次分佈著距今兩三千年的多座古都。安陽,地處這條“走廊”南端,可謂是這片區域內最豐饒的所在。
特別是對於工作和生活在河南安陽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於與西安齊名,比洛陽人少!這才是最委屈的七朝古都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