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名鼎鼎的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的大像山石窟顯得低調了許多。這座石窟因北魏開鑿的大佛像而得名,佛像高達23米,位於山腰處,彷彿俯瞰著江河美景,俯瞰著世間萬物。
大像山石窟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分為東西兩區,景區內不僅有讓人震撼的釋迦牟尼大佛,還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和濃郁的遠古神話色彩。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天水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鄉,被稱作“羲皇故里”。伏羲“蛇身人首”“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圖騰,後創造了以蛇身為基礎、多種動物特徵集於一身的龍,因此天水也有“龍城”的別稱。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所說的“龍城”就是“飛將軍”李廣的家鄉天水市。
伏羲坐像雕塑供於伏羲殿正中,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手捧八卦圖,身側是啟發他畫出八卦圖的白馬,供臺下側雕刻著精美的騰龍圖案。
景區中的廟宇殿堂沿山而建,全部位於西區。拾級而上,一路可經過土地廟、伏羲殿、觀音殿、接引佛殿、文昌閣、魯班殿、財神殿、劉關張三義殿等十五處明清建築,一路上行,一路觀賞,身邊諸多神仙佛像,如在雲之上。
千佛洞幽深狹窄,兩側崖壁雕塑著各種神態、姿態的彩色佛像,個個慈眉善目,栩栩如生。
東區石窟則是人們前來景區的主要觀賞地。經過飛雲巖中的歷代碑刻,便是懸崖峭壁中開鑿的洞窟和洞窟內的石胎泥塑大佛。
佛像最早始於北魏,經過此後朝代的不斷開鑿完善,直到盛唐才完成。大佛端坐在洞窟之中,兩眼平視前方,面龐豐滿,嘴唇寬厚,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放於膝蓋之上,佛像嘴唇上的短鬚在佛教造像很少見,足見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影響。
從遠處更能看出佛像的高大,而洞窟兩側沿著崖壁也開鑿有22個小窟龕,以走廊相連,蔚為壯觀。
青山對碧水,大像山石窟就在這山中默默佇立了千年,走在其中彷彿走在歷史的長廊裡,每一尊佛像,每一個窟龕,每一座廟宇殿堂都在默默訴說著關於天水的歷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