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敷出
香港海洋公園近期公佈了最新財年業績:儘管遊客量和收入都創下了最近五年的新高,但公司仍然虧損,令業界驚訝。
香港海洋公園本財年由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間總收入同比上升41%,為11.81億港元;遊客人次由上年236萬,同比增長33%至314萬。
看似旺丁又旺財,但仍錄得7160萬港元的虧損。為何?
先看幾個業績指標:
入場門票收入同比上升54%,餐飲收入上升32%,商品收入上升27%,人均消費較去年增長6%。
在客源方面,入境旅客增長顯著,非本地訪客同比超過三倍。來自中國內地訪客同比去年增長355%,而來自印度的訪客同比增長412%,菲律賓訪客同比增長226%。
一切看上去都很積極,可惜樂園成本支出的負擔巨大。
海洋公園2023-24財年總支出達14.8億港元,同比增長17%。其中,用於保育及教育工作方面的支出達4.376億港元,佔總經營成本接近三成。
原來入不敷出,難怪虧損。
這對於定位為“非牟利機構”的香港海洋公園,可能更難。
因為相比商業盈利公司可以公募私募籌資,非盈利機構要麼就自負盈虧,要麼就只能依靠政府撥款或其他機構資助了。
而港府對香港海洋公園的資助,確實減少了幾個億。
財報公告顯示,政府資助由上個財政年度8.495億港元,減至2.8億港元。
實際上,從過去十幾年來看,香港海洋公園的盈虧曲線,可謂“起起落落”。
即便在新冠疫情前,也連著虧了四年。
香港海洋公園於1977年正式開幕,也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時期。
2012-13財年,達到盈利小高峰——1.27億港元,但隨後主題樂園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2014年,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開業;
2016年,上海的迪士尼樂園開業;
2018年,海昌海洋公園(上海)開業;
2020年,成都融創樂園宣佈開園……
從2015-16財年開始,海洋公園的業績開始逐年下滑,2018-19財年交出虧損5.57億港元的成績單。
香港海洋公園在2018年著手進行海洋公園重新定位的研究,制定發展計劃。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2022年海洋公園經歷了四次長期閉園,最長的一次在2020年,閉園時間長達5個多月。
2020年5月,由於財務狀況極為嚴峻、瀕臨破產,香港海洋公園請求政府投入54億港元解困,以資助該公園1年營運,得到了香港立法會的同意。
此後,樂園多次獲得港府幫扶:
2021年,獲得16億6400萬港元的非經常撥款。
2022-2023財年,獲得政府針對新冠疫情資助約5.7億港元。
針對最新財年業績,香港經濟學家李兆波認為,香港海洋公園收入及虧損的改善情況比預期好,公園在保育及教育方面的優勢,大於其遊玩設施,面對主題樂園的競爭,應做好轉型。
在其業績新聞公報中,海洋公園也提高了保育和教育的重要程度:“秉持以保育和教育作為基石的發展方針,公司在提升訪客體驗和拓展收入的同時,繼續貢獻香港和鄰近地區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更於財政年度內調整了公司的使命和願景。”
據悉,香港海洋公園已經完成其全新曆險主題園區的招標工作,已經開展籌備,新園區將於2028年開放,未來有望為公園提供新的增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