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乍起,火鍋紛紛登上餐桌。此時,闔家圍爐而坐,邊聊邊涮,邊飲邊酌,享受美好人生,自然饒有情趣。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即為火鍋。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與現今的“多味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唐代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代,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鍋在民間盛行,清代嚴辰吟有詠火鍋詩:“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那種圍爐而坐品味火鍋的景況躍然紙上,勾起了人們涮火鍋的情趣。
提到火鍋,就想起了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他遊武夷山,訪隱士止止師時,在雪地裡得一兔子,但無廚師烹製。此時,那隱士告訴說:在桌上放個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等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肉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林洪吃了之後覺得十分味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時與友人圍坐一起,隨意品嚐,甚為高興,便為此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自當時“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風景。
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的火鍋,火裡燒著木炭,弘治皇帝藉此得一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作對,大臣們頓時面面相覷。此時,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各地火鍋因食風不同、配料各異、湯汁差異等,而形成花色紛呈,千鍋百味,滿足了天南地北食客的需求。人們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邊吃邊聊,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享受一番難得的“圍爐春風”。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嚐時倍添雅趣。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裡菜的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少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寒冬凜冽,闔家團聚,涮一席火鍋,真可謂情趣盎然,其樂融融。
◎本文原載於,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