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墓地是一座帶圍壕的大型獨立陵園,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武王墩一號墓共出土各類文物1萬餘件(組)。你知道武王墩出土的最大青銅鼎是啥樣嗎?按照發掘順序,青銅大鼎又被稱為“99號大鼎”,其89釐米的口徑,可謂是中國青銅鼎中的又一個超大款,它的出土讓中國青銅鼎的“排行榜”再次更新。外形之巨,還折射著大一統國家形成前夕的歷史變遷。
日月輪迴,世代交替,自然與歷史,都有其規律。鼎立南國,赫赫煌煌,銘記著一段興亡記憶。它出土於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其89釐米的口徑,為迄今發現的戰國鼎之最,墓主人為戰國末期楚考烈王熊元。這位不甘命運的楚王,發起最後一次合縱抗秦,但終究無法改變歷史,他去世十五年後,楚國敗亡。
成敗榮辱,終歸塵煙。直到兩千多年後,這座王墓與大鼎重見天日,人們得以釋讀消逝已久的歷史。
隨著禮制完備,鼎被分為鑊鼎、升鼎、羞鼎等,分別用於生、熟、調味等烹製和盛放需要。武王墩墓的大鼎屬於鑊鼎,這種可烹煮整隻牛羊的巨型鼎,在高等級墓葬中往往只有一尊。其工藝為制模澆注、分鑄合成。鼎足上端有立體高浮雕獸首,風格寫實,線條粗獷。從鼎耳到鼎身,有龍、鳳、鳥雲氣等紋飾,為模印淺浮雕,呈似有若無之感。如此巨鼎工藝為何至為素簡?其實恰是這拙與樸,對映出那段歷史的真實生態:或許內外交困之際,楚人已無力講求工藝之精,只能勉強以大鼎的外形之巨,展現八百年荊楚的最後倔強。
歷史總要前行,雄霸南方的楚國最終落幕,但其恢宏而浪漫的文化底色,卻長久影響後世,融入華夏文明血脈。
歷久彌堅的青銅時代也已遠去,但鼎所蘊含的精神寓意,也化為對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執著嚮往,鼓舞我們書寫歷史,開創未來。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客戶端