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嘉
這是一份民國時期銀行俱樂部用餐的食單。所謂的銀行俱樂部,是當時的銀行為了能與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大客戶們更好地聯絡感情,而專門設立的具有相當私密性的會員制會所。能走進銀行俱樂部,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那時,上層官員、銀行的高階職員以及銀行的大客戶都喜歡在銀行俱樂部宴請賓客,一封來自銀行俱樂部的邀箋,顯然比其他公共餐廳的請帖更能彰顯宴請者和賓客的分量。
無論是現代意義上的“銀行”還是“銀行俱樂部”,都是一種舶來品,其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西方式的現代生活。吃西餐、開小車、住洋房、西裝皮鞋、頭髮油亮,這是當時中國人對於銀行人的普遍認知和社會想象——在中國的大門漸漸向世界開啟的歲月中,他們無疑是受“西學東漸”影響最深的一批人。
就像眼前的這張選單。從形制上看,無論是壓花的邊框,BC兩個字母組成的“銀行俱樂部(The Bank Club)”的LOGO設計,還是食單中間那個用老式英文字型寫成的MENU字樣,甚至是書寫選單的鋼筆字,都或隱或顯地流露著摩登的西洋風味。
而菜品配置上,湯、主食、配菜,外加甜品、熱飲的安排,也毫無疑問是單人單點的西餐做派。蛋絲清湯興許還讓人感覺有點中餐味,可牛茶卻是地地道道的英國湯品。主食的選擇有煎魚餅配奶油火腿菜花,或者海立個牛肉配炒菠菜、炻茭茹。遺憾的是,對於後者我翻了好多書都沒能最終考證出,會用“炒菠菜”和“炻茭茹”去配的“海立個牛肉”到底是一道怎樣的主食,只曉得了作為甜品的“白粉凍”,雖然名字乍一看有點嚇人,其實是一種清甜軟滑的牛奶布丁。哪怕在“西學東漸”的路途上,多少還是帶著點“洋涇浜”的腔調,哪怕用餐的也多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可“西餐”顯然才是那個年代的銀行人對於“高檔美食”的理解的主流。
事實上,隨著這些年來中國的不斷開放與發展,“傳統中國”似乎越來越多地取代了“西方現代”,成為國人乃至世界眼中的一種“永恆經典”的象徵物。
於是我不由記起周汝昌先生在《紅樓飲饌談》中提到過,也是如今物質生活史研究中被不斷實踐著的一個觀點,大意是說討論服色、飲食之類,照著做出服飾,弄出食譜當然也是一種方式,可更多的,也許應該是尋找出這些物質生活內容背後所透露出的那一點文化、歷史與美學的意蘊與情致。忽的我就有些釋然了,之前糾結很久的“海立個牛肉”到底是什麼,其實也不是什麼非回答不可的問題。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