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央視公佈2024年春晚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如今龍年新春將至,短短2個多月時間,“龘”這個由三個“龍”組成的罕見字已經火遍全國。各地舉行的新春活動中,以“龘”命名的相當之多。
“央視以‘龍行龘龘’為龍年春晚主題,很贊。”《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從歷史和語言學角度出發,解析了“龘”流行的原因。他認為,“龍行龘龘”中有七個龍,詞語含“龍”量極高,詞意為‘龍騰飛的樣子’,寓意亦吉祥昂揚,在龍年的特定背景之下,“龘”這個複雜的罕見字重新被大眾接受並廣泛流行是自然而然的。
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元素,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大篆、小篆、隸書等等,歷代各種書體均有龍字,歷代各種字書也都收“龍”字。
翻閱古代字書、文獻,除了一條龍構成的“龍”字外,還有兩條龍構成的“龖”,三兩龍構成的“龘”。
龖讀dá,出自《說文解字》(漢):“飛龍也。從二龍,讀若沓。”可見,“龖”指飛騰的龍。其後,《玉篇》(南北朝)、《廣韻》(北宋)也收入“龖”,釋義均沒有大的變化。
龘讀dá,出自《玉篇》:“龍行龘龘也。”《龍龕手鑑》(遼):“龖、龘,龍飛之貌也。二同。”
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
可見,“龘”即“龖”,兩字同音同義。查閱典籍,“龖”“龘”都是罕見字,很少在經典文獻中出現。那麼,為什麼今年央視春晚會啟用“龍行龘龘”,並且“龘”立馬成為爆款,火遍華人世界呢?
黃安靖表示,“‘龍’是龍年最重要、最突出的象徵,是全球華人最關注的精神文化符號。‘龍行龘龘’,七龍飛騰,最能表現‘龍’的精神,最能呈現出大年夜全球華人喜氣騰騰歡度佳節的盛大景象。並且,‘龍行龘龘’是古漢語中的固有搭配,其含義就是‘龍騰飛的樣子’,表意自然明瞭,易於接受。鑑於全球華人對除夕的情結、心理期待,鑑於央視春晚在全球華人的影響力,‘龍行龘龘’帶動‘龘’成為爆款,火遍全球,是很自然的事情。”
“龍本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喚雨,與鳳凰、麒麟等並列為祥瑞。肖興起後,龍成為十二生肖之一。龍還被視為民族圖龍,民族的標誌,成為民族的精神信仰,其形象深入社會的每個角落。”在黃安靖看來,今年正值生肖龍年,民眾對龍的熱情本就高漲, “龍行龘龘”這樣一個有典籍出處又表意恰當的詞語,精確擊中了大家的內心。
西漢四神瓦當拓片(青龍)
從專業角度分析,此前鮮少被使用的“龍行龘龘”如今爆火,也反映了一條語言文字使用規律:長期不使用的語言符號,甚至早已銷聲匿跡的字詞,在一定場境中基於某些特定的用途,可能被重新啟用,並重新獲得生命力。
黃安靖舉例,“大家熟知的 ‘囧’字,也屬於這種情況。這個字也是罕見字,本是‘冏’的異體字,指窗透明,引申為明亮。網路興起後,網民啟用為表情符號,頻繁在網路聊天、論壇、部落格中使用,並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之意,被社會廣泛使用。”
“龍行龘龘”火了以後,有人說從字形上看,“龍行龘龘”有點怪怪的,七條龍一條是簡化字六條是繁體字,為什麼不把“龘”類推簡化呢?有人甚至說:這是龍年春晚的最大缺憾。
“這與2013年頒佈使用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有關,有學者主張,未被收入《字表》的繁體字不類推簡化。央視很可能基於這個原因,沒有對‘龘’進行簡化。” 黃安靖解釋。但從用字角度看,他認為“龘”還是簡化比較好,“這樣可以在字形上和‘龍’保持一致,看起來美觀、和諧,避免奇怪之感。並且,按照過去的《簡化字總表》,‘龍(龍)’位於可以類推簡化的‘第二表’,‘龘’是可以簡化的。這是個專業問題。”
黃安靖相信,即使甲辰龍年過去,“龘”也不會再度隱沒,“這個字會使用頻率會提升,獲得較大的生命力,成為相關語用場景中的常用語。從這個角度說,‘龘’更應該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