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遊文寫道,徐霞客觀安徽齊雲山龍涎泉,覺得像雁蕩山的龍鼻水,贊石橋比天門更美。徐霞客離開齊雲山,到達黃山,半山積雪厚達人腰,只得暫宿高橋。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二,徐霞客等人離開安徽齊雲山,他們順著山麓向西。
兩座山陡削而逼近,像兩扇門,溪水被其約束。兩山腳,平坦的田野很寬廣。虎嶺的路很險峻。虎嶺山麓以北,黃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
古樓坳的溪水很寬闊,溪水暴漲而又沒有橋樑,赤足涉溪水很艱難。他們便在高橋歇宿。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三,徐霞客一行人隨同樵夫走了很久,翻越過兩座山嶺,登過險峻的雙嶺,經江村,到達湯口,沿溪水上山。
雪埋沒了他們的腳趾。他們抵達祥符寺,溫泉隔溪可見,大家解衣脫鞋到溫水池裡洗澡。溫泉池前臨溪水,後倚巖壁,三面都用石頭鑲砌,上面環架著石條就像橋一樣。溫泉水深三尺,當時冬寒還沒有解除,溫泉水氣旺盛,水泡從池子底部汩汩冒起,氣味清香。黃貞父說,黃山的溫泉不及盤山好,是因湯口、焦村是交通要道,來洗浴的人太多太雜。
他們洗浴完畢,返回祥符寺。揮印和尚引導他們登山去蓮花寺,他們順著山澗、踏著上一處,山澗水在石頭間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丹井旁石頭突起,叫“藥臼”,叫“藥銚”。
他們隨著溪水宛轉前行,四周聳立的群峰環繞,樹林與山石相互掩映。在這般景緻中,他們一直走到寺庵,只見堂中的香爐及鍾、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樹根雕鑿而成。印我和尚因事外出,他們不能進入歇憩,於是,只得返回祥符寺住宿。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四,徐霞客一行人整天枯坐,聽雪滑動的聲音。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五,陰雲密佈、寒氣險惡,徐霞客強制自己睡在床上,到中午才起床。揮印和尚說,慈光寺很近,讓他的徒弟引導他們去遊覽。
他們經過溫泉池,仰身見一山崖,其間懸著艱險的小道,小道兩旁傾瀉而下的泉水像雪白的絹匹。徐霞客從這裡攀登上去,泉水的閃光與雲氣,在他們前後繚繞。他轉向右,慈光寺磐的聲音與溫泉的嫋嫋青煙,穿越石頭散發出來。慈光寺原名殊砂寺。
和尚對徐霞客說:“山頂各處靜室,其道路被積雪封閉已兩個月。今早派遣人送去糧食,因山半腰積雪厚達人腰,無法透過而返回。”
徐霞客興致索然,他們從大道下山,回到住所,拉過棉被睡覺。
敬請關注“景緻記錄”,看古今美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