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紐西蘭一年一度的“懷唐伊日”(Waitangi Day)。
不少人會利用這個繼續享受夏日時光,但是對這個節日背後的故事及其意義,你是否真的瞭解?
早期的紐西蘭
紐西蘭是人類定居的最後一塊大陸。
大約在1280年至1350年間,波利尼西亞人就開始在這些島嶼上定居,隨後形成了獨特的毛利文化。
隨後,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眾多毛利部落。
到了1642年12月13日,荷蘭探險家Abel Tasman的船隊“誤打誤撞”,在紐西蘭南島西北海岸發現了陸地,因此成為第一批看到並記錄紐西蘭存在的歐洲人。
但是,當船隊想要靠近陸地時,一群毛利人突然划著獨木舟衝了出來,並且對船員們展開瘋狂攻擊,導致四名水手被棍棒打死。
Tasman只能帶著船隊悻悻離去,雖然沒能成功登陸紐西蘭,但他的這次航行被記錄了下來,也為日後其他航海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時間來到了1768年5月25日,英國海軍部委託James Cook指揮一次前往太平洋的科學航行。
這次航行的目的是觀測和記錄即將於次年發生的金星凌日,結合其他地方的觀測結果,將有助於確定地球與太陽的距離。
1769年4月13日,Cook航行到了大溪地,並且在那裡進行了觀測工作。當地一名牧師Tupaia加入了他的船隊。
隨後,他航行到紐西蘭,並且繪製了較為完整的海岸線地圖。在Tupaia的幫助下,Cook成為了第一個與毛利人成功交流的歐洲人。
不過,他的船隊和毛利人還是爆發了衝突,至少有八名毛利人在暴力衝突中喪生。
隨著Cook的這次航行,紐西蘭也逐漸被歐洲人熟知。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造訪這片土地,他們用歐洲的食物、金屬工具、武器和其他物品,來換取毛利人的食物、木材、手工藝品和水。
到了1830年代,居住在紐西蘭的歐裔移民日漸增多,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體系,衝突和混亂頻發,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在這一大背景下,英國政府於1832年決定委派James Busby去往紐西蘭,保護英國在紐西蘭的經濟利益。
與此同時,希望擴充套件版圖的法國也將紐西蘭視為潛在殖民地。
因為毛利人害怕法國入侵,Busby就替他們寫了一個請願書,尋求英國王室的保護。但前提條件是,英國王室必須在紐西蘭掌權才行。
1835年10月28日,英國王室與北部的一些毛利部落首領共同簽署了《獨立宣言》,宣佈紐西蘭成為獨立國家,並受英國保護。
後來,英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紐西蘭的控制,派出William Hobson上尉前往紐西蘭,並且計劃與當地的毛利部落首領再次簽訂條約。
孰不知,這個於1840年簽訂的條約,在184年後的今天,仍存在著巨大的爭議。
這個條約就是《懷唐伊條約》。
改變紐西蘭的一天
1840年1月,Hobson來到紐西蘭,他請Busby寫出條約的草稿,而且也請他參加談判。
經過細微修改後,Hobson把條約的英文抄本交給一位傳教士Henry Williams翻譯成毛利語的版本。
1840年2月6日,Hobson作為英國王室代表,邀請首領們在紐西蘭北島懷唐伊這個小鎮簽訂這份條約,並按照簽署地的地名將條約命名為《懷唐伊條約》。
條約一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英文版的“The Treaty of Waitangi”,一個是毛利語版的“Te Tiriti o Waitangi”。
之後,條約被帶到紐西蘭全國各地,最後一共有30位毛利族長簽署了英文版條約,512位族長簽署了毛利語版條約。
條約不長,一共只有三個條款,內容是籠統的原則性說明,英國和毛利人據此達成政治契約,在紐西蘭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並建立政府。
但是由於英文版和毛利語版在措辭上有所不同(也有人說英國方面是故意為之),導致在一些基本原則方面產生了巨大差異。
條約的爭議
《懷唐伊條約》第一條關於紐西蘭的主權。根據英文版,毛利人需要把“sovereignty”(主權)出讓給英國。
然而,在毛利語版本中,這一條使用的毛利詞彙是“kāwanatanga”(治理)。
當時,毛利人之所以同意簽署條約,是因為他們希望紐西蘭由英國人進行治理,制定關於行為規範的法律法規,而不是出讓主權。
紐西蘭因此“稀裡糊塗地”就成為了英國的一塊殖民地。
第二條關於毛利群體的地位與權利。在毛利語版本中,毛利人對他們的土地、村莊,和所有“taonga”(寶藏)擁有“rangatiratanga”(族權、管理權)。
“taonga”這一毛利詞彙的涵蓋範圍遠遠大於英文版中所稱的“財產”。
而在後半部分,英文版宣稱,毛利人給予英國女王對土地的“right of preemption”(優先購買權)。然而,這種權利在毛利語版的條約中並沒有被翻譯出來。
毛利語版中只說毛利人與女王會進行“hokonga”(土地的交易)。很多毛利人相信他們只需給女王一次報價,之後就可將土地賣給任何人。
第三條則規定毛利人受到女王保護,並享有英國公民所享有的同等權利,這一條兩個版本在翻譯上沒有出入。
條約簽署後
除了兩個版本在措辭和含義上的差異之外,在條約簽署後,英國政府並沒有遵循承諾,讓毛利人擁有及控制他們的土地和生活。
面對歐裔殖民者的壓力,毛利人不斷被迫出售自己的土地。
這種矛盾最後導致了19世紀中葉毛利部落和政府在紐西蘭北島的一系列戰爭。
除了大量的傷亡,毛利人還在戰爭後失去了大約100 萬公頃的土地,儘管後來一部分已被歸還。
自條約簽署以來,毛利人就多次向政府抗議條約的條款未被遵守,但他們的抗議經常被置若罔聞。
1970年代,毛利人的抗議不斷加劇,有時甚至會出現違法舉動。
為了解決相關爭議,紐西蘭後來設立了“懷唐伊法庭”,就毛利人所提出的政府在立法、政策、行動或不作為等方面違反《懷唐伊條約》承諾的行為提出建議。
目前,懷唐伊法庭仍在繼續處理很多歷史上的以及當今的爭議。
領導人受辱
如今,每逢2月6日這一天,毛利人的抗議和警方的衝突總會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1998年2月6日,紐西蘭時任總理海倫·克拉克參加了懷唐伊日紀念活動。但是,在現場,毛利激進分子禁止作為一國總理的她發表講話,令一向以強悍示人的她當場潸然淚下。
2004年,時任國家黨領導人Don Brash發表了著名的Orewa演講,提出“one rule for all”(一國一律),對所有紐西蘭公民都應該一視同仁,適用同一部法律,取消所謂的“毛利特權”。
他的演講使當年長期低迷的國家黨支援率在一個多月之內從28%躍升到45%,說明大部分民眾對“毛利特權”的反感。然而,他本人也在一次紀念活動上,被人投擲了泥巴。
2016年懷唐伊日前夕,時任總理約翰·基宣佈不參加懷唐伊日紀念活動,並且簽署了毛利社群比較反對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約翰·基的手下,時任經濟發展部部長Steven Joyce作為代表與毛利部落會晤之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一個假陽具砸中面部,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
2017年1月,時任總理比爾·英格利希表示,由於毛利社群委員會沒有允許他在當天出席活動並發表講話,所以他不會出席當年的懷唐伊日紀念活動。
從傳統上看,懷唐伊日通常是紐西蘭的政治領袖與毛利部落領袖探討全國性話題的重要契機。
2018年,情況有所改觀。時任總理傑辛達·阿德恩為表示對懷唐伊日的重視,安排了整整五天的懷唐伊行程,參加了數個重要的懷唐伊日慶典活動。
最重要的是,阿德恩在Te Tii Waitangi marae(懷唐伊會堂)發表演講,這是歷史上首位在懷唐伊會堂發表演講的女總理。
去年,時任總理Chris Hipkins在懷唐伊日到來之際發表演講。
他說:“紐西蘭在歷史上有‘太多失信的承諾’,我們應該正視這一點。”
他表示,懷唐伊日是紐西蘭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絕不會接受不公平的衛生、教育體系和經濟成果。
今年,聯合政府三個政黨的領導人,包括國家黨領導人(總理)Christopher Luxon、優先黨領導人(副總理)Winston Peters、行動黨領導人David Seymour,均已現身懷唐伊。
他們在《懷唐伊條約》簽署地發表講話,期間伴隨著毛利群體短暫的抗議活動。
《懷唐伊條約》的爭議還沒得到妥善解決,而聯合政府上臺後的一系列操作,再一次惹怒了毛利群體。
社會正在撕裂
去年年末,紐西蘭新一屆聯合政府上臺後,和毛利群體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關注過大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聯合政府之一的行動黨的其中一項政策是,計劃對《懷唐伊條約》進行全民公投,暗示“對於毛利人享有的那些優先權,我們上臺後要進行撥亂反正”。
而實際上,政府也確實幹了一些拿毛利群體“開刀”的事兒。
比如,不再支付給會毛利語的雙語公務員更高薪資了;政府機構的官方名稱不再以毛利語為主了;連專項設立的毛利衛生局也給撤了;還廢除了無煙立法等等……
於是,去年12月5日,新一屆國會開門的第一天,各地就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毛利人行動日”。
原本不打交道的毛利部落,現在相互稱兄道弟;原本對“毛利王運動”不感興趣的毛利人,這次也都願意聽從號召……
1月20日,在毛利王的主持下,全國召開毛利大會,原本以為參與人數3000人,結果現場來了10000多人。
毛利人因為《懷唐伊條約》造成的歷史傷口仍然很深,紐西蘭社會並沒有體現條約精神,毛利人沒有得到種族認同的安全感。
條約就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一旦撕開,那麼種族之間就會產生隔閡。
今天,在一些人眼中是紐西蘭的“建國日”,而在毛利人眼中卻是簽下恥辱條約的一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關於條約遺留下來的問題,可能會永久纏繞在紐西蘭這片土地之上。
關注紐西蘭早知道,瞭解更多晨間新聞
關注這才是紐西蘭,獲取每日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