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打卡羊山石城的路上,依次經過杭州蕭山的三昧殿和紹興的龍圖禪寺。而比較讓我感興趣的是兩者本來都應該跟我們歷史上鐵面無私的大清官包拯包龍圖有點關係,事實上卻出乎意料,羊山後面的龍圖禪寺和包青天似乎並沒有什麼淵源,反倒是路邊三昧殿裡,正經蓋著一座龍圖殿,裡面供奉著英姿偉岸且高冠革履的龍圖大人造像。
因為它的規模貌似不小,地理位置又出眾,相信大部分司機都曾在建設四路被它的紅牆青瓦造型吸引到過吧。而為了彰顯其“身份”,就算是背面,也用簡易的黃漆紅底印出三個大字:“三昧殿”。
“三昧”在佛教中意味著“正定”或“禪定”,代表了專注一境、內心平靜的狀態。這也體現了寺院的精神核心,即為信眾和遊客提供一個尋求內心平靜與智慧的場所。可惜透過網路搜尋一番,卻完全找不到這座三昧殿的出處和歷史,出於好奇,我便徑直入寺參觀了一圈。
在寺內邊走邊拍,大概是臨近春節的緣故,接連碰到三四位騎電瓶車過來幫忙的村民大姐,看到我這陌生人後卻並不作理睬,頗有點廣迎八方來客的姿態。
寺廟內部的建築風格和裝飾平平無奇,整體佈局形似較大的四合院,除各種殿宇外,一側還比較突兀地搭著一座戲臺,可見三昧殿除了宗教活動,偶爾也是當地村民開會或者看大戲的地方,顯然這裡不僅傳承了佛教的教義和文化,還承擔著豐富當地文化生活的重任。
縱觀全寺,除了供奉的神佛外,寶殿前合二為一的“二龍戲珠”浮雕和圓窗上的松鶴延年”雕塑也挺精緻。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影片素材可約,謝謝。)
最後終於在寺門對面的角落裡發現這塊“三昧殿廟史”石碑,我也從中對之瞭解一二。原來“三昧殿原系一個龍圖殿一個三昧庵為前身,早在清咸豐年間就坐落在盈下圍前端,一九二五年由於錢塘江南岸倒塌,泥菩薩搬到江北五福涼亭寄放,到一九三六年,南岸復漲土地還原……”而歷經滄桑之後,眼前的三昧殿其實是2005年重建的。
三昧殿廟的詳細地址是:“蕭山區建設四路與盈中路交叉路口往南約100米”,離它最近的車站是“三盈村”,當地793路公交車可達,但下車後還需要徒步700多米。因為路口旁邊的道路寬敞,我來的時候還停著兩三輛貌似在這裡過夜的大貨車,所以自駕過來,臨時停靠一下應該沒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