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維繫著情感血脈,維繫著文化傳承。在這個最能寄託和承載中國人情感的傳統節日裡,閔行區融媒體中心推出“我為家鄉代言”專欄,呈現記者返鄉時所感受到的家鄉的美好。
我的家鄉在安徽碭山,是皖北的一座小城。那裡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那裡盛產酥梨和黃桃,有吉尼斯認證的全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有我最深的眷戀。
從大學外出求學到如今在上海閔行工作,我已經離開家鄉十五年,平時工作繁忙,每每過年那幾天才會在家鄉多待些日子。家鄉的春節很是熱鬧,回鄉的車輛穿梭在新修的街道,新的商圈人潮擁擠,細碎雪花飄落在頭頂,耳邊響起的都是久違的鄉音……我呢,在路邊呵氣成霜,等待朋友來接我去買最地道的燒餅夾羊肉串。
雖說家鄉在安徽,但因為碭山在秦嶺淮河以北,我總習慣說自己是北方人。北方讓我懷念,其中對食物最是相思。
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先生的老家也在皖北,與我家碭山同屬宿州市。我除了愛看他拍的片子,還很愛看他寫的美食雜談。《至味在人間》就是前些年陳老師寫的一本跟吃相關的書,我好幾次看了笑出聲,為他吃得認真,也寫得精彩。其中第44頁寫的是最好的早餐。看到題目還沒看內容的時候,我就覺得,最好的早餐肯定是皖北的早餐啊!果然,他濃墨重彩地寫了一段帶他兒子去家鄉吃地道皖北早餐的經歷。
陳曉卿老師書裡寫到了sa湯,用拼音代替是因為有寫作“撒”的,有寫作“糝”的,沒有統一,但方言就讀成sa音,第一聲。這個湯可是皖北早餐經典中的經典。“sa湯是淮海地區特有的一種早餐,將雞骨頭長時間煨煮後,撒雞絲、薏仁、姜米、花生繼續熬,吃前在碗中將雞蛋打碎,滾燙倒進碗裡,雞蛋立刻溫潤地變成蛋花。”
此刻我是吞著口水回憶這段描述的,光是想想都覺得大腦中控制食慾的神經空前活躍啊。
在我看來,sa湯的絕配,是水煎包。發麵小包子,被油煎的兩到三個面都焦脆酥香,內餡就是粉絲肉,或者韭菜雞蛋,包子一定要不太大才好吃,一口一個,或者咬一半,剩下的一半蘸一口sa湯,裹著雞蛋花和雞絲,一起送進嘴裡,因為太燙,還要邊吃邊哈氣。
剛出鍋的水煎包
年少的時候不懂這份美味有多珍貴,挑食的我總把吃早餐當成任務,現在這樣的任務,已變得不可多得。
sa湯和煎包只是皖北早餐眾多搭配中的一種,類似的靈魂享受還有:撒滿芝麻的千層餅配雞絲海帶豆腐腦、喝完幾乎可以不用洗碗的豆粥搭上油條和蒸餃、油炸棗糕糖糕和豆漿、平底鍋裡煎完夾上雞蛋再去烘烤的火燒餅搭……更有圓圓的肉合子、薺菜雞蛋烙饃、滿滿鋪一層肉醬和榨菜的米線。
這些曾經我走在老街上隨處可吃的人間美味,變成了如今我對家鄉最意猶未盡的思念。我的味蕾似乎已經適應了上海的口味,可只需一個飢餓的早晨,我就會重回皖北早餐的魂牽夢繞。
去年秋天,我和同事路過一家位於莘莊的水果店,看到老家的特產碭山酥梨新鮮上市了,這一顆顆梨子在我老家的果園裡成熟,運送到上海的街頭,“走”進許多上海市民的家庭。一個月前,我還發現單位附近開了一家社群小店,售賣類似家鄉的水煎包等小吃。不管是家鄉的特產還是接近鄉味的小吃,見到它們,我就會覺得自己和家鄉離得並不遙遠。
我在北方出生,在南方讀書,還曾在西南地區生活多年,後又搬來上海,開始新的旅程。我還很年輕,漫漫人生,可能還會去探索很多地方,可能會吃到更美味的早餐,可能會寫下更多的故事。
但我始終記得,遠去的皖北小城,是我啟程的地方。
記者:臧尊
初審:方佳璐
複審:姚怡瑩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