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辣第一省,
居然藏著這麼多“糯嘰嘰”?
這兩年來,江西美食徹底在網際網路上擺脫“小透明”地位,大家發現,這其實是一位米粉界的“隱藏大佬”,各式拌粉、冷粉、炒粉、燙粉,不分晝夜地勾起著網友的饞蟲;然而前來尋味的碳水腦袋們還會驚喜地發現,這個被他們稱為“米粉天花板”的地方,米粉可能只是其碳水宇宙的一角——
這片魚米之鄉的“贛飯人”們對米懷有無盡的依戀,他們把大米打造出無窮無盡的形態,以米字旁貫穿的各類美食,強勢地攻佔著當地的一日三餐:江西人的早餐不止一碗粉,用米漿做成的燙皮、汽糕,同樣讓饞貓們欲罷不能;“節節有粿”的江西,有著各種各樣的粿製品,它不止是糯嘰嘰的時令點心,還能入菜、入湯,以各類菜餚承包著腸胃的幸福;不僅如此,還有飄香的米粑,甜蜜的年糕......米香貫穿味蕾舌尖,裝點出江西人的無窮幸福。
- 01 -
魚米之鄉的米粉天花板,
江西碳水宇宙的基石
吞吐五河、北通長江的鄱陽湖,在洪水漲落之間孕育出肥沃的沖積平原,這片安逸的“魚米之鄉”,是各類作物生長得天獨厚的搖籃。本地出產的品質上佳的秈米,被極富創造力的“贛飯人”們從源頭重塑姿態,歷經浸泡、磨漿、濾幹等諸多工藝流程,變成了柔情似水的米粉。
江西人對嗦粉的熱情延續了千年,早在東漢,當地就有太守服“煮米為索”的相關記載,如今更是發展出了流派眾多的米粉江湖,用“鄉鄉有米粉,縣縣味不同”來形容也不誇張:
在省會南昌,老饕們以一碗鹹香熱辣的拌粉為尊,粉碗內辣椒、醬油、醋、蘿蔔乾、花生等一干配料全部到齊,再在手下拌出誘人的濃香,要是還能來上一罐滋味醇厚的瓦罐湯,那就更圓滿了;而景德鎮人鍾情於一碗冷粉,經發酵做出的米粉帶著一絲刺激的酸香;而鮮香的燙粉,是上饒老饕的冬日必備,一碗碗當日新鮮出爐的溼米粉,在鮮香的湯料裡柔情似水地融化開來;而華燈初上之時,萍鄉炒粉則是夜宵攤上的明星,韌勁十足的米粉在炒鍋裡鍍上撲鼻的焦香......
拌粉、炒粉、湯粉、冷粉,江西米粉花樣可謂變化萬千,但這裡又不僅僅是“嗦粉天堂”,在米粉這個形態之外,與其“同根同源”的各類吃食,同樣讓人慾罷不能。大餘人的清晨從“淹死”一簸燙皮開始,老闆以嫻熟的姿態往簸箕裡倒入米漿、均勻鋪平,架上蒸鍋用熱氣燙熟,就是一盤吹彈可破的燙皮;而婺源汽糕,被網友們封為“江西人自己的披薩”,蒸熟的汽糕潔白晶瑩、在表皮鋪滿各色佐料、刷上醬汁之後再切成小塊來吃,米漿的用量不同,米糕的分量也有厚薄之分,厚汽糕鬆軟綿柔,薄汽糕緊緻彈牙,哪一種都讓人心生惦念。
- 02 -
江西到底有多少種粿?
連他們自己都數不清
粉是各地遊客來江西尋鮮的日常,而“粿”,才是最能承載“贛飯人”生活回憶的心頭好。江西人生了個“粿”腦袋,大大小小的主食和糕點,大都離不開一個“粿”字,將米碾粉磨漿、做出的五花八門的粿食,重塑著當地節日的食俗。
開春之後家家戶戶的廚房都散逸出米香味,大人帶著家裡的“細伢仔”們齊上陣,用艾葉汁和麵,包出一個個清明粿,青玉的外皮油光滿溢,趁熱吃下能品出春天的清香;而過年時又少不了包上一頓肉圓粿,擠擠挨挨的肉圓粿,承載著家庭團圓和睦的期盼.......雖說粿製品的工藝繁複、又都需要大量人工的參與,但這種承載著鮮活回憶的吃食,仍然是江西老饕們舍不掉的心頭好。
在一眾市縣之中,上饒人堪稱“粿”界的頭號行家,東臨浙,北靠皖的上饒,在飲食上也兼具江浙和徽州的細膩之風,米粿做法相當之多,有甜津津的麻餈粿,口感粗放的蕎麥粿,甚至還有南瓜粿,以及賣相十足邪惡的辣椒粿;而且粿不僅是點心,更能入菜、入湯,成為撐起日常餐桌的一員大將。上饒人盛夏時節喜歡一道飯麩粿,搓成小球狀的粿和著墨魚絲、筍乾各種一齊下鍋煮熟,湯鮮味美,撫平夏日的煩悶。
還有德興的烏佬粿宛如一隻只小籠包,透過晶瑩透光的粿皮隱約看得到其中的餡料;鉛山縣的燈盞粿造型酷似油燈盞,軟糯的粿胚之內包滿肉餡,蒸好之後再淋上兩滴熟豬油,簡直香暈了!
贛州的客家人同樣對米制品深有感情,在這裡,他們更習慣把粿字拆分開,叫米果。在客家人的手中,米果變幻各種形態,流連於街邊的小攤,能看得到巴掌長的手指米果,包在芭蕉葉裡軟糯無比的芭蕉米果,還有各種經過油鍋洗禮之後香味加倍的炸米果;而用大元米做成的黃元米果,更是贛州人感情最深的一樣吃食。每年臘月“不打黃元米果不過年”,用槐花擔當天然的染色劑、做出的黃澄澄的黃元米果,不管炒肉、燉湯都是上品,春節後踏上歸途的遊子,吃上這麼一碗“滿碗”,就能感受到家人最深切的祝願。
- 03 -
稱霸江西餐桌的
還有多少“米字旁”?
北方朋友勇闖江西集市時,看到街頭蒸籠裡白白的包著餡的吃食,或許會心情複雜地感嘆:來了江西還得吃餃子嗎?其實這是一種與餃子一字之差的吃食——餃子粑,也叫蒸米粑,別看模樣和餃子差不多,卻有質的區別,用米漿蒸成的米皮,比起綿軟的麵皮更有嚼頭,江西老饕尤其鍾愛這一口;除了兜滿餡料的餃子粑,還有一種圓餅形狀、薄而透光的炒米粑,同樣扛起本地早餐的大旗,團團圓圓的雪白中隱約現出菜餡的青色,模樣可人得很。
提到粑就不能不說到九江,作為昔日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九江人掌握著太多磨米制粑的絕活,用印粑模具做出來的印兒粑,印滿寓意著喜慶吉祥的各色花紋;包滿蘿蔔餡的蘿蔔粑吃法很講究,最好是用筷子在粑上戳個口、淋入一點麻油和紅辣椒,才能格外有靈魂;還有摻入少許草木灰蒸熟壓出的鹼水粑,不僅便於儲存、香味也濃郁,簡簡單單炒個雞蛋就特別香。
千錘百煉的年糕,同樣撐起了江西人唇齒間的柔軟,弋陽的年糕已經傳承千年,潔白如玉、油亮軟糯,可甜可鹹,可以加入秋日從枝頭打下的桂花做成的桂花蜜,做成桂花糕,也可切片下鍋,燴出一鍋又辣又香的湯煮年糕;而南昌則對年糕有著更年輕化的詮釋,飯後一道香韌柔軟的白糖糕輕咬即化,糯米的軟糯和糖粉的香甜將舌尖的油膩一掃而光,是宴席上最受歡迎的“小孩菜”;更別提口感鬆軟的米發糕,炸得外酥內軟的燈盞糕.......
粉,粿,粑,糕......一個“米”字,撐起了贛鄱大地上的眾多美味。花樣層出的碳水花活,源於江西老饕們對食物真切的熱愛,也飽含著“細伢仔”們難捨的鄉愁。
文|阿智
圖片編輯|阿智
頭圖 | 視覺中國
封圖 |圖蟲·創意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