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誌
轉載請註明來源
對中國人來說,春節是一年裡最具儀式感的節日,買年貨、掛燈籠、貼對聯、請門神、穿新衣、宴賓朋、走親戚……春節不僅是親友團聚的好時光,也是我們一年一度“買買買”的狂歡時刻。
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的許多購物活動與一些固定的節期相重合。今天,人民論壇就帶您“穿越回去”,看看古人在年節期間的購物有多講究。
古代節日購物活動從何而來?
古人日常的購物活動雖然零散無序,但與日常禮儀、四季節俗、信仰習俗等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甚至有時表現得極其密切。自秦漢以來形成明晰的歲時節俗的時間觀念及娛樂文化後,古人的許多購物活動就與一些固定的節期相重合,如一月一的元旦、二月二的龍抬頭、三月三的上巳、四月四的夏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浴貓狗、七月七的七夕節、八月八的瑤池會、九月九的重陽節、十月十的雙喜節等。這些節期的劃定存在月內取中、年內對稱、異月同日、重月之首日等規律,能夠讓人產生美感和親切愉悅之情,便於普通民眾掌握和記憶。
同時,農曆每月的朔(初一)、望(十五),也是節期較為普遍的選擇。當然,一年之中,還有正月初五的祀財神、正月初九的天公生、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二月初三的文昌誕、二月十二的花朝節、二月十九的觀音誕、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十二月二十三的送灶神、十二月三十的除夕等重要節日。
這些節日既有全國性的,也有地方性的,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鎮,古人的節日活動都是依循固定的日期而展開。浙江湖州的南潯鎮及其附近農村,節日活動就十分豐富。以農曆二月份為例,大的節日有二月初二婦女們戴蓬草的“闢頭風”習俗、二月初三的文昌帝君生日、二月十二的花朝節、二月十九的觀音大士生日;三月份,則有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同時也是當地的“真武生日”;其次是清明節;接下來是三月二十八的“東嶽生日”。節日期間會有大型的迎神賽會以及各種祭祀、貿易活動。再如六月份,初四、十四、二十四有三次祀灶節,當地流行“六月三通灶,勝如打火醮”的諺語;還有初六的浴貓狗和三伏節、十九的觀音大士成道日、二十四的雷祖生日等。
明末紹興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有一篇描摹杭州西湖香市的文章,呈現了杭州地區的繁華圖景。起於花朝、盡於端午的香市,正值桃柳明媚的春暖時節。張岱說:“士女閒都,不勝其村妝野婦之喬畫;芳蘭薌澤,不勝其合香芫荽之燻蒸;絲竹管絃,不勝其搖鼓欱笙之聒帳;鼎彝光怪,不勝其泥人竹馬之行情;宋元名畫,不勝其湖景佛圖之紙貴。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撲不開,牽挽不住。”
在地方寺廟系統中,城隍神地位比較崇隆,從省會到府、州、縣都要建設地位相應的城隍廟。清代的蘇州府城內,蘇州府、吳縣、長洲縣與元和縣的衙署是同城的,對應的城隍廟也比較複雜,當然還存在高於府、縣級的城隍廟,如巡撫都城隍廟、佈政財帛司城隍廟、按察糾察司城隍廟、糧巡道城隍廟;長洲縣的城隍還兼“七省漕運都城隍”,也就是漕運總督的城隍;此外,當地的赤闌相王廟又兼蘇州的江南織造都城隍神,顯得十分複雜。幾乎所有的城隍廟內都搭建有戲臺,方便廟會期間的娛神活動。例如,上海縣城隍廟的戲臺,即在清代道光年間得到重建,地方百姓對此事極為關心,募捐十分踴躍。這裡城隍廟會的盛況,也非其他寺廟可比。
節日期間,古人的“購物車”裡有什麼?
古人的購物活動大多與節俗信仰相關。像正月十五的煙花、四月初五的風箏、五月初五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十二月廿三的麥芽糖等,都是與節日應和的物品,有著廣泛的市場。
《水滸傳》中描繪了北宋時期北京(今河北大名縣)上元燈節的富麗景象。“豪富之家,催促懸掛花燈。遠者三二百里買,近者也過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將燈到城貨賣。家家門前紮起燈柵,都要賽持好燈,巧樣煙火。”清代蘇州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了蘇州城等地的元宵節燃燈及遊戲活動。城內主要在吳趨坊、申衙裡、皋橋、中市一帶,貨郎出售各色精巧奇絕的花燈,如像生人物有月明度妓、西施採蓮、張生跳牆、劉海戲蟾、招財進寶之類;花果樣式則有荷花、梔子、葡萄、瓜、藕之屬;動物則有鶴、鳳、喜鵲、猴、鹿、馬、兔、魚、蝦、螃蟹之類;奇巧之物還有琉璃球、萬里羅、走馬燈、梅里燈、夾紗燈、畫舫、龍舟,難以列舉。至一月十八節日才結束。當然在燈市期間,還有猜燈謎活動,謎頭來自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等,猜中的可以獲得隃麋、陟釐、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獎品。看燈猜謎的人遠近輻輳,連肩挨背,夜夜汗漫。
在七夕節之際,京城之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人稱“乞巧市”。據宋代的《醉翁談錄》記載,東京開封城內主要在潘樓前買賣乞巧物,從七月初一開始,車馬就已往來絡繹,直到七夕前三日,道路上車馬擁擠幾不可通行,交易活動直到夜間才散。乞巧市的購物盛況,由此可見一斑。其中,七夕節用的巧果最具特色。正德《姑蘇志》記載:“七夕賣巧果,皆按節而出,喧於城中。每漏下十餘刻,猶有市。”
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也是一個重要的購物節。此際正是《禮記》所謂糧食作物成熟上市之期,屬於祭祖的好時期。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回憶了北宋開封府的中元節盛況:在節日前數天,市場上已有人購置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瓦子這些娛樂場所不僅表演《目連救母》雜劇,還販賣節日用品與食物。張岱曾生動地描述了七月十五在西湖的遊玩活動,指出地方士民利用這個追薦亡靈的機會,在水上放蓮花燈,以便遊湖看月,出現“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的熱鬧場景。
又如中秋節,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指出,此際京城中的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賞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一般人家,會登上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子女團圓,以酬佳節。即便是陋巷貧窮人家,也會上街買酒,不肯虛度佳節。中秋夜的街市買賣,一直延至五鼓時分,“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可謂興盛。
蘇州的虎丘山塘在中秋節的繁盛之狀,被很多文人記載下來,顯得十分出名。明代著名文人李流芳說中秋節的虎丘遊客極多,“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這顯然極大地促進了購物消費市場的繁榮。
孟元老很早就說過,在中秋節前各家店鋪都流行賣新酒,並重新裝點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旌。城裡的人們爭相歡飲,加上上市的肥壯的螃蟹,以及石榴、梨、棗、慄、桔子、葡萄等各色水果,極具喜慶氣氛;夜市生活更為熱鬧,一直延續到天明。
明人沈榜編的《宛署雜記》中,講到了北京地區中秋節民間饋送月餅的情況,購買贈送的主要是麥餅,大小不等,通稱“月餅”。市肆上還有賣果肉作餡的月餅,巧名異狀,有的一個可以賣上數百錢。北京的月餅在當時應該比較出名,是百姓喜歡購買的節令食品。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這樣寫道:“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
到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如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所說,需要“登山飲菊花酒”,重陽節大多呼作“登高會”,且需要插茱萸、佩茱萸囊,故又稱“茱萸節”。所以菊花、酒、茱萸這類物品大行市場,是人們爭相購買的商品。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稱:九月九日市面上所賣的“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插小彩旗”的“重陽糕”,是比較流行的食品。清代的《燕京歲時記》指出,每到九月九日,京城的人們提壺攜盒,出城登高,南面的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北面的薊門煙樹、清淨化域等,更遠的是西山八剎等,需要聚會飲酒,烤肉分糕。酒、肉、糕成了人們重要的購物目標。
再如十二月的祀灶節,也較為有趣,人們要購置好祀灶的用品。市面上刻印的供灶神上天的“灶馬”就成了流行的貨品。據明朝人的記載,京城的老百姓刻印馬形為“灶馬”,在送灶神的那一天,人們買回家到灶前焚燒,稱作“送灶君上天”。
此後的年節,人們要購置的貨品就更多了,除了食物之外,還有點綴喜慶吉祥的物品,需要充分準備。譬如用於新年的門神畫像,在除夕夜大多是要張掛印有秦叔寶、尉遲敬德的,有的還是彩印。
至於節日期間消耗較大的煙花爆竹,更是需要購置的喜慶用品。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代後期來到中國,注意到中國人在節日裡喜好放煙花,這令他十分震驚。他這樣說道:硝石在中國並不廣泛用於造黑色火藥,卻大量用以製造焰火,供群眾性娛樂或節日時燃放;中國人非常喜歡這類表演,並把它當作一切慶祝活動的主要節目;他們製作焰火的技術實在出色,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模仿;在焰火上面,他們似乎花多少錢也在所不惜。
古人的日常購物會去哪兒?
嚴格來說,上述歲時節俗形成的購物活動與一般意義上的集市並不完全一致。南北朝佚名的《木蘭詩》中所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雖然帶有很強的文學色彩,但也表達出集市購物的市場細分及其固定化。在這裡,所謂的市集,雖然都是聚商而市的意思,即聚東西南北之人於一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但並不完全需要與節俗或神靈節日相契合。
特別是到明清時期,除了大城市,一般的市、鎮、店、場、街、墟、步、埠、行等,都是集市交易與日常購物的中心所在。而且,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商品交易或購物活動與節日完全不需要對應。明末馮夢龍編的通俗小說《醒世恆言》講到,吳江縣盛澤鎮的商業繁榮與絲織業的昌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地方百姓基本靠蠶桑業為生,市鎮上每天開設的綢絲牙行約有千百餘家,引動四方商賈前來收購,所謂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類似盛澤鎮這樣的商業市場,從晚明以來可謂甚多,是鄉村甚至是超地域的日常購物中心,並形成比較密集的商業網路。
清代乾隆年間的河北寶坻縣,據《寶坻縣誌》所載,每到集期,趕集購物之人披星戴月、絡繹畢至,即使在鄉野的市場,商業活動的空間也有半里許,貿易者賃地而坐,陳列要交易的貨品,其中食用所需的各種貨物,基本上是村莊中出產的。這樣從早上到下午,集市上的人摩肩接踵,喧填道途,直到太陽落山,購物者大多能滿載而歸,牽牛的、駕馬的、肩背的、戴頂的、攜筐而挑擔的,可謂熙熙然,購物活動可稱興盛。
再如宣府鎮的大市場,商店鱗比,各有名稱,如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潞州紬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等,包容了全國有名的特產,各做交易,商鋪綿延長達四五里。
當然,除了不定期的集市購物活動外,民間長期存在定期集市購物的習慣與安排。按日而計,有十二日一集(如雲南建水州的“龍街”集市)、十日一集(每逢初一或初五日趕集,或者如山西保德州南關集是每月逢七貿易,一個月內共有三次集市)、六日一集(如雲南阿迷州大莊集市)、五日一集、十日三集、三日一集、二日一集。如果每日都有集市購物活動,就是常市或日日集,無所謂集期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崇禎寧海縣誌》記載的台州府寧海縣地方的集市按鄉區輪轉,每月逢一日到十日都有購物活動,正好覆蓋全縣,比較有特色。具體來說,逢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是朱岙市,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是桐山市、竹林市,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是西店市、竹旁市,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是沙柳市、夏奇岙市,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是汶湟市、桑洲市,六日(十六日,二十六日)是南門市、朱岙市,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是柘浦市、岔路市,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是梅村市、梅枝市、停旁市,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是東岙市、深畈市、胡陳市、北門市,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是桑洲市。
因此,從城市到鄉村,都存在定期或不定期的購物集市,滿足了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人們的各種需求。
古人有哪些消費追求?
不同性質的節期與集市貿易,為古人提供了多樣化的購物渠道與謀生途徑,既為生產工作、日常生活所需,也為休閒品賞或收藏雅玩所需。
清代前期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對清明節放風箏有著細緻的記述:風箏樣態百出,而且以螃蟹、蜈蚣、蝴蝶、蜻蜓、“福”字形、“壽”字形為多,陳妙常、僧尼會、老跎少、楚霸王及歡天喜地、天下太平之類也較流行,都是巧極人工,晚上還掛燈於風箏之尾,多至連三連五。人們購置這樣的風箏,更顯雅趣甚至奢華的意味。但很快流行“洋燈”,像風箏而不用線,製造相當精巧,燈中鋪有黃白蠟、流磺、潮腦、狼糞,再用火點燃,靠熱氣升騰至空中,可以維持一整夜。這在當時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與追求。
在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城裡,百貨聚集,包括省內各府縣的各種特產:湖州的絲、嘉興的絹、紹興的茶與酒、寧波的海貨、處州的磁器、嚴州的漆、衢州的橘子、溫州的漆器、金華的酒等,都很出名,是市場上的暢銷貨。
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進士的杭州人張瀚,長期在各地為官,在其晚年筆記《松窗夢語》中,透過對各地生活的比較,概括性地指出,民間風俗大都是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最突出的是太湖周邊地區。
台州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以蘇州為例,更為明確地指出,紫檀木、花梨木製作的齋頭清玩、几案、床榻,是文人雅士們追求的物品;更為精巧的是所謂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主要有陸於匡制的玉器、馬小官做的扇子、趙良璧打造的鍛器等,得者競賽,鹹不論錢,幾成“物妖”。
生產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演進、文化的需求,都在發生不同形態的變化,也因時代不同及地區差異,呈現出了複雜的面貌,充實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
今天是大年初三
古話說得好: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
今天可是一年中難得的
可以光明正大“睡懶覺”的日子
養養神,歇歇腳
勞逸結合很重要
今天,好好放鬆一下吧!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2024年第23期
原標題 | 傳統中國的節日購物與集市
作者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馮賢亮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