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菜市場的旅遊愛好者們,會在每一個季度逛足一座城市最地道的菜市場後,碼出一份貨真價實的“菜市場旅遊攻略”:最值得一逛的菜市場、當地獨有的風味指南、阿公阿婆家傳的本地食譜,以及只有“骨灰級玩家”才知道的特色文化體驗。在一份份生動鮮活的攻略指南中,菜市場旅遊的精髓逐漸浮現。
自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創立3、4年後,突破16W人的網際網路青年群體將”逛菜市場“從原本略顯小眾的旅行方式,帶火為城市旅遊中年輕人最愛的打卡環節之一。截止2024年底,僅在小紅書上關於“菜市場旅遊”話題的筆記釋出就有5萬餘篇,“去一座城市就要去它的菜市場”已成為旅遊青年們心照不宣的深度城市體驗。
童年港劇裡的菜市場濃縮了對香港的最初記憶之一|©視覺中國
沒有精緻包裝、沒有固定價格,在菜市場攢動的人流裡,抬眼盡是散發著泥土氣息的蔬菜瓜果和腥味撲鼻卻鮮活的河鮮海鮮;耳邊交錯著攤主們此起彼伏的吆喝,在氣味和聲音的浪潮中交匯出一座城市最真實的生活底色。這群喜歡逛菜市場的年輕人,最初多以自己所在的生活圈為核心,忙碌之餘抽出一段難得的時間,在家附近的菜市場逛一逛,暫緩工作所帶來的高壓感。
在他們看來,“返璞歸真”才是菜市場的可貴之處。童年記憶裡才有的老味道和舊圖景,不僅讓現實生活有了慢一些、更真實的體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年輕一代於“網際網路碎片化資訊流”中日漸麻木的感官。
真正的市井生活在菜市場裡|©視覺中國
作為具有城市生活最基本功能的民生場所之一,每一個菜市場都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貨架內外,呈現出三餐四季的生活之道,以及在地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
恰如對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的汪曾祺所言:“真正的市井生活在菜市場裡——那是每天最有人間氣息的地方,也是民俗、飲食文化的最直接展示。”
廈門海鮮市場|©視覺中國
想真正瞭解一座城市中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菜市場絕對是通往真實和驚喜的起點。與其說逛菜市場是旅遊方式,不如說是年輕一代尋求真實體驗性、個性化和治癒感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加入逛菜市場大軍中的年輕人,將菜市場的地圖從家門口開拓至更多城市,以物美價廉、返璞歸真的方式去感受每座城市所傳遞出的情感溫度和文化深度。
1918年巴黎Les Halles區|©Jean Roubier
1918年Les Halles區菜市場正叫賣的香腸小販|©Jean Roubier Via.Paris
2017年,120.7萬噸水果和蔬菜正透過朗吉斯|© Emilie Chaix Via.Paris
19世紀末,法國文學家愛彌爾·左拉以巴黎著名的阿爾·勒哈勒市場(Les Halles位於巴黎大堂區)為背景創作了同名現實主義小說。這一被譽為“巴黎之腹”的老派菜市場匯聚著底層市民的真實圖景和當地諸多特色食材,繁忙的景象讓勒哈勒市場在當時就吸引了不少慕名前來的外地遊客和藝術家。
儘管在20世紀70年代,因城市衛生和交通安全問題,該市場被遷址巴黎郊外的漢吉斯國際批發市場(Marché International de Rungis),但巴黎大堂區至今依然承載著老巴黎人的深厚記憶,成為集購物、美食和娛樂於一體的巴黎標誌性景區。
德國法蘭克福小市場大廳M+F Gastro GmbH攤位|©kleinmarkthalle
長久以來,菜市場文化強地域性、人情味以及社會多元結構的呈現,讓菜市場旅遊在全球旅行者範圍內展現出系統性需求。隨意走進一家專門售賣旅遊指南相關雜誌、圖書的店面或檔口,都能找到職業旅行家撰寫的“城市菜市場指南”。
荷蘭鹿特丹拱廊市場|©MVRDV 建築設計事務所
在德國法蘭克福有著百年曆史的小市場大廳(Kleinmarkthalle)吃地道的德式肉肝醬、醬瓜和香腸;飛往號稱“菜市場中的凡爾賽宮”的荷蘭鹿特丹拱廊市場(Markthal Rotterdam)邊欣賞巨幅藝術投影畫作邊購買正宗的車輪乳酪;專門前往韓國首爾廣藏市場大膽一試韓綜常客生章魚;還有泰國“最危險”的水上菜市場、主打西班牙特色海鮮的巴塞羅那La Boqueria傳統市集等等,不同國家的旅遊城市都有一個濃縮了當地美食精華和城市歷史文化的特色菜市場。
北京三源裡菜市場藝術展|©視覺中國
儘管早些年國內老式菜市場多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傳統菜市場所傳承的風味和食材本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座城市的味覺、聽覺甚至視覺景觀。
進入2010年代中後期,隨著北京三源裡菜市場和上海蒙西菜市場等菜市場網紅化改造,網際網路時代下看似走向“夕陽”的傳統實體產業竟“起死回生”。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城市也加入菜市場改造升級的行列中,在最佳化衛生管理標準的同時,結合當地民情民俗,令菜市場變得讓年輕人更想逛、也更好逛了。
哈爾濱紅專早市雞蛋漢堡、凍梨|©視覺中國
從家門口一路逛到各個城市,年輕人樂於在大大小小的菜市場裡發現最地道的風味和難得一見的民俗。華東的味美,雲貴的奇鮮、西北的粗獷、中原的豐盈,一次菜市場之旅,就能令他們以意想不到的價格收穫從舌尖到心頭的美食樂趣和文化體驗。
從2023年3月開始,淄博燒烤全網走紅後,當地物美價廉的“八大局”便民市場也成為網紅打卡地,大量遊客湧入,僅節假日期間,日客流量可達10萬人次。2024年年初,哈爾濱的紅專街早市也吸引了全國遊客慕名前往挑戰“100元連吃帶買”。
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特有的青頭菌、 見手青、牛肝菌等|©視覺中國
集合了全國超全菌子的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成為想要體驗“雲南試毒大會”遊客的最愛打卡地,每至夏天便能在菜市聽見全國各地的口音。喜歡海鮮的年輕人則會在東南沿海之旅中,專程拿出一兩天奔赴溫州東山島海鮮市場和西浦中心市場,嘗試與當地商販瘋狂砍價,徹底體驗一把“海鮮自由”的感覺。
在最貼近當地普通人的生活場域裡,一次直接的交易、一次交流閒談,讓“人間煙火氣”五個字放大為真實、鮮活的感官體驗。這不僅是關於飲食與城市文化的縱深發掘,更是一種高轉速下現代都市所亟需的情感共鳴。
三源裡菜市場入口處的Grid Coffee,設計|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
許多資深菜市場遊客見證了近幾年花樣迭出的“菜市場更新”之路。
傳統意義上的空間設計翻新已稍顯“俗套”,菜場咖啡、跨界聯名、時尚活動、藝術展覽、甚至有些主打社群服務型的菜場還開展出“十塊代炒”、“寵物看護”、“現買現涮的菜場火鍋”等一眾新型消費服務。多元化的內容形式使得菜市場重新奪回大眾注意力,而不僅是限於“菜市場愛好者”小眾圈層的網路青年群體之中。
邱志傑“民以食為天”書法展|©視覺中國
2021年5月,藝術家邱志傑在北京三源裡菜市場舉辦了“民以食為天”書法展,近百幅與食物相關的古詩詞、流行語、名言警句、菜譜與招牌,以書法的形式懸掛在菜市場的大小角落裡。人們穿行在菜市之中,也與一幅幅書法擦肩而過。
儘管此次展覽並非一次刻意的菜市場更新專案,而是邱志傑試圖探討書法藝術日常性的想象與嘗試,卻意外引爆全網,吸引絡繹不絕的文藝青年重回菜市打卡拍照,一度被評為“2021年年度文化事件”。
杭州文二市場|©視覺中國
杭州文二市場
藝術與菜市場的意外結合,讓人們開始意識到當代年輕人對消費“文化內容”的特殊偏好。位於蘇州莫干山路493號的文二菜市,在2023年經由設計師沈磊操刀改造後,成為年輕人“杭州旅遊”最愛的打卡地之一。
強視覺化的設計感,不僅好逛好出片,更重要的是還是“一個真正的菜市場”:杭州本土的滷味乾貨茶館麵館應有盡有,年輕人愛逛的咖啡店、麵包店、創意市集、文創商店也囊括其中。即便是外地遊客也願意專程前往,體驗杭州傳統民俗與現代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獨特文化氛圍。
蘇州雙塔市集|©視覺中國
從蘇州雙塔市集改造,到西安建國門菜市場,當下的菜市場承擔起傳統農貿商品交易之外的更多功能,與其他商業形態相結合,在打破菜市場邊界感的同時,也塑造出多元化的新型社會經濟形態。
無論是旅遊愛好者專程前往菜市場尋覓本地好味道,還是文藝青年們甘願為了看一場展覽、喝一杯咖啡、拍一張能釋出在社交平臺上的美照而前往菜市場,逛菜市場已經成為這一代年輕人感受生活溫度、緩解壓力的生活方式。
©視覺中國
但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兩面性,在部分人看來,多元化的內容形式探索雖會令菜市場變得更有意思,但倘若只為了一時的社交媒體營銷話題熱度、迎合網紅化審美的改造,反而會使菜市場陷入另一種生存困境。
網紅流量在帶來人潮的同時,如果缺乏市場監管,便會造成物價上漲、攤位費上漲、設計不實用等問題,這對當地真正的消費者和菜市場愛好者們來說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市場生態環境。
©視覺中國
當地獨有的民俗民風,和柴米人生的真實體驗感,才是菜市場對如今這一代更重價效比、旅遊體驗感的年輕人們的吸引力。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好的菜市場始終孕育著一座城市的靈魂。它有出門就能買到的時令蔬果,有當地才可以品嚐到的酸甜苦辣,也有被網際網路時代所遺忘的市井浪漫,更傳承著一種對日常生活的幸福想象力。如果忘了品味生活的方式,那麼就去逛逛菜市場吧,在不同的風味與人間百態中去尋覓。
編輯|Kiki
文字|小語
視覺呈現|April
圖片來源|官方網站、以上標註
長期徵稿
後臺私信“投稿”獲取聯絡方式
社群新增
旅先森VX:LLxs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